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峰会回顾】中信建投投行部李亦争:关于文化行业的思考

 抱朴守拙之宁耐 2015-02-12

中国青年投资家俱乐部:国内最大一级市场投资人俱乐部;

微信“搜号码”(不是搜公众号),搜索theyounginvestorclub;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李亦争:

很高兴我们进入这个环节,上午的分享可能比较严肃一点,而我这个环节会轻松一点。因为首先我也是一个年轻人,不一定比在座的各位更资深,只是谈一些我个人对文化项目实操中的一些体会。我这个东西之前在文化传媒行业的一个沙龙分享过一次,但是由于这个市场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因此本次分享的内容亦有很大的变化,大家虽然听过再听一次也会感觉不一样。

文化行业的并购造始于2013年,蓬勃于2014年,大家可以看到2013年是2012年的近两倍,在2014年应该是比2013年来说更不止了,达到5、6倍这样一个规模,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行业真正的并购原点应该是2014年。近两年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化产业并购里面最大的应该是影视、广告、游戏这三个领域,但是这也仅仅只是开始,对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并购来说,我们可以用方兴未艾来形容。

我们简单看一下文化行业的证券化情况,从整体数据上来看,国内加上海外也只有18%证券化率,整体行业的证券化率还是比较低的,未来IPO也好还是并购也好都是有很大的潜力的。

说到目前国内的文化行业并购,资本市场上分析乐视是比较多的,我也觉得乐视提出来的构建生态系统、打造生态链或者是生态圈这个概念应该是做的比较成功的,包括每一步的战略步骤:从最早做平台,到自己做内容,最后做终端,再于去年介入互联网电视,把互联网视频做到家庭终端里面去,每一个战略步骤均可圈可点,由于是资本市场比较熟悉的案例,我就不展开讲。

今天我做的分享更倾向于提出正反两个观点供大家思考。乐视做的很成功,我们不需要多讲了。但是,乐视最近也遇到比较大的挑战。我觉得根本的核心问题是在于两个概念,乐视讲的生态圈是做的非常好的,但是他的生态圈是比较“封闭”的生态圈,我想提出的思考是封闭生态圈和开放生态圈的孰优孰劣的问题,封闭生态圈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明显,那么整个生态圈封闭导致你对生态圈的掌控非常强,但在中国现在以政策为导向的行业情况下,你掌控那么强会不会受到干扰,能不能有持续的发展,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同时蓝标也是资本市场做的非常好的公司,我们都非常的推崇,我觉得乐视和蓝标是两个典范,一个是横向一体化,一个是纵向一体化,都做的非常成功。但是,同时非常成功的背后有没有一些挑战或者是一些思考呢?我觉得是有的。对于蓝标这家公司来说,有一个概念值得突出,即对于并购整合和并购不整合的考虑。蓝标到2014年就做了14次并购,中间有没有整合?答案是没有,也许他们也不需要整合。现在问题就来了,并购一定要整合吗?人家团队之前做的非常好,我为什么要整合,整合反而降低了绩效。因此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在文化行业的整个并购思路里,是并购整合还是并购不整合,值得我们思考。

从整个行业来看,现在整个TMT行业在深度变革,同时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不讲TMT的概念,我觉得新的提法是TIMES,也是传媒、娱乐、体育作为板块更清晰的独立出来的一种趋势。通过技术和传媒之间的渗透,内容和传媒之间的渗透促使互联网巨头陆陆续续的进入,导致TMT之间的界限非常的模糊,这是很明显的一个趋势。如果与国外比较,我们国家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与国外的差异都非常明显,国外的文化企业几乎都是贯穿所有文化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态势非常的明显,没有一家是单一的,每一家几乎都是电影电视纸媒等,同时每一家在互联网的每个领域内容渠道都是贯穿的。而我们国家前十大的传媒公司也好,基本上都还仅仅在某个领域比较强,包括华谊光线这样的行业巨头在内,中国和美国比至少在行业大势上看差异非常明显。从市值上以及收入盈利上来看差异也非常明显,因为我们国家的排头兵和国外比,差异不是一个量级的,中国整个电影的票房大约300个亿,仅仅构成美国六大一个这样的规模,中国整个演艺行业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一个太阳马戏团,几家的差异是非常明显。

我们可以看看国外传媒巨头他们发展的道路,维亚汤姆最早做有线电视起家的,那么最后变成了一个立体化综合化的传媒集团,几乎传媒所有的领域都贯穿了。新闻集团也是一样,最早做纸媒起家,最后通过收购电影电视,包括收购有线电视网,再到创办hulu,几乎贯穿所有的传媒领域。我们从国外传媒集团发展的道路和国内的传媒集体发展来比,第一个是行业本身空间巨大,第二并购在行业里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国外传媒集团没有一家是不靠并购做起来的。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出一个结论,国内传媒集团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投行在里面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也提出一个反思路的问题,文化行业受政策影响非常大,可能我们可以很轻而易举的举出来,全国几乎所有的有线电视都是国有的。另外,有线电视的领域第一是国有,第二个他是一个很封闭的状态,非常的封闭。纸媒大部分都是国有的,少量是民营。也就是说国家对意识形态的管控,对内容的管控都不会放松。我们做文化行业的资本运作有很深的一个体会,之前你做纸媒的时候,纸媒最早的时候很多上市采编板块都不上的,真正的内容板块都是分割开来丢掉外面的,因为国家对意识形态这个领域要严格管控。当然最近的趋势大家也可以看到,包括电影的领域,很多电影上市之前经过广电总局的检查,包括电视栏目的领域也受到严格的管控,大家看到很多的电视栏目都是引进国外的版权,业内叫国外的圣经,现在广电总局规定,一个上星频道每年最多引进一档电视栏目海外的版权,每一个季度最多黄金时间最多上一档音乐选秀类节目,国家对传媒是逐渐加强的态势,广电总局成立十几个处来管控,在这个趋势下新浪的视频被吊销执照了,快播被重罚,老板被抓起来了。大家看到最近遭受的一些麻烦,这个娱乐的管控、行业的管控目前是加强的态势。我就要反问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打破国内政策管控的约束。国内的娱乐巨头,你上市收购也好,你能够打破壁垒,能够做到如鱼得水的在这个行业内一体化吗?挑战是非常大的。到底能不能做到,我觉得我也许多答案,我们去拭目以待吧。这是我想提出来的,这个行业内正反两个观点。

第二个,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娱乐行业还是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其实做的并不是很好,这里面其实可以很轻而易举的看到,我们统计过像华谊光线这样的巨头电影行业毛利润大概50%上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成绩单。你还是国内最顶尖的娱乐巨头。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行业大导演拍出烂作品的事情频频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和美国比是没有一个专业的机制,美国是很清晰的专业化分工,美国是有专业的艺人经纪公司,CAA、WMA这些,经纪公司甚至能左右电影行业,他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另外一个,美国的制片机制是制片人负责制,中国是导演负责制,导演创意的随意性很强,跟导演的创意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另外一个再展开一点讲,在电影创意的每一个环节,美国都有很成熟的机制,我们当时探讨过这个问题,美国的一个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一部剧本有个大数据的概念,他有一个完全大数据的概念,第几分钟应该出现一个笑点,第几分钟应该有一个电视情节的转折,这个主角是有什么性格是观众喜欢的,那么是非常专业化的流程,很细致化,目前中国是做不到。

反过来提出一个概念,文化产业的工业化是不是需要?我跟大导演交流过,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他说不需要,中国不需要娱乐产业工业化,大家听我刚才说需要工业化,不工业化没有办法做到高质量的量产。那么大导演说不需要,说中国和美国不能比,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没有积淀的国家,他拍电影是类型片,他没有那么丰富的素材,所以他必须有类型片的概念出来,比如说西部片他可能拍几百部西部片,就是讲挖金子的历史,大淘沙探险的历史,包括拍公路片,都是一样的。那么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能找出素材来,包括中国现在时代急速的变化,所以大导演说不需要复制,不需要工业化,我们只需要一批年富力强的导演就可以做出很好的电影。

中国和美国娱乐规模上的差距,中国整个的电影300多个亿,和美国的六大没得比。那么美国的电影是真正做到全球发行的,他一部片子出来是全球卖的,但是中国的文化你能走出中国很难,这个可能有文化的适应性,我们中国的文化的东西可能我觉得能做到在中华文化圈、在东南亚,韩国、日本这些地方你能卖得不错,对现在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说中国到底能不能像美国的六大那样做到那么大的规模,也是一个命题,也需要我们去思考。

我说一下文化行业的整合这方面,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整合非常火,但是到底文化行业能不能通过整合壮大,或者是不是文化行业壮大的路径,也有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当然可以,美国也是走这条路走过来的,中国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确实很不一样,比如举个例子,迪士尼也是整合很多的,迪士尼并购了漫威,漫威现在算是就是迪士尼电影产业的主力了,那么美国为什么能做到呢?美国的创业者,美国的各大集团,他的创业团队或者是家族治理早就已经退出这个公司治理的舞台了,他的股权和经营权早就已经分离的很彻底了,中国不一样,中国第一代的创业家也就是大股东还是在继续治理公司,对公司的影响力非常大,美国相当于第一代的创业者早就已经退出了,他完全是董事会这样的一个治理结构,所以从“人本”的结构上,治理的角度上已经实现了这个前提。第二个美国的企业精神非常强,他有一个活跃的职业经理人的阶层和文化,他的契约精神非常强,所以很容易解决并购之后的长期治理的问题。那么在中国这方面是很大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并购三年对赌期结束的治理的问题。

再一个第三方面像美国并购漫威大家思考,美国是40个亿的美金并购漫威。你并购之后漫威是有大量的成熟的IP,这个侠,那个侠,他有很成熟的宇宙观,有上百个超级英雄,那么现在中国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做到这个,他只有值钱的团队。所以这个上面也不一样。所以说文化行业的并购到底能不能让中国的企业通过这个并购的方式打造这传媒集团还不一样,不能完全借鉴。但是,我是说要看这些因素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我们还是需要深入的去思考这个问题,两个国家的情况不能完全去比,我觉得正反面的东西都可以供大家去思考,我也没有结论,我在行业内都是经常听到正反两方面各种的观点,冲突也非常的大。

接下来我们聊聊细分行业的一些机会,也是点一下,没有时间展开。电视栏目、互联网广告这些方面都有机会,比如电视栏目,中国在电视剧领域早就实现了制播分离,但现在电视栏目的制播分离刚刚开始,电视栏目有一个什么优点?他和电视剧相比优点特别大,几个方面,第一个受政策的面非常少,那么大家知道电视剧拍摄周期长,广电总局管的很严,电视栏目不需要向广电总局报批的,可以边拍边播,电视栏目回款也很快,所以电视栏目跟电视剧比有很鲜明的特色。

另外像虚拟发行也值得一提,在电影院线这个体系,院线集中度是不高的,院线的效率实际上也是非常低的,现在的院线上座率只有平均40%不到。为什么?有没有改进的空间?其实是有的,美国电影院把周边3公里之内的人群设定为院线的受众体,因为他们认为院线首先是地域性的东西,如果你把你三公里以内的人群都没有经营好的话,你一部电影上市一个月就下线了,实际上还是有大量的残值可供利用的,大量的人群还是要去观赏这部电影的,也就是分众开发这件事情没有做好,那么虚拟发行就很有空间,通过互联网这些手段可以填补院线经营的效率低下。另外看到现在电影发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地推系统”,也就是地面的宣传体系,地推系统效率相对是比较低的,也就是地推系统针对的人群很模糊。很没有针对性,所以,这里头互联网就有精准分众的优点,所以未来能够做到精准发行互联网公司是有前景的。

谢谢大家,有机会进一步和大家分享、交流。

点击原文查看嘉宾演讲PPT


中国青年投资家俱乐部

国内最大的一级市场投资人俱乐部

QQ群: 基础群62968939(已满)、基础群41489481、PE/并购/投行群165387841、PE2群194039757、VC213696230、信托/债券/资管/银行群 206755115、创业者群142649945、广州群255164588、深圳群374360965、上海群362360261、学生群 83252736。
申请加入QQ群必须注明真实姓名-公司名(学校名),进群必须实名制,请勿重复加群,仅限相关领域人士加入。


微信公众号ID:theyounginvestorclub,微信“搜号码”(不是搜公众号哦)


微信交流群:目前拥有PE/并购、信托/债券/资管、VC、律师会计师、创业者、O2O、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文化传媒、医疗健康等微信交流群,关注俱乐部公众号后,回复a可了解如何加入微信交流群。


加入创亿谷孵化器
创亿谷,国内首家文创型企业孵化器,主要服务早期创业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资本对接、企业服务等相关支持。


创亿谷是俱乐部作为核心发起人以众筹方式成立的创新型孵化基地,发起人还包括百程旅行网创始人、艾瑞咨询副总裁、瑞银证券、天天财富等30余位投资人和创业者。


创亿谷位于798文化创意区,面积1000余平米,隔分成26个独立办公空间,每个独立空间可容纳6-8人,兼顾了创业团队的开放性与独立性。


回复f,可了解如何入驻创亿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