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 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为什么读书使人聪明呢? 美国教育家施道弗告诉我们: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 根据20年的经验,教师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凡是文理兼修、学习轻松的中学生,都是在小学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课外书籍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人的大脑好比待垦的荒地,广泛的高品位的阅读,使它成为热土,只有在这样的沃野里,才有可能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结出丰硕的知识之果;仅抠教材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无疑是贫瘠的盐碱地。即便现在的考分很高,我们也不敢对他的将来乐观。 有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我的孩子完成“本职工作”已经费力了,还是少读课外书,集中精力务正业的好。 对于这种看法,我们还是听听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吧。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正因为功课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很艰难,所以我们更要鼓励他们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这就好比让一个在封闭的屋子里干活干久了的人,到鸟语花香的园子里散散步。否则,他们对于学习的理解将是枯燥和无法忍受的。 有些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开窍较迟。用教育学家的话说,是思维暂时处于沉睡的状态。那么,怎样唤醒思维,使他们蕴藏着的聪明苏醒过来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读有趣的课外书。 当孩子怎么努力也解不出一道别人看来很简单的数学题 时,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做的——他说:“孩子,放开吧。你先看看这本漫画书,回头再来想。” 加上《基础训练》里的儿歌,学生每天要读3首,能完成任务就很不错了。部分孩子在读“另一本”,关于“另一本”,教师再次强调:内容不能太长,到学期结束,一天能读一篇一、两百字的短文就是超级棒了。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性急。对于这些孩子,家长要注意的是——给他们足够的玩耍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