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旭梅(叶知秋):小议竹枝词中的民俗风情

 清江野老 2024-03-15 发布于广东

作者家乡——山东诸城一角

小议竹枝词中的民俗风情

★ 范旭梅(叶知秋)

  《竹枝词》又称“竹枝”、“竹枝歌”、“巴渝辞”,本是巴渝地区的民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贬居夔州时,见当地群众“持竹踏歌”唱“竹枝”,便模仿当地民间歌谣改作新词,歌咏巴山蜀水的自然风光、民间习俗、男女恋情。由于这些诗句通俗、优美、清新,又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得人们的喜爱。所以,竹枝词便以崭新的形式盛行于当时。不仅如此,后代仿制这类民歌的文人也层出不穷。

  竹枝词由于文人的介入,逐渐由口头文学走向案头文学,今人称之为“文人竹枝词”。文人竹枝词与民歌相比,虽然摒弃了一些鄙俗的成份,但是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却是一脉相承的。本文仅就题材方面谈一谈竹枝词的特点及其价值。

  竹枝词秉承巴楚民歌特点,在题材上以反映民俗风情、男女恋情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竹枝词在内容上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血液,题材更加宽泛,但是最能体现竹枝词特色和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俗风情上。或者说,正是由于竹枝词题材上的这种指向性,才构成了竹枝词独具的民歌风格,也奠定了它在诗词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学地位,历久不衰,光芒大白,引无数文学大家竞折腰。

  文人竹枝词最负盛名的是刘禹锡,这已成定论。他的《竹枝词九首》和《竹枝词二首》反映的就是当时巴蜀地区的风俗民情和特有的自然风光。如: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地人们劳作的情景:夔州地处偏远,人们仍然刀耕火种,畲田便是这这里的春耕景象。阳春三月,山上开满了桃花李花,佩戴着银钏宝钗的姑娘们正往田里挑水;手握长刀,头戴短笠的男人们正在烧荒种田。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这首竹枝词描写的是一位初恋少女的心理活动:两岸杨柳青青的江上,传来一个男子朗朗的歌声,这个男子正是少女深爱着的人。她不能确定对方是否也爱着自己,所以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这首词也是巴蜀地区能歌善舞、朴实民风的生动写照。

  再如巴蜀地区人们喜欢的酿酒、踏青等习俗也在他的词里反映出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总之,刘禹锡的竹枝词实际上就是一幅巴蜀风俗民情图。

  宋代许多著名的诗词大家如苏轼、黄庭坚、苏辙、杨万里、范成大、汪元量等,也都有竹枝词传世,他们的作品同样体现了竹枝词题材上的这一指向性。如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麴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端午节赛龙舟,也是当地的习俗。这首诗即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夔州人争看赛龙舟,开怀畅饮,扶醉而归的情景。

  三峡古代妇女到老年时,还像昔日姑娘时代一样打扮,双鬟垂颈,银白色的头上还插着美丽的野花和山叶,这个习俗在《夔州竹枝歌》里也有记载:

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

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

  再看苏辙的一首竹枝词记录了楚地的女子因生活的艰难,许多人至老未嫁的情况:

俚人风俗非中原,处子不嫁如等闲。

双鬟垂顶发已白,负水采薪长苦艰。

  再如杨万里的两首竹枝词:

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著力大家齐一拽,前头管取到丹阳。

莫笑楼船不解行,识侬号令听依声。

一人唱了千人和,又得磋前五里程。

  从这两首竹枝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纤夫们劳动时的情景,感受到他们勤劳勇敢、不畏困难的精神风貌。

  元、明、清时期,仍然有大量的竹枝词写手乐此不疲。晚清和民国初年,出现了大量专门描写北京民俗民风方面的竹枝词,有写节令年俗的《灯市竹枝词》《元夕踏灯词》《上元竹枝词》《燕九竹枝词》《新年竹枝词》;有写庙会风情的《厂甸竹枝词》《城南竹枝词》《春游词》《秋游词》;有写名胜风光的《三海杂咏》《中山公园竹枝词》;有写市井百业、杂耍戏曲的《北京岁时杂咏》《天桥即事》、《百戏竹枝词》等。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是北京节令中最热闹的一个节日。灯市观灯,是元宵节传统民俗活动。元宵节前后,街上张灯结彩,瑰丽壮观。晚上,人们纷纷拥向街道观灯。对于这一习俗,明代有一首竹权词是这样描写的:

大道朱楼锦秀围,歌中万户绕春辉。

楼前火树嶙峋照,化做红云片片飞。

  清代的一首竹枝词则写道:

灯棚十里夜光斜,一半琉丝一半纱。

自是燕山春色早,天寒正月放梨花。

  赵骏烈的《燕城灯市竹枝词》也有一首描写了元宵节观灯的习俗的:

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

多少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

  清代描写风土人情的竹枝词数不胜数,如妇女用青斑布帕首,是三峡妇女的一种特殊头饰,康熙年间诗人王士祯《西陵竹枝词》对此有描写:

金钗系接髻丫枋,叉系年年聚此乡。

江上夕阳归去晚,白蘋花老卖鲟鳇。

  三峡妇女髻鬟、簪花及帕首之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当地老年妇女,一般是用白长毛巾帕首,一是遮避高峡风寒,二是表示自己已婚正养儿育女。这些习俗多有记载。

  在清代竹枝词写手中,王世祯是最早的一个。他每到一处都要写几首竹枝词,以此表现当地的的风土民情,除《西陵竹枝词》外,还有《都下竹枝词》《汉嘉竹枝词》《江阳竹枝词》《广州竹枝词》《邓尉竹枝词》等。就连林则徐远谪新疆伊犁时,还创作了《回疆竹枝词》二十四首表现异族风情。

  辛亥革命后,番禺人罗汉于1915年创作了一百七十三首反映汉口风土民情的竹枝词。如《扯麻糖》《洋行》《天花》《卖黄莉芽》《送财神》《打土地》《划旱船》《三棒鼓》等。

  当代竹枝词,虽然在表现手法和内容上更灵活、更广泛,但是仍然继承了竹枝词的传统,尤其在题材方面,这种指向性还是非常明显的。我最早接触的是曾建开的作品,他的竹枝词取材广泛,时代感强,展现了新时期南方山村生动丰富的生活画面。例如:

挖春笋

锄头把断为黄芽,寻遍竹林运气佳。

向晚归来装满袋,鞋沾泥土汗粘纱。

采禾泡子

邀伴呼邻上远山,穿陇过坳路弯弯。

山边贪采禾泡子,雨湿衣衫不肯还。

采酸筒管

一谷鸟鸣一谷歌,满山葱翠绕藤萝。

采茶还折酸筒管,捧饮山泉淌小河。

山林深处

空山鸟鸣竹青青,小径人稀石一屏。

窈窕村姑挑涧水,肩头扁担落蜻蜓。

  挖春笋、采禾泡子、采酸筒管,都是南方山区特有的生活情景。在这些诗句中,茂密的竹林、弯弯的山路、葱翠的山林、邀伴呼邻声、鸟鸣声、歌声、村姑的秀影,无不透出浓郁的山乡气息,清新而恬静,表现了新时期山村幸福快乐的生活。

  温瑞的《雪国竹枝》则展示了另外的画面:

北风刷就一湖冰,戳落钢钎溅玉凌。

凿个捞鱼窟窿井,白鲢红鲤抢投罾。

雪原电掣走爬犁,玉屑纷扬逐马蹄。

山货换成盐布返,一鞭声落过三溪。

雪飞三九地铺银,年近杀猪招四邻。

白肉红肠散装酒,炕头烙热一村人。

  这里呈现出的是一派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其豪放粗犷的情调与南国的纤巧清秀自是不同。“白肉红肠散装酒,炕头烙热一村人”是一幅典型的东北雪国的生活画卷,冬季严寒来临之际,人们围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喝着散装酒,大口大口地吃着白肉红肠,好不热闹。

  田昌令是我所了解的创作竹枝词颇丰的诗家之一,他的作品展现了巴山一带的风情,可贵的是他特别关注当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境地和精神面貌,许多诗作反映出了“小人物”的艰辛和疾苦。如:

卖花郎

迎过朝霞送晚霞,秋冬一样载春华。

芬芳作伴满街走,入暮归棚数落花。

拾荒者

一袋一钩一火钳,垃圾桶里探头翻。

熟人相遇莫相语,怕讨人嫌怕被怜。

桔农抢市

桔子初圆皮尚青,采来上市赶行情。

但求趁早价钱好,苦果酸瓤任客评。

夏日建筑工

骄阳似火暑难当,近午民工仍砌墙。

灰桶瓦刀高架舞,任流汗水拌沙浆。

  这里有卖花郎的乐观、拾荒者的自尊、桔农的辛酸、夏日建筑工的血汗,一首首读来感人肺腑。

江 夜

一轮明月照清江,彼岸青山是故乡。

只恨波浪无收拾,偏留皎洁入船舱。

梦家山

梦里家山好个秋,最耽景美是林幽。

逸枝虬干牵藤蔓,缠住相思不让收。

看 月

童伴儿时戏月光,至今犹忆老厢房。

只求玉兔知人意,多洒清辉照故乡。

晴望剪刀山

春日登高望剪刀,雪残山顶一鹰翱。

遥思峰下新园里,互对茶歌又几遭?

  在这一组竹枝词中,诗人徐长清借对家乡明月、幽林、老厢房、剪刀山、山鹰等的描写和对故乡互对茶歌、童伴戏月等情景的回忆,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歌咏清江一带美丽的自然风情。

  除描写地方风情的作品外,描写传统习俗的竹枝词在当代竹枝词中仍不乏其作:

“叫儿郎”广告(曾建开)

谣书红纸保儿郎,路口村头贴上墙:

过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光。

  民间有这样的习俗,谁家小孩子夜里啼哭不止,就请人在红纸上写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亮。”然后把红纸四处张贴,过路的人看见了,将歌谣念上一念,据说家中的小孩子就不会闹夜了。

出嫁开光

村闺出嫁待钳眉,亲嫂不帮还有谁?

丝线除毛容放亮,登临花轿了相思。

  旧时南北方许多地区都有这样的习俗,新娘子出嫁时,请人用丝线将脸上的汗毛夹干净,使容光焕发,曾建开的这首竹枝就记载了这一习俗。

  另外描写红白喜事风俗、节日盛况、各地风物的作品也不计其数。如肖开明《婚俗》、韦秀孟《打丧鼓》、曾建开《伊犁竹枝词》、何建洋《萍乡风物竹枝词》、涂运桥《武汉东湖竹枝词》、李汝启《小石源竹枝词》、龙成前《芦溪缩龙》等。

  周作人有过这样的断语:“歌咏风俗人情,稍涉俳调者,乃是竹枝正宗。”纵观古今数不胜数的竹枝作品,此话诚然。远从刘禹锡的十一首竹枝,近至琳琅满目的今人之作,都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同时,由于竹枝词以反映民俗风情为主,所以,他又倍受民俗学家的重视。施蜇存就很重视竹枝词的价值,他说:“我也经常注意各地的竹枝词,说得低一点,这是一种很有趣味的风土诗,说得高一点,这是民俗学(或称谣俗学)的好资料。”今人唐圭璋老先生所言也可窥一斑,他说竹枝词“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唐先生提及的竹枝词保存了丰富的社会史料,后学者深有同感。

  如罗煚的《壬寅夏纪事竹枝词》十六首和无名氏的《京口夷乱竹枝词》五十四首、《扬州竹枝词》二十首等,以鸦片战争为题材内容,是极为珍贵的近代史料。1938年11月12日深夜,国民党在所谓“坚壁清野”的幌子下,下令纵火长沙,将三十多万人的文化古城付之一炬。长沙城垣几乎成了一片废墟,人民生命财产遭受空前惨重损失。这就是历史上称为“文夕”大火的事件。当时长沙新闻界的名记者黄性一亲历其难,他以这一事件为背景写了十八首竹枝词,题为《长沙火劫词》,颇富史料价值。李木庵《延安新竹枝词》十七首,记述了抗战时期延安新的社会风貌。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以上仅就竹枝词题材的指向性——风土人情,来说明竹枝词的民歌特点及其文化价值。因学识浅薄,加之实践经验尚少,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原载《江南竹枝词》)

编辑制作:清江野老


作者简介

  范旭梅,网名叶知秋,山东诸城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江西芦溪诗词学会会员,潍坊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诸城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诗坛》编辑,《东鲁诗词》副主编。获第一届“山东省优秀诗人”称号。合集出版诗集多部,有作品入《萍乡当代诗词选》(续集),作品散见国家及省市各级诗刊,在省、市诗词竞赛中多次获奖。

诗苑键弹 精彩回放
(上下滑动 查看全部)
(1)曾祥科:平语显真情——读鲁重之诗联选编
(2)曾祥科:让历史指引生活——读林大谟先生《半瓶集韵·史海钩沉》
(3)何松林:诗坛萌芽五句谣
(4)张润芝:品读八半诗中的真善美
(5)梦欣:竹枝词猎艳(1)
(6)梦欣:竹枝词猎艳(2)
(7)梦欣:竹枝词猎艳(3)
(8)梦欣:竹枝词猎艳(4)
(9)梦欣:竹枝词猎艳(5)
(10)梦欣:竹枝词猎艳(6)
(11)梦欣:竹枝词猎艳(7)
(12)梦欣:竹枝词猎艳(8)
(13)梦欣:竹枝词猎艳(9)
(14)梦欣:竹枝词猎艳(10)
(15)梦欣:竹枝词猎艳(11)
(16)梦欣:竹枝词猎艳(12)
(17)田昌令:一代传人吟世功
(18)姚泉名:当代田园竹枝词与新田园诗歌
(19)曾祥科:竹枝知我心——浅读杨发兴先生《新韵绝式竹枝词》
(20)杨德淮:竹枝千首献黎庶——我读《新韵绝式竹枝词》
(21)杨发兴:《新韵绝式竹枝词》后记
(22)覃万馥:浅议春联
(23)张泽勇:我眼中的好诗——宋兴宏先生《信笔诗稿》序
(24)韩秀松:高树吟旌自一家——杨发兴老师《鸿泥六集》序
(25)覃守宪:序杨发兴先生《鸿泥六集》
(26)曾祥科:当代语言在吴幼鹏先生对联中的应用
(27) 曾祥科:《对联话》中的多样自对
(28) 曾祥科:《对联话》中的集句联
(29)曾祥科:《对联话》中的精巧工对
(30)曾祥科:《对联话》中的四×N句式
(31)曾祥科:《对联话》中的借对
(32)曾祥科:《对联话》中的特殊句式
(33) 胡均华: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情境解读
(34)曾祥科:四面湖山应识我——鄂州青如对联印象
(35)胡均华:究竟谁多情谁无情——苏轼《蝶恋花》情景解读
(36)曾祥科:《对联话》标记的湖北对联地图(一)
(37)曾祥科:《对联话》标记的湖北对联地图(二)
(38)曾祥科:《对联话》标记的湖北对联地图(三)
(39)曾祥科:《对联话》标记的湖北对联地图(四)
(40)曾祥科:《对联话》标记的湖北对联地图(五)
(41)胡均华:李白《赠汪伦》情景解读
(42)曾祥科:贴近新时代 歌咏新农村(上)
(43)曾祥科:贴近新时代 歌咏新农村(中)
(44)曾祥科:贴近新时代 歌咏新农村(下)
(45)姚泉名:序陈武林先生《酉水河边:知青竹枝词》
(46)温新阶:孙少权先生《漂亮傻瓜诗抄》序言
(47)李晋升:当代清江流域土家竹枝词研究(上)
(48)李晋升:当代清江流域土家竹枝词研究(中)
(49)李晋升:当代清江流域土家竹枝词研究(下)
(50)刘济民 许晓丽:简评田昌令《新唱竹枝》的艺术特色
(51)曾祥科:读田土先生《五句谣·打工吟(二十五首)》
(52)覃守宪:读杨发兴先生《鸿泥七集》
(53)曾祥科:读杨发兴先生《鸿泥七集》
(54)何松林:再议五句谣的发展与贡献
(55)曾祥科:序田昌令先生《五句新谣(续集)》
(56)陈良誉:漫谈五句谣
(57)金道行:长阳后河诗乡情(外一篇)
(58)林大谟(巴方一叶)序《汝南谣萃》
(59)余国民:田昌令《五句新谣(续集)》艺术特点初探
(60)曾祥科:长阳是五句谣创作的的厚实土壤
(61)李梦痴:五句谣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刍议
(62)何松林:天籁自鸣天趣足 好诗不过近人情
(63)皮青华:不用春风气自华——写在《汝南竹谣》付印之前
(64)李晓鸢:《五句新谣》新在何处
(65)覃事灿:读田昌令先生《五句新谣》
(66)宋江明:五句谣之我见
(67)巴晓方:浅谈田昌令先生的五句谣兼及五句子歌的前景
(68)周颜梁:五句体歌谣之我见
(69)李晓鸢:清风起处雅颂归来
(70)朱祥麟:薛雪诗观论——读《一瓢诗话》札记
——————————
关注清江诗圃 触摸诗意清江
这里是
竹枝词的平台 五句谣的源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