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的佛像艺术特点

 醉文明 2015-02-10

   北魏的佛像艺术特点

     北魏时期是南北战乱,民不聊生,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人口密集的黄河流域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景象。这一时期,无论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中、下层百姓,把解脱苦难的希望寄托于刚传入中国的佛教和菩萨身上。《佛说作佛形象经》,《佛说造立形象福报经》等宣称雕塑或描绘佛像有“恒生大富家,尊贵无极珍”等好处。当时中国名僧借用印度佛教教义提出:只要虔诚“念佛”和“观佛”,人死后便可往生极乐净土。在这种情况下佛像艺术应运而生并得到长足发展,官家或庶民无不造像念佛,以求尊贵平安。

    北魏的造像艺术既有中国的传统造像基础,同时也融入了印度佛教造像艺术。北魏佛像艺术包括佛寺、石窟的石刻造像、金铜造像、佛寺壁画及绣像等。佛像的题材主要有释迦摩尼佛、弥勒佛及多宝佛、弥陀佛等;菩萨则有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思维菩萨、供养菩萨、力士等。其中最有时代特征的是坐着交脚弥勒和男性化的观音。他们都以印度传来的佛像为依据,但也有已穿上当时服饰的。佛的形象一般都比较高大,而且居于寺庙石窟中心,身后有圣光,上下雕有中国化的飞天;以艺术环境渲染天国乐土而引人入胜。而菩萨则以中国少妇的形象为依据,宝冠花饰,妩媚动人。在当时灾难深重的年代里,未来世界的“天国”和佛菩萨的微笑抚慰着芸芸众生的心灵,有着雄壮悲丽之美。

            
北魏的佛像艺术特点

北魏的佛像艺术特点

                        北魏铜鎏金释迦摩尼佛立像

   

    通体鎏金,高肉髻,面相丰满,披肩袈裟,左手捂胸,右手施无畏印。薄衣贴体,足立于莲座上,舟形火焰背光。座下有一四足方床,背面可有“延兴三年岁次癸丑八君子刘倉敬造弥勒一区口口口口口口”。延兴三年:(公元473年)癸丑,宋--元元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