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竹枝词 (自序) 曾建开
喜爱传统诗词的人,对刘禹锡的竹枝词几乎没有不熟悉的。然而,熟悉归熟悉,喜爱归喜爱,但若是要我们的诗词爱好者都能对竹枝词这种体裁说出个所以然来,可能就有些为难了。我自己也是这样。 从目前已知的历史文献来看,在我们萍乡的历史上,仅有清乾隆年间由拔贡选拔到萍乡来做知县的山西晋城人胥绳武在萍乡留下了《萍乡竹枝词九首并序》。他的这九首竹枝词的确做得好,反映了清乾隆时代萍乡地区的民俗状况。我的好友龙成前先生写出了《从胥绳武竹枝词看清代萍乡风俗民情》一文,对此有过详尽的论述。南昌江西师范大学赵明先生和杨雪莲女士搜集到唐代至民国时期的江西历代竹枝词1500余首,而其中宜春地区(1969年以前萍乡一直归宜春地区管辖)的也就只有几首。当然,他们当时没有收集到刊在由胥绳武自己主修的《萍乡县志》中的他这九首竹枝词。由此可见,我们萍乡历史上的竹枝词少之又少,而创作竹枝词的萍乡人,迄今为止仅发现民国时期的江瑜怀一人。究其原因,我的认为,当时萍乡是个小县,人口不多,地处赣西偏僻地区,古时萍乡交通不甚便利,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交流非常有限,因此连清代在全国刮起的一阵阵竹枝词创作旋风,也没有触动到萍乡本地的文化人。 我是一个从少年时代就喜爱诗词的人,但是一直到我的中年时期,读到过的竹枝作品也很少,除了刘禹锡、白居易的几首外,其它的竹枝词几乎没有看到过。后来看到一些当代诗词刊物里,偶尔也有那么几首竹枝词出现,渐渐地便喜欢上它了。到了1996年,我决心自己也来尝试做一些竹枝词,至于我那些被冠以“竹枝词”或“竹枝歌”的小诗究竟是不是竹枝词,连我自己也没有把握。后来我将自己写的这些东西寄到《中华诗词》杂志编辑部,想不到一次竟选发了我好几首。这给了我很大鼓励,于是在以后的几年间,我又陆续创作了一批竹枝词,其中在《中华诗词》杂志上发过三、四次,而在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诗词选集中选发的就比在《中华诗词》上发过的数量要多得多了。 在2005年初的一次萍乡诗词学会会议上,我首次提出由市学会编一本《当代竹枝词选》,我的理由是,当时全国好像还没有谁选中这个课题,如果我们来编这样一本书,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发行,能够为学会筹集一部分资金;而且通过推出这本书,也可以提高我们萍乡诗词学会在全国的知名度。当时我们学会副会长李汝启先生也非常赞同我的这个建议。在这之前的三、四年间,我已在几十种书刊内收集到八十余位作者已发表的当代竹枝词作品两百余首。
2005年5月,我和湖北长阳县诗友拍岸(徐长清)在“中华诗词论坛”上首倡开设竹枝词版面,得到了包德珍大姐、站长张驰、管理员塞上白衣子(温瑞)等人的支持,这就是至今仍红火的“竹枝新唱”版面。当时我推荐由长阳网友清江野老(田昌令)担任该版的首席版主,也得到了采纳。我自己也曾在这个版面上做了一年多的版主。我是在长阳网上与拍岸和清江野老相识的,至今仍未谋面,后来他们成为我的好友。白衣子也是我在“诗文天下论坛”上认识的,他在那论坛上的网名叫“相见恨晚”。 到2006年12月,我主编了 “天下采风网络文学丛书A卷”《采芹集》(精装本),此书收入了十位网上诗友的个人诗文小集,平均每人近50个页码的作品,每位作者的小集都有一个集子名称,如《清风荷韵》、《草韵悠悠》、《梅庐敲韵》、《拍岸竹枝词》等等。每个人的小集都是以各自创作的竹枝词作品编在小集的最前面。《采芹集》内共收入了344首集主的原创竹枝词,其中仅拍岸的竹枝词就有160首。 在努力学习和创作竹枝词的同时,我也经常留意网络论坛上有关竹枝词的文章,如竹枝词集的序言、研究竹枝词的一些论文、介绍竹枝词的资料等等。但是,公开在网络论坛上发表的这些资料中具有理论价值的资料毕竟不多。我将我所能搜集到的资料集于一帖,置于“诗文天下论坛”天下采风版的资料库里,以便随时可以去学习、揣摩。我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对我所收集到的竹枝词进行反复的观察、比较、研究、挖掘、归纳、提炼,渐渐地使我对竹枝词这一诗体形成了比较明晰的看法。尤其是2006年7月我跟燕山道士(李长瑞)在论坛上关于优秀竹枝词标准的一场讨论,促使我对竹枝词的特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性思辨 ,这为后来我对《竹枝词概说》一文的写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写作和修改《竹枝词概说》一文,我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而从酝酿写作提纲、搜集相关资料到文章脱稿,则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仅在百度网站上搜索阅读过的有关竹枝词的资料就达700余条。 而我与燕山道士那场讨论的内容,后来也写成了《关于优秀竹枝词标准的争鸣(整理稿)》一文,发表在《诗文天下诗词精华(卷一)》一书(华夏翰林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在我所主编的芦溪濂溪诗社社刊《濂溪诗文》中,从2005年的创刊号开始,便开辟了一个芦溪竹枝词专辑栏目“竹林新韵”,以倡导竹枝词的创作。2008年8月7日芦溪县诗词学会成立,我被推选为常务副会长(会长当时由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的副县长朱艳珍同志担任)。不久便开始组编会刊《芦溪诗词》创刊号,我又力主在此会刊上开设“竹枝·民歌”栏目,以集中刊发诗友们的竹枝词新作。 2007年初,我在“孔夫子旧书网”注册。同年3月份始,我陆续从网上书店购入了一批竹枝词书籍。 4月3日我收到《中华竹枝词(全六册)》和《扬州竹枝词(1—3册)》后非常高兴,便在电脑上临屏做了一首《搜集竹枝词专集有感》: 山山拥翠绕云烟,茂密篁林鸟语喧。 小径一行幽壑远,板桥人影映流泉。 从此,有关竹枝词的图书成为我的收藏重点之一。目前,我藏有《中华竹枝词》、《历代竹枝词》、《江西竹枝词》等近三十种共四十余册竹枝词书籍,其中既有古近代竹枝词选本,也有一些当代竹枝词选本。这也大大开阔了我的竹枝词视野,对于我的竹枝词研究工作无疑会有着很大的便利。 早在2006年12月13日,原中共江西省九江市委统战部对台办副主任孔祥云同志便已与我取得了电话联系,他说他大女儿孔煜华老师在京主编《江西竹枝词》一书,要求我提供一册《楚萍竹枝词》 给他女儿。我告诉老孔,我除了自己留存的一册这书外,原有的几本都寄给我的朋友了,但可以发电子邮件给他。当晚,我将我电脑文档里该书初稿中萍乡作者的300余首竹枝词从电子邮箱发给了他。不过,这三百余首萍乡当代竹枝词只占该书内容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是我在网上收集和我自己打字输入的部分,而该书全部书稿是在打印店最后完成的,复制了一个盘也已交市学会存档了,我个人没有备份。 2007年1月7日上午,孔祥云同志来到我家了解萍乡的竹枝词作者及作品中涉及的地名、典故等情况。之后,我向他介绍了我们萍乡当代竹枝词创作繁荣的主要原因,并重点介绍了我市上栗作者李汝启和芦溪农民作者童福生两人的创作情况。我当时打电话将好友龙成前也叫来我家与老孔会面。老孔之所以找我,是因为我是萍乡诗词学会副会长,而且是《楚萍竹枝词》一书的主编。临别,我介绍孔祥云同志到我们市学会找办公室主任肖金义,去那里买《萍乡山水诗词选》、《萍乡当代诗词选》、《楚萍竹枝词》三书,因为那三种图书的前两种书内均录有萍乡作者的简介。《江西竹枝词》一书后来在2008年9月由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中的当代竹枝词作者每人都获赠了一册样书。 2009年12月,我花了约半个月时间,再次对当代竹枝词的创作状况及其创作规律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理性思辨,从独特的视角切入,撰写出了一篇两万余字的理论文章:《当代竹枝词讲座(稿)》,后又写出了《竹枝词的“出味”》一文。应芦溪县诗词学会教育分会之邀,我于2010年7月20日在万龙山乡杨家岭宾馆为该会会员讲授了《竹枝词的“出味”》;同年11月4日,我在本县诗词学会于源南中学召开的“竹枝词创作研讨会”上,又讲了《竹枝词与七绝及顺口溜、民歌的区别》(这是我撰写的《当代竹枝词讲座(稿)》中的一部分内容)。《竹枝词的“出味”》一文于2010年9月15日晚在“中华诗词论坛”上贴出后,获得众多诗友的好评而被“加精”。 我创作的竹枝词并不算多,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到2010年年底止,一共有380首左右。我所创作的竹枝词题材比较广泛,因此内容也就比较杂。大体说来主要有这么几类:反映地方风土的,如《芦溪风物竹枝词》、《民俗竹枝词八首》、《竹枝词·萍乡东桥镇采风即景》、《竹枝词·榨油坊》等;关注民生、同情弱势群体的,如《矿难竹枝词》、《农民工竹枝词》;反映革命历史的,如《麻田红色竹枝词一组》;反映个人经历的,如《文革初期往韶山串联纪事竹枝词一组》、《摸鱼儿竹枝词》、《打柴竹枝词》、《竹枝词·山村收粮》;反映过去袁河船工生活的,如《袁河竹枝词》、《竹枝词·袁江撑船歌》;反映爱情生活的,如《竹枝词·情歌一组》;反映下层劳动人民劳作活动的,如《农家竹枝词》、《劳作竹枝词五首》、《采药竹枝词》、《打猎竹枝词》、《竹枝词·养蜂》、《打铁竹枝词六首》、《瓜农竹枝词》等;反映其他地区生活的,如《临潼竹枝词三首》、《伊犁竹枝词》、《惠安竹枝词》;反映我国航天方面的,如《竹枝词·“神六”航天员与家人对话》;反映芦溪农村风貌的,如《竹枝词·仁里村写生二首》、《竹枝词·兴隆蔡家岭》、《竹枝词·芦溪东阳》、《竹枝词·村姑》等等。还有涉及诸如环保、军营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竹枝词的创作,我是历来不主张严守七绝平仄的,因此我所创作的竹枝词中有很多在平仄上是比较随意的。竹枝词不等同于七绝,应该给这种来自民间的艺术一种活力,故不宜用七绝的平仄去束缚它。如果作者创作竹枝词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使之符合七绝平仄上,往往就会使他创作出来的东西失去竹枝词的特色风味。我的体会,作竹枝词比作绝句要难得多,原因也就在于难以使它“出味”。这似乎有些类似于酿酒与制茶的区别。制茶时不必在茶叶中添加什么制剂,而酿酒时则非在制酒的原料中加入“酒药丸”不可,否则这酒就酿不出来。竹枝词中的“酒药丸”,是由“通俗+风趣”制成的。 我在竹枝词创作上并非没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但是由于自己才力不济,艺术修养水平不高,写出来的这些东西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徒使方家贻笑大方。今编为一集,作为自己创作竹枝词学步的一个小结,一来可供自己玩味、检点,二来也可以向诗友、方家讨教求得斧正,以便自己在以后的竹枝词创作中得到改进。
2008年1月17日于芦溪县城洋田小区沐云楼; 2008年1月24日二稿; 2011年4月29日至30日三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