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书局1984年1月版的历史人物传记《刘瑾魏忠贤》第47页注释⑥说: “董汉儒,开州(今四川开县)人,万历进士。居官正直,以母伤归。由于曾开罪魏忠贤,故不再召用。”与此稍前,《四川部分名人著述简介》(四川人民出版总编室1982年11月)也将明代的王崇庆视为四川开县人。这样二位尚书就被“四川人”了,我们濮阳人如果看到这两本书,心情可想而知。
要想知道为什么二位尚书被错认为四川开县人,就需要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开州。就是因为这些书的作者没能吃透历史,才会出现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经过笔者深入查证发现中国历史上前后交错出现过三个开州,那就是:河南濮阳、四川开县和贵州开阳。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三个地方的地名更迭历史。

濮阳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的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上古时期濮阳一带地跨兖、冀二州,是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与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活动的交接地带。夏王朝时期濮阳地区建有己姓联邦集团的昆吾(它是夏后氏酋邦王国最亲近的成员)、斟灌、顾等宗族邦国。春秋时期濮阳一带仍属卫国,为当时较先进的地区之一。前242年,秦置东郡,次年秦取濮阳等地,卫君角被迁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卫此时名存实亡。前240年,东郡治濮阳。至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亡。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后,为束黄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黄河大堤,顶宽20丈,兼作御道。谓其坚固无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阳人民助项羽大败章邯,加速秦朝灭亡。汉时,濮阳仍为东郡治所。两汉之间短暂的新朝,曾把东郡改名治亭。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建置朝立夕废,变化频仍,几个辖县分别隶属过濮阳郡、东郡、魏郡、顿丘郡、昌乐郡、武阳郡等。西晋时还曾建濮阳国。隋唐时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阳县一部置昆吾县,析临河、内黄、顿丘各一部置澶渊县。唐初,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改澶渊县为澶水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金皇统四年(1144年)改澶州为开州。明朝时期濮阳仍称开州,辖濮阳、清丰、南乐,属大名府。清朝时期濮阳称开州,与清丰、南乐隶属于大名府。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年),曾改开州为开县,但因与四川、贵州两省的开县重名,1914年1月复称濮阳县。

开县
开县,古属梁州之域。西周,属庸国。东周春秋时期,属巴国。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属益州固陵郡。南北朝,刘宋(420—479年)于汉丰境内增置巴渠、新浦共三县皆属巴东郡;西魏(535年)平蜀后改汉丰为永宁;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分巴东郡置万安郡,领永宁(郡治)、万世(巴渠改名)二县;又理置周安郡,领西流(郡治)、新浦二县。天和四年(569年)移开州于新浦,后又移于永宁,辖永宁、万世、新浦、西流(新置)四县。隋朝,开皇十八年(599年)改永宁为盛山县,改开州为万州。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万州为开州;贞观元年(627年)省西流县并入盛山县;广德元年(763年)改盛山县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宋代,庆历四年(1044年)省新浦入开江,万岁改名清水,时开州辖二县。元朝,省县入州。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因南河古称开江,州、县由此得名。清代,属四川省川东道夔州府。民国,1935年属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县属四川省辖。1997年3月重庆市划归为中央直辖后,开县始属重庆市所辖。

开阳
开阳县,夏、商、西周时期为雍州、梁州边鄙。春秋时为牂牁国北境。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因开阳属地更迭复杂,此处略去400字) 崇祯四年(1631年),将陈湖十二马头改置为开州,治所杨黄寨,领乖西蛮夷长官司,隶贵阳军民府。辖地与今开阳县地略同。民国三年(1914年),废州,因直隶有开州,四川有开县,以州境有紫江(洗泥河),更名为紫江县,属黔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隶省政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称开阳县。 二十四年(1935年),开阳改隶贵州省第一督察区。1949年,成立开阳县人民政府,隶贵阳专区。1952年,贵阳专区改为贵定专区。1956年,划归安顺专区;1958年,属贵阳市郊区县,1963年,改属遵义专区;1965年,复归安顺专区。1970年,改称安顺地区。1992年,改属贵阳市。
由上可知:濮阳称开州为1144年-1913年,历元、明、清三朝。开县称开州最近时间为618年-1373年,历唐、五代、宋、元、明多朝。开阳称开州为1631年-1913年,历明清两朝。这就是说,同一个朝代有可能有两个开州,那么介绍人物时,仅说开州人氏,不免让后人难分伯仲,张冠李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