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竹简上的字是刻上去的么?

 木立 2015-02-09

     根据你的印象,竹简上的文字是刻上去的么?

     如果你的回答是“是的吧,我也不是很确定”,那么这篇科普文就有存在的价值了。本文的目的在于纠正大部分人对于商代文字的书写的不正确认识。

     先说竹简的年代。文献中记载的竹简最早产生于殷朝。《尚书·多士》中记载殷革夏命时候就有这么一句话:“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意思是殷朝的先人,就有“册”和“典”了。其中的册,就是竹简。“册”甲骨文的形状就是用绳子捆住竹片的样子。其中竖着的线条代表竹简,横着的代表用绳子捆起来。成语“纬编三绝”(也作“韦编三绝”)中的“纬”就是指横的编绳。至于绳子的质地,很多人认为应该是牛皮绳,其实不可能。牛可是大牢之一呢,少牢中唯一必须除去的动物就是牛。大牢可是天子才能用的祭祀,所以牛皮哪里那么容易得到啦~竹简那么多,怎么可能用牛皮呢~(扯远了)而“典”的甲骨文就是两只手捧着竹简的样子,用手捧着,表示尊贵。从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竹简是商代文字的载具之一。

     商朝文字的载具目前出土的实物有两个,一个是甲骨,就是乌龟腹部上的壳,自然上面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另一个是青铜器,上面写的就是金文。至于为什么竹简没有大量保存下来,大概是因为竹子是天然植物,尽管制成竹简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但是相较于甲骨和青铜器,深埋于土中还是较容易被分解。由于乌龟壳和青铜器质地较为坚硬,上面的文字自然不可能是用毛笔书写的,用毛笔书写也保存不长久。这大概是很多人判断作为同一个时期的竹简上的字也可能是刻上去的原因之一。

     推断毛笔发明的年代是商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在甲骨文中,“聿”写作,其形状就如同一只手握着一个毛笔。毛笔下方的三根毛都画得十分鲜明(你要非说是刀我也不胜杯酌了)。再对比看看“聿”,会发现从字形到现在握持毛笔的方式,都十分相像。后来“聿”被假借为虚词,因此“聿”添加上“”表其本意(毛笔笔杆是竹子做的),成为如今的“筆”字,简体字即作“笔”。

     再看甲骨文中的“祀”。这是出自睡虎地秦简中的“祀”。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笔划有粗有细,这是刀刻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观看秦始皇兵马俑的时候,刀笔吏俑身边带着毛笔和刀子,那个刀子也有很多人认为就是刻竹简用的刀子。实际上刀笔吏身边的刀是削刀,用处在于用刀削去写错的字。这也就是“删”字的由来。成语“不刊之论”指的是不用更改的言论,比喻及其准确的话,无需更改。其中的“刊”从刀,干声,也是刀用来改字的很好例证之一。(不知道谁又造了个“不堪之论”,纯属同音字错误。)

      或许你觉得竹子是防水的,就像下雨一样,墨水也会像雨水一样流过竹子,根本写不上去。其实当你再仔细观察一下竹简,你会发现所有的文字都写在竹子的内侧:称为篾黄。制作竹简的最后一道工序,杀青,即用火烤去水分。杀青后来引申为某种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比如娱乐新闻中某某电影开始杀青,意思就是某某电影仅剩下最后一道工序,很快就可以上映了。杀青也叫汗青,汗青后来引申为史册的意思,例如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就是希望自己的优良品质能够永载史册的意思。(好像又扯远了0.0)用火烤去水分之后,再着水上去就非常容易了。因此墨水也能够轻易地留在竹简中,再删去时,才需要削刀。如果你发现某竹简把文字写在了竹子凸起的那面“竹青”,你就可以大大耻笑其为伪造一番啦。用脚趾头都可以想象出来呀,竹简卷起来肯定是文字的那一面卷在里面嘛,如果是凸出来的那面卷在里面,及其庞大非常不方便嘛~写在凹的那一面当然顺着纹路一圈一圈卷起来非常顺啦!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竹简上的字是用毛笔写上去的,并非刀刻。

      我的文字学老师苏建洲老师是研究楚地文字的文字学专家。他曾说,他看过上万片竹简,还没有发现一片竹简上的文字是用刀刻上去的。全部都是毛笔写就。

     望拙文能让各位对于商代文字有不一样的认识。有问题欢迎讨论。

 

 ---------------

     参考资料: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台北市:万卷楼,民国84年。

                  网站:小学堂

     智慧财产权声明:本文为愚修文字学课程时,结合《文字学概要》课本和苏建洲老师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为愚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感谢配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