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依腔填词的词曲,要别阴阳,亦非一概而定

 昆曲及文史小站 2015-02-10
依腔填词的词曲,要别阴阳,亦非一概而定

王骥德在《新校注古本西厢记》的评语里指出:

『中原音韵所谓字别阴阳,曲中精髓。然以绳西厢,亦不能皆合。如【点绛唇】首句第四字,合用阴字,而游艺中原之原,与相国有祠之祠,皆是阳字。…以是知求精于律,政自不易。』

按,元代周德清,于《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里指出:

『阴阳:用阴字法:【点绛唇】首句韵脚用必阴字,试以天地玄黄为句歌之,则歌黄字为荒字,非也;若以宇宙洪荒为句,协矣。盖荒字属阴,黄字属阳也。』

周德清之言,似是而不一定是也。因为,元曲一如宋词,皆依依曲牌的固定好了的唱腔填词。周德清在《中原音韵?自序》里指出:『阴者即下平声,阳者即上平声』,而虞集在《中原音韵序》里指出:『其法以声之清浊,定字阴阳,如高声从阳,低声从阴』,明白表示中原音韵里的阳平声字,为高声,阴平声字,为低声,完全与后人的所谓阴阳,如昆曲里的南韵里所说的阴阳相反。因为元曲的【点绛唇】第一句的四字句的末一字,原有固定唱腔为低腔,于是周德清认定平声字必用阴平,又岂其然乎。如果当初乐工曲师于写作此【点绛唇】曲牌,第一句的末一音比末第二音为低,但第一位填词成格的文人,末二字皆采了平声字之下,而以末一字填入了阳平声字,则其格就定下来了,末一字使用阳平声字。周德清之所以拿第一句末二字皆为平声字时,比较应用阴平或阳平,是拿此二字的配腔的音的高低为自度之解,实非正解。故不但《西厢记》里王实甫的两只【点绛唇】末一字皆为阳平,而元曲中有更多的例子,末一字亦多阳平声字。故周德清之言,实未必也。因为,周德清虽精于四声,但未深究于依腔填词之下,前后二字的阴阳,非必由两字的工尺而判定,而是当日的乐工曲师成腔之下,首位填词立格的文人所订。他要订前后二腔的用字是阴平或阳平,由其决定。后人实无法确定。此故后世的填北曲之词,未用周德清之论,而【点绛唇】的填词,第一句末二字用阴平或阳平皆可,只要是填平声字如文字格律谱即可。不细分,实亦未必不合于原意。因为,在依腔填词之下,字的摆放于固定唱腔内,除了在旋律特别高或低处,如能依文字格律谱的特别的要求填词即可,许多文字格律谱在阴平阳平必不分之外,连许多填词处,都还可平可仄也不分,则一首依腔填词的北曲内,实有填词上许多不一定之处,这是依腔填词之下,必然的伸缩的弹性,也是使曲意可以发挥,不去合于四声,而丧失了一首曲子旋律的声情表达。所以王实甫所填未必不合律,而周德清的细分阴阳可能只是他一己的私见而非当初立格者的原意。

南曲也是依腔填词,直到昆曲,亦复如此。其实,我们从昆曲曲牌里也可以证明了周德清之论也未必一定正确。试举一例:

昆曲散出有《东郭记?仲子》 一出,其第一只昆曲曲牌【驻云飞】曲牌的第一句『听诉因伊』也是四字句,而末二字也应填平声字。其唱腔为『听(高八度1)诉(高八度1)因(6)伊(5)』而此句的腔格,为:
─,─,6,5
前二字都是仄声字,基腔为最近于其之平声字的基腔,即,以『因』字的基腔6为基腔(按:请参笔者《天禄阁曲谱》里的各曲谱的校注文),在探讨乐句格律时,一般以『─』表示,以清眉目。吾人发现到此曲牌第一句,当时由乐工曲师创写此曲牌的旋律时,其腔格经由第一位立格的文人,确定为采两个阴平声字,后二字腔格就自然下弯,从6降到5。故『因』为阴平声字,采用的是腔格(以阴平声字为腔格之准,亦称『基腔』)的6,故订为6。而末字『伊』亦为阴平声字,并不会因此就得订6,而必得依乐工曲师的腔格的5来订为阴平声字的腔,故『因』阴平声字,腔为6,末字『伊』阴平声字,腔为5,由乐工曲师写作旋律,及被第一位填词立格者,末二字用平声字,且以阴平声字,分别表示末音5,及倒数第二音6的用字之下,腔格确立,形成6到5的腔网格线的下弯。

而此理如果不明,就是后世至今不少昆曲界人士,所臆想的『依字声行腔』(曲唱说)的所由出。其实,绝对不要以为像是依字声行腔是洛地等人所首倡,其实,其源,可以追溯到周德清,如上之论,就是一种隐形的依字声行腔来解释依腔填词之下的错觉。因为周德清也不是创腔的乐工。像是到了昆曲盛行时代,闻名的曲家,因亦非精晓创腔之事,故如沈璟也尚有类似的说法,如其二郎神套曲,以如果曲调高处,多填几个去声字就有依腔认字声的影子,到了沈宠绥的《度曲须知》也不能免于此种影子。更不用谈到了清代以来,昆曲进入衰微期后,到了民初,王季烈就在其《螾庐曲谈》里,指出平声字接平声字,应平平,实即依字声行腔说在现代公然写出的第一人。之后,中国昆曲学界,此种依字声行腔说,又由文人杨荫浏带人中国音乐学界,其《中国音乐史纲》及《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还弄出依字声行腔的表格,此风遂遍漫昆曲学界及音乐学界。其实,都是因为没有把词曲的依腔填词本质认识清楚。既依腔填词,则旋律先四声而完成,四声如何与早已写就的旋律的前后音的行进无关。所以昆曲南曲的曲牌,没有一只其本腔的前后音会和四声有什么相关,所有讲昆曲曲牌里前一字和后一字的行腔会有什么关系的,是学问没有入门。

其实,余于〈海盐腔遗响大多保存于昆曲说〉一文的附注里就指出了:

『按高航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声调寻绎》(2009,天津古籍出版社),因非昆曲声腔格律专业,且一直存有昆曲是唱北京话的概念在心而为文,所以书中分析皆只在旋律表象上着眼,不明昆曲北曲为明代以来变异多般之腔并存,及南曲是声既不同,头腔的工尺就要配合调整,故结论大大失真;惟其研究谱例之下,发现昆曲南北曲并无依字声行腔的实质,故前后字的腔排比出各种上下进行的可能性,而以统计数据来说话,此一结论,等于已一举揭发杨荫浏于早年的《中国音乐史纲》里的『歌曲配字原则表』及后来文革前出版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里的『南北曲字调配音表』皆是不确实的臆想表。而后来如孙从音《中国昆曲腔词格律及应用》(2003)与俞为民《昆曲格律研究》(2009)都只举些许例子,就如杨荫浏一样,就在大谈昆曲的前后字的法则,该书也等于一并否定了孙、俞两书的以偏概全,而非真实存在的事实。』(刘有恒:《宋元明戏曲史考略》,台北,城邦印书馆,2015)

因此,只有研学者,要自己分析每一首昆曲曲牌,切不可胡乱抄袭前人之书,引用前人臆论之言,照单全收,成了学舌鹦鹉,才不会误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刘有恒,台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