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阳心法对生命阴阳的探秘(一)

 九真子 2015-02-12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欲了解宇宙阴阳,我们就得先了解老聃的《道德经》,那么老子他老人家在2千多年前以一本5千大字的《道德经》,要向我们开示什么呢?


首先,第一章的内容是整本《道德经》的总纲。它主要是交代此经的中心思想:宇宙从“无”到“有”的过程;交代后学应该如何去了解宇宙规律等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开章就先作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明。他说:宇宙的模式、运行规律是不可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白的,但为了让后学有据可循,能更容易的参悟宇宙的玄奥,我得作这一本书,故得先给这玄之又玄的宇宙规律上个“名”,这名曰“道”,但这“道”又只是宇宙玄奥的一个代名,非宇宙之奥的本体,故后学不要从这个“道”字中去求真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接着提出了一个无与有的概念。他认为宇宙是从无到有,天地是从“无”开始的。当有了天地之后,万物才能生生不息,故万物之母为天地。在这里,天地是为阴阳结构:“天为阳,地为阴”,但我们应该也要看到“无有”也为阴阳结构:“无为阳,有为阴(一切有形者为阴,阴成形也)”。那么在这里“天地”就是标,而“无有”为“天地”之根本。天为阴中之阳,地为阴中之阴,天地皆为有,故其本皆为阴。这理解对治病求本、本于阴阳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我将于往后的文章中作专题论述。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中生有是宇宙的奥妙与规律。古人就是从长期的观察“有”的规律,最后总结出“无”的发展、进行、变化的规律。什么是“无”,“无”是宇宙间一股自然力量,它是宇宙运行、发生的支配力量。由于这运动力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古人便称之为“气”。既然“气”是看不见、摸不着地存在着,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有”的现象去推敲“无”的存在,并了解它的运动规律。比如我们通过长期观查察树木萌芽、开花、结果、叶落以知四季变化,再细推出如节气乃至七十二候的微细变化。四季是一个摸不着的存在观念,人们是通过四季气变化所产生的象来推断“气”的变化。气与象的概念对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求根本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气象篇也会在往后的文章中细论。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无”与“有”同出于玄。玄者,幽远也,隐蔽而深远。故老子认为“无”与“有”是很难真正看到的,所以我们得从“道德经”的第二至第八十一章中从个个角度去窥探,从而悟出宇宙的奥秘。


笔者认为《道德经》不是一本用来读或理解的一本经。它是得用“悟”才能明白的一本经,因为《道德经》中所藏着的不是学问,而是智慧。那后学应该如何悟这本经呢?笔者认为每天默背一遍或多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默背多遍之后,我们的脑海深处就会产生灵光,就能有所悟,且在长期的感悟中悟出方方面面的不同认知,无形之中引领你的心对宇宙有更全面的理解。


阳化气,指的是阳产生了气运动功能,使有形态的阴能发生运动并生气蓬勃。比如,人的肉体只是一个没有生气的有形物,佛家称之为臭皮嚢,若无气机活动功能(常人所谓的那口气),那它只不过是一具尸体;是因为有阳所化的气化功能活动,它才得以成为一个有生命体的人。


何为象呢?象是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所呈现出来的百态。开花了是个象;下雨了是个象;长瘤了是个象;胖了、瘦了都是象。

  聪明的读者这时可能已经明白象的产生是由气运动所促成的,是的,没有气运动是不可能造成象的出现,也就是形的出现。


象为标,气为本


古中医学的治病思想以《内经》为主导,《内经》说:“治病求本,本于阴阳。”,显然,古中医学是要我们在阴阳思维上去求治病的标本原则,但今天的中医师有求阴阳标本吗?


随便上网搜索一下一些所谓的中医医疗论文报告,尤其是很多兼走西方科研的那些,就不难发现现代中医界大都在鼓吹如何化痰、如何化瘀,等等,甚至提出百病皆因痰引起或瘀引起,又百般鼓吹通过高科技研究什么中药有很好的化瘀功效,什么药有很好的化痰功效,更'可喜'的是,通过科研'发现'很多中药成分可以抑制或杀灭癌细胞!而古中医学说中药的性味都变成是迷信了,药性的升降浮沉都变成不重要了。


作为中医界的一份子,我们只需退一步思考一下,为什么常人没有痰饮问题而这病号有呢?为什么常人不会有瘀滞留于体内,而这个病号会有呢?为什么常人不长瘤而这病号会长瘤呢?原因很简单,这些病号体内的气机运动功能出现了问题!什么问题呢?


四川火神卢崇汉就很高明地把这问题总结为二:一为阳的气化不足,治以四逆法; 二为阳的气化道路於堵不通,治以桂枝法。


卢火神是真正的看清了身体最根本的病因病机:阳不足则气化功能衰弱,群阴就可聚而成形,或为痰,或为饮,或为瘀,或成瘤...总之就形成一切病理产物。若一名医师只把心思着眼于这些病理产物上,那他只是在治标。


  许多医者也许会反驳道:“我们也有用药来解决气机问题啊!我们也有兼顾气血阴阳的问题啊!”是的,但这些医者所谓的气血阴阳问题也常常只停留在标的层次上,没进入本的层次,这在阴阳次第问题的文章中我将会加以详细说明。


我们再来以气象理论来看看西医如何治病,比如病者得了胃癌,胃内癌瘤长了好几公分了,西医的思想很单纯:应该如何把这瘤给去掉,所以提出了手术切除或可用化疗、电疗来杀癌细胞,或用截断手段来“饿死”癌细胞,总之除了想方设法要切除肿瘤和杀死癌细胞外,根本不去考虑病人的身体为什么之前没癌瘤,现在为什么有癌瘤这一问题。


手术切除肿瘤或癌瘤后,又担心会有残余癌细胞,所以再加上一个化疗疗程。化疗之后,癌瘤没了,癌细胞也没了,人体的抵抗力也没了,病号的体质也降到极低点了,这为癌细胞制造了更好的东山再起环境,故癌转移、复发的机率变得非常高。这些现象说明一个道理:当医者治病时只着眼于将“病象”给去除,而不去了解造成这个病象背后的气,那他永远只在处理病标而没认识到病本的问题。


太易是无到有的第一个阶段。这时,阴阳的分化还没出现,在广大无垠的原始宇宙状态中,没有光明、没形、没象,无名寂静。太易是神的起始,但气还没出现,故张善渊在《万法通论》中说:“太易者,阴阳未变,恢漠太虚,无光无象,无形无名,寂兮寥兮,是曰太易。太易神之始而未见气也。”


太初是无到有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宇宙中无形无质,只有先天一炁。《列子》说:“太初者,始见气也。”张善渊则认为:“太初,都有名无实,虽变有气,而未有形,是曰太初。太初,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


无到有的第三个阶段为太始,这时宇宙处于它最原始的状态,它有形却无质,非感官可见。《易纬乾凿度》:“太始,形之始。”张善渊则认为:“太始者,阴阳交合,混而为一,自一而生形,虽有形而未有质,是曰太始。太始,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我则认为形之所以成是因气所聚而不是阴阳交合。阴乃形态,而从太初到太始之间,宇宙是未有形的,故未有阴。(现在我们所认识的“气”有分为阴气与阳气之说,我将会在“阴阳论”中加以说明。)


太始之后为太素,《列子》将太素定义为质之始。张善渊认为:“太素者,太始变而成形,形而有质,而未成体,是曰太素。太素,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


太极为先天五太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时体已成,气聚而成体,体成而负气。这时气与形体混而未分,故曰太极。《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这里我们看到两仪是太极所生,四象是两仪所生,八卦是四象所生;但《系辞》明确指出太极不是易所生,而是易“有”太极。这个“有”字在《说文解字》中解为‘不宜有’,所以是易‘不宜有’太极。从这角度看,那应该说是易生两仪,易是太极到两仪之间的一个变,是先天到后天的一个环节,是无到有之间的一个衔接变化点。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先天,是无。一为太极,故道生一共有五个阶段。一生二是太极到阴阳分而为二的两仪,其过程称之为易。二生三乃阴阳各分为三而成三阴三阳而成六经(可细读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


易经认为是乾坤生六子,乾坤退位,六子为用,故八卦中兑离震巽坎艮六卦为化生万物而用;而乾坤就为先天元阴元阳,坎离因得先天乾坤中正之气而最为重要,故已故火神始祖郑钦安在论述易经中独重坎离二卦。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