分享

二满园春色关不住——禅师语录诗偈选析(5)

 高山仙人掌 2015-02-07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满园春色关不住——禅师语录诗偈选析(5)

 

黄龙慧南(四首附一首)

寄南岳芭蕉庵主(附芭蕉致慈明一首)

一别灵源又一春,欲期再会更无因。

吾师有种芭蕉诀,慎莫传持取次人。

品析:黄龙慧南(10021069)禅师,慈明楚圆禅师弟子,是临济——黄龙禅派的创始人。南岳芭蕉庵主是大道谷泉禅师,慈明楚圆的师兄,黄龙慧南的师叔。

“一别灵源又一春,欲期相会更无因。”“灵源”即南昌黄龙山灵源禅院。大道谷泉禅师是丛林中的异人,平生只与慈明交好,对慈明禅师的弟子也常关照,故也曾到黄龙灵源与慧南禅师有所交往。对黄龙慧南而言与这老一辈交往收益极大,但这位“芭蕉庵主”,行踪诡密,如神龙不见首尾,一别之后,自不知何时方有缘相会了。

“吾师有种芭蕉诀,慎莫传持取次人。”大道谷泉禅师得法于汾阳禅师,又与慈明交好,其禅修功夫是极高的。但他有怪性子,就是自己没有带徒弟的雅兴,多年来都是孤身一人。黄龙慧南对这位师叔是尊敬的,但关心又多于尊敬,这里正话反说,一方面推崇师叔禅修高,有“种芭蕉之诀”,另一方面要他慎选传人,实际上是敦促这位师叔.早收弟子,早得传人。不过这位芭蕉庵主如同“老顽童”,终身终世也没有收传法弟子——灯录里的确没有记载。

 这里,顺便看一看这位被丛林称之为“泉大道”的诗偈,了解一下这位“异人”。

寄慈明

相别而今又半年,不知谁共对谈禅。

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

品析:这位大道谷泉禅师,在汾阳善昭那里得法后不住寺庙,而是“放荡湖湘”,平生只与慈明交好,并不时去探望。

“相别而今又半年,不知谁共对谈禅”他与慈明禅师分手不过半年,心里又想师兄了。他平常罕逢对手,只有慈明才能与他“华山论剑”,所以分别之后,连谈禅的人也找不到。当然,慈明禅师那里也不容易找一个对等的朋友谈禅。

“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这里,这位“庵主”的风格就显露出来了。不论石霜山和南岳衡山,总之都在湖南,都叫“湘山”,而且南北相距不过一两百里。湘山灵秀,天下闻名,两人均得山水之利。不过,两人走的路却截然不同。同是著名的禅师,慈明的心血是用在“匡徒”——教育弟子们去了,以至劳累,年仅五十四岁告终。而这位“庵主”,精力却用在睡觉上,无怪能得高寿,活了九十二岁,在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4)才去世。他是被收入《神僧传》的人物,其故事就免谈了。

退院别庐山

十年庐岳僧,一旦出岩层。

旧友临江别,孤舟带鹤登。

水流随岸曲,帆势任风腾。

去住本无著,禅家绝爱憎。

品析:在十方丛林里没有“终身制”,住持大和尚一任不过三五年。若德风高卓,僧众心服,则可共推再任。一般著名的    禅师,一生先后都会住持好几座寺庙。这里任期一满就得“退院”下任。其它地方迎请时,又到那里“入院”,再任住持——方丈大和尚。

“十年庐岳僧,一旦出岩层。”黄龙慧南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当了两任,共十年的住持,这次任满,该“退院”让贤了。离开这风景秀美的庐山,心中难免不舍,出语也较灰色,“一旦出岩层”,到哪里去呢?

“旧友临江别,孤舟带鹤登。”魏晋时曾有“圣人有情无情”的辩论,著名玄学家王弼是主张“圣人有情”的,他说:“圣人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是圣人之所以有情者,应于物而无累于物也。”世间圣人是如此,那么出世的高僧们又有情无情呢?这就看各取所需了,至少慈明、慧南二位大师是有情的。慈明与李驸马之情,前面已经介绍。这里慧南“退院”,他的朋友都到九江的“临江亭”去为他送行。而他也仙风道骨,一付出世脱俗之貌,“携鹤登舟”。

“水流随岸曲,帆势任风腾。”离开庐山,慧南禅师下一任是往江西筠州的黄檗山。穿鄱阳,入赣江,出蜀水,到高安。丘陵地带,江水弯曲,且是上水。好在风帆高扬,舟行不迟。

“去住本无著,禅家绝爱憎。”见道的高僧,自然是去住不挂在心上,爱憎之意更不能有丝毫的闪念。尽管十年庐山,感情已深,但随缘去来,无可留恋。

酬泐潭月长老惠草鞋

当年西祖曾留下,今日蒙师特惠来。

睹物思人孰知我? 月明著上妙高台。

品析:泐潭即南昌泐潭禅院,月长老即晓月禅师,为黄龙慧南法门的叔伯师兄弟。丛林长老之间,彼此相互赠与一些物件,以联系情感是常事,共同在红尘中传授佛法,这是他们认同的目的。宋朝文治兴隆,除极下层外,几乎大多人都会诗文。出家人也有事无事,以诗作为传达信息,交流情谊,乃至说法、传法的手段。

“当年西祖曾留下,今日蒙师特惠来”。达摩祖师“只履西归”,带走了一只草鞋,但也留下了一只。这里,黄龙慧南借题发挥,把小小的草鞋,联系到了达摩的无上禅法,可以说咏得好,咏得奇!晓月禅师的这份“草鞋情”可重得很啊!

    “睹物思人孰知我?月明著上妙高台。”黄龙慧南禅师    很重情义,见到草鞋,当然会想到赠送的晓月禅师,大家是方外的知己啊!对于这双珍贵的草鞋,平常不会轻易穿的,一但明月当空之时,才会穿着它登上“妙高峰”上的“妙高台”。禅心极处为“妙高峰”,黄龙禅师对这双草鞋的诗偈,可以说是破“吉尼斯”纪录了。

颂云门北斗藏身句

天上有星皆拱北,人间无水不朝东。

时人欲识藏身病,拈取簸箕别处舂。

品析:“北斗里藏身”,是云门禅师当年对“如何是透法身句? 的回答,百余年间在丛林中广为传诵。“透法身”,是佛教修行的高级阶段,佛教认为,见道开悟后得“根本智”,也就是见法身了。法身非报身——肉身,这可是与宇宙同量的精神本体。云门禅师回答的意思是,法身现现成成存在于自己的禅心之中,何须去“透”,本来就涵盖宇宙,又何须到北斗的某个角落里去躲藏呢!

“天上有星皆拱北,人间无水不朝东”,因地球南北轴自转,北极星恰好在这轴线的顶端,所以人们在地球上看群星,似乎都是围绕着北极星在转,一年三百六十五度,恰好一周天。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故众多的江河,都是自西东流入海。这里隐喻人所知所见的一切万法,无不因佛性禅心而起,无不心中流出,又回归于此。

“时人若识藏身病,拈取簸箕别处舂”,“北斗星藏身”是禅病的一种,船子和尚说:“直须藏身之处无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若还须“藏身”,本身就是修行未纯熟的现象。知道了这种病,就应吃药——继续用功。换了张药单子,到另一个药房去舂药、制药吧!

真净克文(九首)

寄苏子由

遍因访祖参禅后,拙直寻常见爱稀。

有道却从人事得,无心应与世情违。

时光易变惊谁老?真趣难穷自觉微。

尤荷多才深此意,喧哗声里共忘机。

品析:真净克文禅师(10251102)是黄龙慧南禅师的杰出弟子之一,在他住持江西筠州洞山道场时,苏辙贬迁至此,由此产生了一段感人的方内方外因缘,这首诗和后面一首,充分地表现出他们间的情谊。

 苏家两兄弟,虽文名满天下,但仕途多蹇,累遭贬迁,失意之时,极留心于佛道。“遍因访祖参禅后,拙直寻常见爱稀”,参禅之后,返本归朴,苏辙人品更显得坦诚、直率、不加修饰,但却高出世俗间客套式的推重。大道不离世间事,但也不等于世间的人情世故,所以是“有道却从人世得,无心应与世情违。”能从中自然地步入大道,所得到的境界就不是不问世事的那些修行者所能达到的了。这里的“真趣”是无穷的,但能从中得到“自觉”的人并不多。最后,真净禅师特别推重苏辙能从多才的负担中走出来,并通达了大道的“深意”,并在喧哗尘世中“忘机”的那种难得的慧力和功夫。

寄绩溪子由

达人居处乐,谁谓绩溪荒?

但得云山在,从教尘世忙。

文章三父子,德行两贤良。

却恐新天子,无容老石房。

品析: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大赦天下,苏氏兄弟曾一度起用,真净禅师在苏辙起用前,写了这首诗送他,关切之情,胜过父执。

“达人居处乐,谁谓绩溪荒。”苏辙曾一度在绩溪当一名七品县令。绩溪是安徽荒僻地,但有苏子由这样的达人居住,这荒僻之地一时也礼乐宴然,成了文化之邦了。

 “但得云山在,从教尘世忙。”真净禅师推重苏氏兄弟的道德文章,以“云山”相许。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君子固穷,日后不会没有济世机缘的,恐怕到时还“忙”得很哩  

“文章三父子,德行两贤良”,三苏之名,盛誉天下,品评之高,无过于真净禅师这两句,以后竟成了三苏的定论和口碑。

“却恐新天子,无穷老石房。”国家需要才德兼备之士,恐怕新即位的天子,不会让你老于山岩吧!

和仙上人秋夜对月

香残火冷漏将沉,孤坐寥寥对碧岑。

万井共当门有月,几人同在道无心。

风传乔木时时雨,泉泄幽岩夜夜琴。

为报参玄诸子道,西来消息好追寻。

品析:参禅者在明确了方向之后,重要的是要守候“消息”,这是急不得,怠不得的。明心见性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所以应如猫捉老鼠一样有极大的耐心。真净禅师这首诗,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去捕捉禅机,而且这首诗本身也极为幽沁,使人如临其境,其中的禅机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香残火冷漏将沉,孤坐寥寥对碧岑。”在香残烛尽的深夜,禅师独自一人,默然坐在禅房里,面对着窗外那里黛色沉寂的青山。

“万井共当门有月,几人同在道无心。”月亮升起来了,照临着千家万户,有几人能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将全部身心,沉浸于大道之中,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样吗?

“风传乔木时时雨,泉池幽岩夜夜琴。”寺庙的园林内,那高大的松、柏、楠、樟等林木,每当风吹过时,枝叶摇曳,如同雨声,大风如大雨,小风如小雨。而幽岩上那涓细的泉水,在夜深沉寂之时,那畅快的韵流,如同高人在抚琴,演奏“高山流水”。

“为报参玄诸子道,西来消息好追寻。”众多参禅未悟的弟子们,你们天天都面对着这样的情境,但你们。留心到了吗?这一切都是有“祖师西来意”的啊!里面的“消息”无时无刻都在你们身边,为什么不去“追寻”,不去把握呢?

送僧游南岳

住亦无求去亦闲,飘然到处是家山。

偶栖龙峤重岩寺,又忆融峰绝顶关。

禅性谁同秋月皎?吟情自得古风还。

平生聚散三回也,知向何时更会颜?

品析:这是一首送别诗,描述了他们三聚三别的情境。古来有山林气的士大夫不少,但其生活的根底仍然是士大夫的生活,其精神、心理仍然是以儒家精神为主体。而禅师们则是彻底的山林气,没有士大夫们的那根富贵“尾巴”。所以他们描写的是自己的真实生活,不像士大夫们多为情怀向往式的舒发。

“住亦无求去亦闲,飘然到处是家山。”僧人,特别是行脚的僧人,更不用说见道的禅师,他们的行迹大多是这样,他们的心胸也大多是这样。不来不去,不起不住嘛,走到哪里,不外是自己和自己的心打交道,自己可是背着这百多斤的“庙子”云游天下的啊!所以哪里又不是自己的“家山”呢?

“偶栖龙峤重岩寺,又忆融峰绝顶关。”他们曾在龙峤重岩寺相识,又同游南岳祝融峰。这次这位僧人在洞山小住后又将游南岳,这三次聚散的情境尚历历在目。

“禅性谁同秋月皎,吟情自得古风还。”真净禅师和他这位道友都是过来人,他们的“禅性”、禅心、如同秋月般的皎洁,彼此间的诗歌唱和,当然是大得“古风”。

“平生聚散三回也,知向何时更会颜。”人生无常,聚散随缘。他们三次聚会,又三次分手,以后呢?什么时候才能再一次欢聚一堂,吟诗品茶,谈禅说妙呢?

写怀寄五峰长老

此寄欲抛抛未得,长思来伴老嵩丘。

道因无念殊途会,人到有年诸事休。

闲径草深方禁足,碧林蝉叫又惊秋。

世情追逐何时尽,览镜哪堪更白头。

品析:这首寄给江西五峰山用机禅师的诗,写得相当深沉,透露出禅师中难以窥见的一种复杂心情。按理说,明心见性的大禅师是不应该有这样的情态,其中的隐情,就不得而知了。也可能是真净禅师对名声太大,应酬太多的一种反省吧!

“此寄欲抛抛未得,长思来伴老嵩丘。”这一首诗早就写好了,真净禅师觉得不妥,想把它丢了,但终于没有丢,还是寄出去了。其中就是要让五峰用机禅师了解自己的衷情,早一点相聚做伴,以“老嵩丘”。

“道因无念殊途会,人到有年诸事休。”学道之人,殊途同归于“无念”,真净禅师当然保持着这种自信。但另一方面,自己老了,对许多事情感到力不从心,以至有“诸事休”的感慨。

“闲径草深方禁足,碧林蝉叫又惊秋。”“闲径”,没有人走,长久草深,虫蛇伏蛰,就更不能随意涉足,以遭不测,这里不知有何隐情。“惊秋”,再一次自叹年老。

“世情追逐何时尽,览镜那堪更白头。”真净禅师得王安石的尊崇,神宗皇帝的赐封,名重天下,方内方外往来交结的人太多了,盛极必衰,里面隐伏着不少危机,真净禅师随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但又欲退不得,无可奈何。面对满头的白发,不觉反复感叹欷嘘。

和饶守周开祖见赠

休话东西北与南,群生佛性妙相参。

诗书未必无夫子,道德何妨有老聃。

不二灵源谁共觅?以三真教自殊探。

山间老也为遗物,多谢通人顾草庵。

品析:饶守即饶州太守,今江西波阳。这一首诗,一面谈佛与众生平等,另一面又谈三教同源。宋以来,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更加明显,儒道二家排佛的情绪有所减弱,而佛教在融合儒道方面也愈加成熟。所以禅师们认为,不论三教有多大的区别,人们若能在一家中深入,最终都会在“不二灵源”上碰头,并汇归于一处。

再游永固院

悠悠尘世外,居者少关心。

是事有迁谢,斯门无古今。

乾坤同永久,山水共幽深。

我愧重来此,诸方懒去寻。

品析:“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古代中国士大夫们对有限人生和无穷宇宙矛盾所常常发出的幽叹。对禅师们而    言,这种幽叹是多余的,因为人们的佛性是“不生不灭”的,是与天地同寿,日月同明的,所以是“斯门无古今。”真净禅师为八方所迎请,也多次游方,大概也感到是一种“迁谢”吧。所以发出了“我愧重来此”——尚须站稳“不来不去,不起不住”的立场。所以下定决心,今后再不被动或主动地挪步了——“诸方懒去寻”。诸方——各路诸侯宋以来含义已转变为各地寺庙、丛林了。

游桃源赠刘君实

宛若神仙府,疑无世俗风。

人家山色里,门径水声中。

柳绵共重杨,桃花相映红。

烟光正和暖,游乐意何穷。

品析:出家修行,最忌落入“死寂顽空”之中,因为真正的禅,是生机勃勃的。这里,真净禅师一反世俗人入山朝寺的风尚,以出家大和尚的身份,到“农家”作客,并且兴致盎然。桃源,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成了“名胜古迹”,不仅官宦人家要来观光、建墅,也激起了不少禅师的游兴。这一首诗,通过对桃源秀丽宁静春光的描述,从侧面衬托出真净禅师胸中的春意——禅是活的、暖的,不是僵的、冷的。

清凉轩

夏间逃暑处,轩户对岩阿。

溪水漱无尽,竹风来更多。

百骸烦既谢,诸祖意如何?

坐久闻鱼戏,时时动绿波。

品析:古代文人士大夫,对自己的居所、爱物,题咏极多,如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一类清新可人的也不少。禅师们文采出众的,如真净禅师的这首题咏,也是一流的。熟悉唐诗的朋友可拿这首诗和王维相类的诗作一番比较,想来也是饶有趣味的。古代诗论不少,对禅师们的诗也多有评议,但所涉之面太狭,大多所入未必深刻,难处在于某些诗论的作者未必能达到禅的境界,也没有真正的禅生活背境,自然就会在切实地评价禅诗上留下空白和不到之处。

 这首诗,提醒人们在暑热的烦躁中一获清凉,当细参祖师之意。在观看“鱼戏”之时,不妨回思一下庄子观鱼的故事,“时时动绿波”——此时心意如何呢?

送周道士

归去灵溪观,匡庐碧嶂深。

涧松多偃盖,岩溜尽鸣琴。

不死徒餐药,长生可炼心,

他年若有道,飞锡一相寻。

品析:中国的佛道二教,多少代以来都是水火难容的,僧人与道士间常常是侧目而过。唐末以来,此风渐转,到宋代,佛道二家大体能和平共处,而僧人与道士的关系也不乏笃厚者,此即一例。

道士饵药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禅师明心见性,以期顿悟成佛,两者在修道的方法上大相径庭,但真净禅师在这里作了沟通。周道士辞别真净禅师回庐山灵溪观,真净禅师眷顾这位老友,特别指出了“长生可炼心”这一关棙,一反过去佛教对“长生不老”的批评,使两者能得以靠近。

“他年若有道,飞锡一相寻”,不论周道士炼药成道,还是炼心成道,真净禅师都会携锡相会的。这是对朋友的希望和鼓励,没有半点讥讽之意。而“涧松多偃盖,岩溜尽鸣琴”是众多题咏庐山的诗中少见的传神之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