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途径的新探索

 萌梦楼 2015-02-10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途径的新探索

  ——北京市家长教师协会建设和推广的经验总结

  赵澜波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 100045 )

  摘要:随着北京市教育改革不断纵深发展,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面临着一列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探索学校主动接纳家长深层次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改善家校关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协作机制是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要。本文通过总结家长教师协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在北京市的建设和推广经验,研究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关键词:家校合作 家长教师协会 PTA

  一、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和社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都担负着一定的责任,家长和社区人员作为社会公民,有权利参与学校教育,有义务支持学校教育,与学校形成交错互补、不可或缺的教育协作关系。

  然而,随着我市教育改革不断纵深发展,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面临着一列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家长和其它公众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和指责越来越多;原有的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主体意识和需求;学校封闭的管理模式难以承担起教育未成年人的全部责任;不平等的家校地位,不和谐的家校关系,使得家校之间摩擦不断,偶有冲突。探索学校主动接纳家长深层次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改善家校关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协作机制是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解决这个问题给出了明确地指示精神:“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大会后,市教工委、市教委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行动计划(2005年-2010年)》中也有相关的工作部署:创建学校、家庭、社区协作体制,进行班级家长教师协会试点工作。

  家长教师协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以下简称PTA)是家校合作的一个机构,最早出现在美国(1897年),此后100多年的历程中,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现在已经是正式的、系统的、权责分明的、政府承认的机构体系,有完善的组织形式、严格的工作制度、评价指标等。它的任务是:在学校、社区以及任何政府机构和其他组织做出影响和儿童的决定前,支持并为儿童代言;帮助家长掌握养育和保护儿童的技能;鼓励家长和公众参与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做好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工作。成员由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热心于学校和社区事务的市民共同组成,是非营利的、非派系的、非党派的组织。作为在国外生长起来的一种协作体制,要想落户并扎根中国,必须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北京市在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在班级、年级和学校建立PTA,建议家长不再以个人的身份参与学校班级的教育管理,而是通过加入PTA这个组织,成为作为PTA的会员,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积极探索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的家校沟通新途径,构建家校协作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二、基本经验

  (一)项目实施的策略管理经验

  1.试点先行,并注重总结和宣传,在全市分层推进组织建设,保证工作规范开展。

  “北京市PTA建设和推广”是从200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9年的项目,项目组在起始年即制定了5年整体实施方案和框架,既有总体目标,又有策略方案,每年都有推进实施的重点和具体要求,做到了积小胜而获大胜。我们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首先在试点班级摸索PTA建立的操作形式及行动策略。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向其他学校推广,保证实践的正确方向。

  分阶段整体推进PTA的构建。试点工作首先在门头沟区展开,为期三年。2005—2006年,确定试点学校和试点班级,建立班级PTA,成立执委会,制定章程,开展工作。2006—2007年,试点学校的所有班级建立PTA,并在适当时候建立校级PTA,探索出符合实际的学校、家庭、社区协作体制。2007—2008年,如有2/3以上学校建立该组织,则成立区PTA,完善层级组织机构,建立制度,并在制度的管理下开始活动。从2007年、始至今,通过总结、宣传门头沟区的试点工作,在全市各个区县确定试点学校,扩大试点范围,持续推进,逐步建立区级组织。条件成熟的时候,建立北京市PTA。

  分层次建立PTA。试点学校先在班级建立PTA,在各个班级PTA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以后,根据需求,再建立年级和校级组织。

  分学段建立PTA。根据北京市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孩子入学初期家长的期望值、关注度和与学校的沟通需求比较强烈,这种需求到了初中、高中、职高则逐级递减。项目组从2005年始重点推进和总结小学阶段PTA的建设经验,同时兼顾初中和高中;从2007年始重点推进初中的工作,2008年始重点推进高中的工作。

  2.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PTA的建设,保证工作有的放矢。

  我们把了解、研究北京市中小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现状和需求作为开展PTA建设和推广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过程。在2004—2005年,我们对北京市11个区县的112位校长、2278位家长、1140位班主任进行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认真分析了家长的参与途径、内容、效果和参与需求,调查显示:

  (1)家长参与需求情况:大部分家长有参与需求,如50%以上的家长希望参与学校教育, 64.2%的家长表示“接受邀请后参与”;一部分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强(27.6%),参与内容已经涉及到教学和管理,但是学校没有给这部分家长提供参与的有效途径,导致家校关系紧张;一部分家长的参与意识还处于昏睡状态,或是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或者生活无着,不愿意,也不能参与学校教育。

  (2)家校关系不平等,家长参与随机性很大,处于等候学校召唤的被动参与地位,单向接受学校指挥,一味履行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的义务,却没有行使参与的权利。如60.1%的班主任在“我有需要的情况下,会主动邀请”家长参与,而69%的家长表示不敢主动与学校联系,怕给学校和老师添麻烦。可见,家长参与缺乏制度保证和双向、系统、坦诚的沟通。因此,家校摩擦不断,还偶有冲突。

  (3)家长参与的途径很单一,如家长会、电话、教师家访、家校联系本等传统方式,这些导致了家长只能作为支持者和旁观者,浅层次的参与学校教育,参与内容只能围绕着提高育子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参与效果不很明显。可见,这些途径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家长参与的合理需求。

  调研工作让我们清晰全面的把握了学校已经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更明确了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通过建立PTA,促进家校间的互动沟通,经营家校关系;也使我们对PTA工作的开展有了现实的起点和可靠的依据。根据这些问题,我们才有了整体的工作框架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3.行政推进、科研指导、学校实践,三方共同开展工作。

  2004年,市教工委、市教委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行动计划(2005年-2010年)》中作了“创建学校、家庭、社区协作体制,进行班级PTA试点工作”的工作部署,利用行政的力量,多次召开试点工作专题研讨会,倾听和观摩门头沟PTA试点的实践,动员全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更加重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实践和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有利于家校合作的方式,形成合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项目组所在的教育科研部门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和把握国内外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PTA建立的背景和运行情况,从中找出研究的不足和与我国国情的差距,为实践的发展指引方向;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聘请专家悉心指导,采取抓重点实验区和实验校,鼓励区域内研讨交流,深入推进PTA工作的策略。根据各区和实验校工作的主动程度,项目组确定了门头沟、西城、朝阳、石景山、大兴、通州、平谷、顺义、房山等9个区县的11所学校(中小学都有)为重点实验区和实验校,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PTA工作。

  作为试点的门头沟区教委以及其他区县也先后成立了项目研究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PTA策划了很多吸引家长、教师参与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保证了家长的有效参与和家校间的互动沟通。

  4.培训工作始终伴随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项目组采取集中培训、分层培训、应邀培训等多种方式,保证PTA科学、规范地建设和运行。

  集中培训。4年多来,项目组采取参与式、听讲式等灵活的培训方式,先后对教师和家长集中培训的内容有:《北京市中小学与家庭、社会机构合作状况的调查》、《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协作机制的理论思考》、《关于建立PTA本土研究的一点思考》、《PTA的建立和运行》、《门头沟区PTA项目试点工作实施进展情况总结报告》、《教师和家长如何合作》、《提高家长的参与度》、《经营家校关系,真正实现家长的参与》等。为保证参与项目的教师能够及时总结经验,还进行了《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教师如何撰写家长参与方面的论文、案例》方面的培训。

  分层培训。根据参与项目研究的人员的不同,项目组先后对区县教科研人员、学校行政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家长等不同角色的人员进行了相关的培训。

  应邀培训。项目组多次接受各区县和学校的邀请,把培训做到基层。并对一些学校,进行调查、访谈工作,了解情况,指导实践进展。参与培训的累计人数达6000人次。

  5.利用科研平台,及时做好宣传和总结工作。

  项目组及时发现和收集各实验校的相关论文和案例,4年多年共编辑出版了3期《北京德育参考》;举行了两届创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机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逐步完善PTA网站-www.bjpta.org,及时把各区和学校的科研情况、活动动态上传到网上。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保证新鲜经验的及时共享,促进了全市的交流与合作。

  (二)PTA建立和运行的经验

  1.学校和班主任在PTA组织建立初期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

  从PTA组织的性质看,它是独立的,是民间的组织、它与学校之间是平等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关系。但是在PTA组织建立初期,学校必须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因为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自身的素质和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会存在差异,将这样的群体集结在一起,需要一定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规范有序的组织,并不断的成长和发展,学校作为教育部门有责任和能力担当起这样的重任。

  2. 规范有序地建立班级PTA组织是开展协会工作的基础。

  实践表明,建立起一个结构严密、任务明确、职责清楚、骨干有力的协会组织是开展好工作的基础,各个实验校在建立组织的过程一般遵循了以下原则:坚持家长自愿参加的原则;体现平等、参与、协商的原则;依据班级具体情况突出班级特点的原则。

  3.充分整合家长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是PTA参与教育、有效运行的的突破口和主阵地。

  建立PTA组织,重要的是行动起来,而活动是一个组织的活力和生命所在。随着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广大教师们看到了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明确教育实践活动是PTA参与教育的主阵地,是推进PTA工作发展的重要举措。

  4.建立必要的制度是发挥PTA功能和作用的有力保证。

  四年多来的持续实践,各实验校在不同阶段尝试建立了多种制度,保证PTA的规范运行。如:例会制度;学期初制定工作计划制度;开展实践活动的申请和汇报制度;听课、巡视制度;家长志愿者工作制度;家长网络化管理制度;宣传制度;家长评价制度等。制度的建立使PTA的工作更加规范、有效。

  5. 组织建设从班级起步,注重时效性。

  在家校互动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是和家长接触、沟通最多的,也是最了解学生的。我们首先在班级层面建立PTA,其委员由家长自荐或选举,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组成。班级PTA满足了同班家长交流上的共同需要,搭建了家长与班主任最直接、最便捷的沟通的桥梁,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针对性强,教育效果显著,能使家长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通过增进家长之间的团结互助,促进家长和教师的相互交流,让家长主动参与班级的教育管理,协助班级开展教育活动,共同建设班集体,随时发现和解决一切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它是全面实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奠基工程。

  6.详尽周全的活动策划方案和规范的操作程序是培育家校教育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是保证PTA持久生命力所在。

  PTA工作的开展正在逐渐转变着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在每学期初,教师和家长一起,根据班级的整体工作计划,商讨协会的工作计划;在协会组织的每次活动中,教师和家长一起,商量活动主题和目的,策划细节;在班级突发一些问题时,教师和家长一起,了解问题的经过,分析问题的原因,达成共识。。。。。。这一点一滴,都在逐渐改变着教师和家长对待彼此的态度:了解彼此的需求,理解彼此的想法,尊重彼此的人格,宽容彼此的不当。。。。。。这样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保证了PTA的工作有价值,有意义,有效果,是协会健康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三、成果及效果

  (1)体现在学生方面的成效

  改善了亲子关系。以“改善亲子关系”为主题的亲子互动活动增进了亲子情感。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尤其到了初中,亲子关系紧张是个普遍问题,家长们束手无策。很多班级家长教师协会根据现实情况,组织策划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亲子之间或一起做游戏,或互相倾诉衷肠,在互相了解和理解的同时,心灵得以碰撞。家长以志愿者或协会成员身份参与班级的教育活动和管理,让学生看到了以往不曾了解到的父母的特长,体会到了父母的价值,看到了父母的伟大,并为此而感到骄傲,亲子情感在无形中加深(这种现象在小学尤为普遍)。

  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善。家长们希望通过参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面对这样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家长教师协会建立以后组织的活动以指导家庭教育为主, 逐渐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开始。家长们慢慢认可了这一指导思想,与学校合作,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找到了童年的快乐,增进了彼此的友谊。独生子女的普遍存在,以及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学生们的生活单调,他们缺少玩伴;时间紧张,因为周末有各种兴趣班要上。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是每个学生所渴望的。家长教师协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学校的许可下,组织了郊游、植树、采摘、拓展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有些班级的家长教师协会还将本班家庭组成若干小组,协会执委会的成员为小组组长,利用业余时间一起开展活动,学生们有了真正的童年生活,也获得了更多的友谊。

  (2)体现在家长方面的成效

  能够正确认识家校合作。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这是很多家长的认识。由于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工作性质和时间等多方原因,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尽到责任,也少与学校沟通。家长教师协会的建立,促使学校在家长参与的新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校信通、班级博客等日常常规途径与家长取得联系,并邀请家长参与组织策划家长会、主题班队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多途径、多内容、多形式的家校合作促使很多家长改变了以往的观念,能够正确理解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

  能够负责任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在项目开始初期的调查问卷表明,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对学校教育有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还有一部分家长知道有这些权利却不能够正确行使,在遇到问题时会和学校发生矛盾和冲突。家长教师协会的建立,改变了家长以往被动听从指挥、接受教育的局面,家长以主体的身份,以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走进学校,走进班级,走进教师的办公室;教师和家长一起平等策划教育活动,管理班级等。近距离的接触和了解,使得家长直接获取了学校和教师的相关情况,减少了间接获取信息造成的误会,因此家长能够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议,监督学校教育,履行义务。

  家长主动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参与广度越来越大。很多家长教师协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原本对参与学校教育十分有热情,在学校主动打开校门,欢迎家长参与,允许家长行使部分权利的情况下,他们对工作积极负责,有些能够与教师主动沟通,团结其他家长,使得协会工作取得的效果越来越明显。榜样的作用带动其他家长主动参与班级、学校的各种活动,人数越来越多,他们逐渐和教师、和学校有了深层次的沟通,参与的广度越来越大。

  增进了家长之间的互助团结。家长教师协会作为一个组织,团结了更多的家长,给他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不仅交流育子经验,还探讨婚姻家庭等问题,有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

  (3)体现在教师方面的成效

  班主任对于家长的参与逐渐呈现出认可的态势,师家关系健康良好。从一开使认为PTA的工作是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额外的麻烦,到尝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很多班主任都已经认识到,家长的参与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加深了彼此的感情,获得了彼此的尊重和理解。良好的师家关系也促进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改善。

  让家长参与的管理理念已经被应用到有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中。班级PTA的建立使家长和教师平等地坐在了一起,不仅仅是一起组织活动,很多教师还让家长与自己一起,共同管理班级,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家长逐渐在以主人的身份,成为班集体的一员,初步建立起了“我们共同的班级”的管理理念。

  改变了教师和家长以往的合作方式,基本形成家校合作伙伴关系。PTA的建立和运行使家长和教师平等地坐在了一起,共同建设班集体,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解决学生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个人成长方面的问题,商讨PTA的工作计划和每一次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这一举措正在逐步改变班主任的工作方式,从以往指挥家长到与家长共同研究、探讨教育问题;

  (4)体现在学校方面的成效

  传统家校合作正在以新的方式和途径在全市展开,家长的地位和角色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家长教师协会的工作并不能取代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在新形势下,很多学校都在思考,如何让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的工作更有效果,更有针对性。因此,家长沙龙、主题型家长会、有家长参与的互动式班会等多种家校合作形式在全市逐渐展开。这些改进意味着学校正在逐步改变他们对待家长的态度,把家长也作为学校的主人,作为教育的主体;意味着家长正在逐步改变自身的角色,他们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把自己作为班级的主人,为班级、学校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家校之间坦诚、系统、互动的绿色沟通途径已经基本畅通,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已经基本形成。

  能够尊重家长的权利,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一些学校根据校情,不仅成立了年级PTA,而且成立了校级PTA,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学校向理事通报学校教育基本情况、管理现状、师资队伍、学生成长,听取理事的建议。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正在逐步缓慢实现。

  学会了引导家长参与,梳理家长的需求,家校间达成互动沟通。家长教师协会的建立需要家长有实质性的参与来完成家校合作的工作。但是以往被动听从指挥的他们不懂得怎样参与,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还有一些家长热情、积极,但是提出的一些需求不够合理。为此很多学校逐渐摸索出引导家长有效参与的办法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梳理家长的参与需求,互动沟通的局面基本形成。

  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为保证PTA的良性运行和自主发展,明确PTA中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和社区人员的角色,保证学校的主导地位,很多学校制定出实操性的系列工作条例和方案,探索推进PTA组织良性运行的策略;制定实施了《PTA例会制度》、《家长志愿者工作条例》、《班级教育活动制度》、《学生家长网络管理制度》、《家长参与班级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宣传和档案管理制度》,个别学校对班级PTA经费的来源、经费的使用、财务的职责以及收支处理进行了实践探索,制定了《班级PTA会员缴纳会费制度》。相关制度的逐渐完善是PTA生存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总体成果

  形成了PTA组建和运行的基本程序,编著了《家长教师协会手册》

  项目组编著的《PTA手册》,清晰、简单、明了地描述了PTA组织科学建立、有效运行、互动沟通、财务支出的原则和操作程序,即是揭示和建立了教师和家长如何合作协商的工作方式。 手册明确了PTA的宗旨和功能,提供了PTA组建和运行的基本程序:建立筹备委员会;培训宣传;酝酿选举执委会成员;建立章程,协商执行委员会职责;吸纳会员;成立协会执委会暨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等。科学、规范的组建程序是保证PTA良性运行、家长有效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在运行的操作程序中,明确PTA中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和社区人员的角色;如何制定制定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如何召开PTA会议;建议可举办的活动;如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如何管理档案;如何宣传和评价;建议可建立的工作制度;以及PTA组织的推进策略。

  制定出实操性的系列工作条例和方案

  结合PTA组建和运转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出《家长培训工作方案》、《PTA组建的工作方案》、《班级PTA会费的管理办法》及与之配套使用的“邀请函”、“调查问卷”、“班级校外活动申请表“等实际工作中具体操作所需的系列文案。系列文案为教师和家长开展PTA的工作提供了便利,为在全市的广泛推广创造了条件。

  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北京市共有210所学校成立了PTA,每个区县都有学校成立。其中小学104所,初中72所,高中20所,完全中学6所,职高7 所,工读1所。四年来,项目组先后策划组织了4次全市现场会,与来自上海、新疆等地考察团进行交流。PTA作为一个家长组织,正在逐步参与班级乃至学校的教育管理,逐步梳理和引导着家长的需求,建立起家校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合作伙伴关系,缓解了家校矛盾,增强了教师职业责任感,提高了家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进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和谐的氛围。这是北京市家长教师协会建设和推广项目实施的实践意义所在。

  四、项目进一步推进存在的瓶颈和对策建议

  家长教师协会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些成效基本反映在重点试验校中。纵观全市的整体情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家长教师协会建设工作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1.官本位的行政管理、评价体制是制约家长教师协会建设深入推进的本质问题。

  在学校建立家长教师协会,其最终目的是构建有家长事实参与的家校协作机制。而机制的建设需要家校协作系统中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身份和教育体制的相应变革。但是,我市很多区县采取校长轮换制度(有些名校除外),校长负责制,而官本位的传统文化让很多校长走马上任后更换学校的办学理念、重新树立办学思想,并相应改变一些学校制度。政府也一般以此来评价一位新校长的作为。官本位的行政管理体制很难改变,教师、家长的角色和地位也很难改变,因此构建有家长事实参与的家校协作机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家长教师协会工作很难取得实效并持久坚持。

  众所周知,现实中评价校长政绩的重要指标是教学成绩和学生安全问题,这两项硬指标可以通过量化在短期内得以显现,效果一目了然。而家校合作能否给学生、教师、家长带来变化则需要长期的坚持。家长教师协会项目实施4年来,家校沟通良好的学校显现的最大效果是增进了家校感情,缓解了家校矛盾和冲突。然而,现实中还有很多学校不能正视这个效果,一旦出现家校问题,解决的办法不是疏导、加强彼此的沟通,而是强堵和掩盖,使得家校关系日趋紧张。无奈中选择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是家长教师协会项目深入推进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3.由于对家校关系仍旧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家长教师协会这一新的形式所带来的家长参与新理念难以在实践中真正落实。

  家长教师协会的建立,其应有之意是对家校关系给予科学的判定,即家校之间不仅仅是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公共关系、民主协商关系。这两种关系要求学校作为主导,把家长作为学校的主人,和家长进行互动沟通;并且在学校建设、教学管理方面存在意见不一致、矛盾冲突、利益博弈时,能够有所妥协,协商解决。这样的家校关系需要在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中逐步达成共识并得以实现,不可一蹴而就。这是家长教师协会项目深入推进过程中要面临的长期问题。

  4.家长的参与时间、教师教学任务很难保证家长教师协会工作的常态化。

  中小学生家长作为大家庭的顶梁柱,大多依旧为事业奔波,为家庭操劳,很难有时间参与家长教师协会的工作或协会组织的活动;再加上长期被动参与的现状已经使家长养成了听从教师指挥和召唤的习惯,参与的主动性还不够,很难独立承担起家长教师协会的组织工作。教师们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少有时间与家长一起成立协会组织,建设协会组织,开展活动,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这些是制约家长教师协会工作常态化的现实问题。

  (二)对策建议

  1.完善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并切实落实。

  构建有家长事实参与的家校协作机制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意,同时也是个系统工程,这其中政府对学校的评价至关重要。目前的督导和评价体系中,虽然有家校合作的内容,但一直以是否定期召开家长会、是否有家长开放日等传统的内容作为评价指标。每到督导之前,学校都要根据评价指标补档案,补材料,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建议重新修改评价指标中关于家校合作的相关内容,加入家长参与理念下的新型的家校合作内容和途径,并把能否做好家长的工作作为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尤其是班主任业绩的重要指标,切实落实督导工作。

  2.项目推进主要由科研单位负责,政府部门提供支持,保证工作得以统筹规划。

  目前各区县建立家长教师协会的学校只是作为项目的实验校,并且由各区县教委中小教科负责,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程度的项目经费,并直接向市教委负责。而各区县教委的工作重点不同,承担项目的科研单位很难与他们步调一致,无法统一推进全市的工作进展。建议政府委托一个科研单位主要负责项目推进工作,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证,统一培训,统一指导,并根据学校的进展情况,将一些试点校改为基地校,深入探索并构建起家校协同教育机制。

  3.加强对校长的培训,使之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家校关系。

  家长教师协会的工作最初由德育部门倡导,因此很多学校都由德育副校长或德育主任负责此事。这便于初期工作的开展,家长教师围绕着德育工作开展活动。但是家长教师协会建设的本来意义远非家校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它意味着在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中,学校从管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如何建立科学健康的家校关系,如何保证家校间的绿色互动沟通,如何对待家长等;而且随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深度的增加,这些问题日渐凸显,要求学校管理者去思考,去实践。因此建议校长培训内容应符合社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加入以上相关内容。

  4.推广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分批次、分类别指导全市家长教师协会的建设。

  目前全市各校以建立家长教师协会为契机,深入推进家校合作的进程不一。应在科研部门的统筹规划下,分批次,分类别的指导各校工作。

  总结、推广已经取得的经验。4年来的工作,一些学校在家长教师协会的建立和运行、工作内容和方式、效果上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经验在全市推广,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加强对中小学,尤其是高中校的调研和培训,丰富家长教师协会的工作内容。目前各校的协会工作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为主,教育活动内容又以学习成绩和德育为主,忽视了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一重要内容,这也是家校合作的重点。建议采取多种形式,面对家长、学生和教师,定期到中小学校调研,跟踪项目进展情况,指导协会拓展工作内容。尤其要走进高中,深入了解高中校的现实情况,探讨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家校合作的内容、有效途径和方法。

  把握打工子弟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困难,找到解决的方法。目前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的学校均为普通校,而打工子弟学校连常态的与家长沟通都很难做到,家长会很难达到全体家长参与,家校合力育人的基本工作都不能落实,严重影响了他们子女的健康成长。建议确立1-2个以打工子弟为主要生源的学校为实验校,深入家庭和学校调查了解,找到家校合作的结合点,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家校合作的新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