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伤寒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学中医书馆 2015-02-12

试论《伤寒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张仲景根据《内经》的哲学思想,总结前人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创立了六经辨证学说,为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法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篇就对立统一、先后缓急、寒热转化、虚实错杂等问题,探讨《伤寒论》一书的辩证法思想。

一、对立统一u

       中医学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概括地说明人体一切生理、病理现象。《伤寒论》中的阴阳学说,渊源于《内经》,仲景根据《内经》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认为疾病都有对立的(即阴和阳)两个方面。从阴阳再可分表里、寒热、虚实,将机体抗病力的强弱,生理病理机制的情况,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多方面分析综合,找出其一定的规律,概括成6个证候类型,便于临床执简驭繁。如《伤寒论》第7条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六经病中的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即以此为依据。三阴三阳从邪正盛衰而定。邪盛正盛的整个病理处于一个兴奋的、亢进的局面,属三阳病。三阳病多属阳证、表证、热证、实证。三阴病则与之相反,整个病理趋势邪盛正衰,机体处于功能低下的局面。故三阴病属阴证、里证、寒证、虚证。

     《伤寒论》中对每一个病证的分析,同样包含了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如“发热”一证,可见于六经(太阴只有手足自温,没有提发热),三阳病发热的病机,是正气向外抗邪有力的表现,阳气旺盛,正气处于优势。少阴病有“反发热”,所指的热是假象,恰恰是阴寒之极,正气处于劣势。因而,三阴的发热是阴盛阳衰的反映,与三阳病的发热是抗邪力盛的表现有本质上的不同。一个“反”字就含这一深义。

       疾病既是阴阳对立,则立法处方的目的就旨在调其阴阳,使阴平阳秘,其病可已。《伤寒论》中的立法组方,就充分体现了协调阴阳的作用,白虎、承气为治阳明热盛津伤之剂,泻热即能存阴;四逆、理中为治阴盛阳衰之方,扶阳即能消阴,或泻热以救阴,或扶阳以抑阴,都为达到同一目的——协调阴阳。阴阳协调,疾病自可趋向痊愈。同时,《伤寒论》的方剂,在每一方中又寓有阴阳二义,如桂枝汤中两味主药,桂枝辛温以助阳;芍药酸甘以养阴,两药都是相互资助而产生作用。所以说,桂枝汤的本身就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伤寒论》方的组方原则,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也于此可见一斑。

     《伤寒论》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转化关系,除了上述病机、证候、方药配伍而外,同时还体现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病情变化的掌握。如《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此证乃因发汗过多,致漏汗不止,病情由原来的太阳病转变为太阳少阴合病,有了质的转变。证既属太阳少阴合病,故方中用治太阳病的桂枝汤加上治少阴病的主药附子。又如三阴病中的太阴病“脾家实,腐秽当去”,厥阴病“厥去热回”等等,是由阴转阳的例证。说明疾病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由阳转阴,由阴转阳。在实践中此种互相转化的例子是很多的。

       阴与阳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一方面是相互存在而对立;一方面又相互转化而统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其具体表现就是邪正互相消长,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治疗法则是或扶阳抑阴,或存阴制阳等等。这就需要明确阴阳互根的重要意义,这是《伤寒论》中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的例子之一。

    二、先后缓急&
    表里是表示病邪侵袭人体的部位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一 般地说,病邪侵犯肌表而病位浅者属表;病在脏腑而病位深者属里。表和里是一对矛盾。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会有表里深浅 之不同,在治疗上当有先后缓急之殊。《伤寒论》中对表里同病 各证候有一定的治疗程序,约之有三:①先解表,后攻里。如第 42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第44条:  “……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第164条:“……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②表病里虚者,表里同治。如第163条:“太阳病……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汤主之。”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③表病里虚,里虚急者,当先救里,后治其表,如第91条:“……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上述表里施治的先后程序,在《伤寒论》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其辨证之细,立法之详,不厌其烦,反复举例,对于临床上正确地解决表与里复杂的矛盾,使之有规可循,有法可效,体现了辨证思想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直到今天在临床上仍起着有效的指导作用。

   三、寒热转化a

   寒热是两种性质相对的病机,是阴阳偏胜偏衰的体现。两者也可以转化。《内经》说: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就是这个意思。在某一种情况下,热亦可由于阴虚,寒亦可由于阳郁。

     《伤寒论》中关于寒证、热证及其寒热转化的论述甚多,例如:阳盛则热的白虎汤证,阴盛则寒的四逆汤证;阴虚而发热的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证,阳郁不达的假寒证——白虎汤证。

    《伤寒论》中关于寒热转化的论述,主要从病机的转变,以及方药的进退等方面来体现。如太阳表寒实证不解可转成阳明里热实证。从方药加减来看,麻黄汤一大青龙汤一麻杏甘石汤一白虎汤。这些方剂的组成和演变是以麻黄汤为基本方,以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取舍以及用量增减,体现了由麻黄汤演变为白虎汤的变化过程。综观表寒实证的转化,麻黄汤的变局,即是由寒转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各方面分析疾病的转化,是一个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学习《伤寒论》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由途径。

       寒证与热证,临床上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以合并出现,而且在一个病证中,既有寒证,又有热证,寒证热证同时并存而寒热错杂。如《伤寒论》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按:柯韵柏说:“邪气者,即寒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此乃上热下寒并见之证。其他如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等皆属寒热错杂之证。

     《伤寒论》对辨假象识本质有精辟的论述。在辨寒热真假时,如白虎汤证的“脉滑而厥”,脉滑提示真热,在脉滑的启示下,厥是假寒的表面现象。又如在少阴病阳将亡的阶段可出现真寒假热的通脉四逆汤证。原文第317条说:“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证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属阴盛格阳的假热证,其余各症都是真寒证,是本质的反映。临床上,病人垂危之际,病者阳气衰微,在一派阴寒内盛的症候群中,不相称地出现面色赤,不恶寒,这是一线残阳向外飞越,这种假象俗称:“回光返照”,就是假热。   寒热真假的现象,不论是真寒假热,还是真热假寒,多是病情急剧逆转的险象,临床辨证时,要细心分析,排除假象,认准真象,力求选方择药,毫厘不失,才能化险为夷。

   四、虚实错杂0

       虚实是辨别人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一般地说,虚证指正气虚弱的证候,而实证指邪气亢盛的证候。《伤寒论》的三阳病多属实证;三阴病多为虚证。但这是就其常而言。三阳病中也可以有虚证,三阴病中也可以有实证,纯虚证和纯实证因常见之,而虚实错杂之证则更为多见。《伤寒论》对此有详尽的描述。

        在《伤寒论》中有表虚、里虚、表里俱虚等。表虚证为桂枝汤证。三阴病则多属里虚证。如太阴病属脾阳虚,少阴病属心肾阳虚,厥阴病之属于肝寒者(这是就三阴病的里虚寒证而言,三阴病的热化证则不在此限)。表里俱虚证如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都是表虚里亦虚的证候。

     《伤寒论》中的实证:有表寒实证的麻黄汤证;有里热实证的白虎汤证;里实证的承气汤证;有表寒里郁热的大青龙汤证等。虚证实证的转变趋势,可以用柯韵伯的两句话来概括之,即:实证多传阳明,虚证易陷少阴。确是经验之谈。

       虚与实的病证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彼此是有联系的。虚证与实证又可以同时并存,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虚证中可以有实象,实证中可以有虚象,或者虚实并见。例如,小柴胡汤及其类方所主治之证,是寒热错杂、虚实兼见的证候,如原文第97条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这个方的药物组合就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具有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溅然汗出”之功。方用柴胡、黄芩和解清热,生姜、半夏逐寒和胃,人参、大枣、甘草调理脾胃,寓扶正达邪之深意。虚证与实证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例子,如小柴胡汤证可碰到下列两种转归:一种是向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转化;另一种是向大柴胡汤证或柴胡加芒硝汤证转化,甚或向承气汤证转化。《伤寒论》所论述的虚实错杂证及其寒热并用方,其所包含的深意也就是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

        虚和实的转化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其变异过程,一般地是由于:一是疾病自身的转化(正邪之间的转化),二是治疗得当与否。      总之,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着。  《伤寒论》的辩证法思想,体现在“阴阳对立统一”的前提下,具体落实在脏腑、经络、气血的病理变化上。用“八纲”来概括复杂的病证,以“八法”来解决病理变化所形成的种种矛盾。这是全书的指导思想之一。可以说,《伤寒论》之所以好,是因为它讲究实事求是,处处立足于辩证,把客观证候上升到理性来认识。《伤寒论》的这种辩证法精神,今天仍贯穿于中医临床实践中。所以说,《伤寒论》最重要的特点是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它为整个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条件所局限,《伤寒论》对于上述种种辨证关系,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但还不能说已经是完美无缺了,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整理提高,充实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