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统万城迷途的游记大梳理

 汉青的马甲 2015-02-13

走进统万城的迷途,消失了数百年的遗迹

关裕年

陕西靖边千年古柳

位于陕西靖边是通往统万城的必经之路,在从靖边开往统万城的路上,我们有幸看见了生长了千年的古代柳树。

在这片位于陕西省最北端毛乌素沙地的柳树,基本就是生长在沙漠,这样干旱的地方,柳树可以生长千年,也实在是有些耸人听闻,但是,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是我们亲眼看见的事情。

这里沙地被柳树盖住,草地很少,但是,并没有狂天大风,天蓝地黄,大自然勾画出一幅美丽动人的油画。但是,如果有汽车驶过,没有柏油铺路的路面立刻就会造就出黄沙卷上蓝天的盛况,漫天的黄沙掩盖了太阳的光辉,转眼,黄沙落地,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柳树的姿态各异,有的像一座碉堡,有的像一个武士,有的像一位淑女亭亭玉立,……在这漫无边际的沙地上,柳树把自己打扮的妖娆多姿,就像是柳树的化妆舞会,每棵树都打扮的艳丽、抢眼……

每棵树上基本都有自己的历史档案,述说着自己的年轮。由于我们没有更加摄入腹地,所以我们所看见的树的年龄基本都是200至300年间的树,即使如此,粗大的树干已经让我们吃惊,深深的被这些树木的坚强生活信念所折服。

在靖边这块地方,过去可以肯定是一片水草富足的地区,在这里曾经有过1600年前的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可是,以后的战争和环境的破坏,使这里几乎变成了不毛之地,人们都逃离此地,奔向更加适于人类生活的地方。可怜的柳树已经无人顾及,它们就只能在这里继续生活直至如今……

环境的恶化并没有让柳树屈服,它们继续生活,直至如今,从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就是这些柳树使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在这里休养生息的……一切都这样穿越,直到如今,我们又再一次遇到环境的巨大变迁,如今雾霾成了一些地方的祸首,而位于陕西省最北边的靖边确实蔚蓝的天空,空气新鲜的让人陶醉……

统万城的大概介绍

统万城在距离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因为城墙为白色的,当地人称白城子。又因为赫连勃勃所建,又称为赫连城。为东晋时南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是中国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历史。统万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汉奢延城改筑而成。后来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一统北方期间,统万城被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

整个城池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分东城和西城。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遗址全部为夯土建筑遗存。西城为当时的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垣外侧建马面,四隅角楼的台基用加宽作法。城内中部偏南有一长方形宫殿建筑台基,附近出土有花纹方砖。郭城南北垣情况不详,东西垣相距5千米,但遗迹遗物很少。凭借其文化特质,统万城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旅游价值。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统万城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统万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合土是建城的唯一材料,是否牢靠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据传说,统万城是由叱干阿里负责,此人十分残暴,用锥子锥入一寸,就杀建筑施工者,其暴戾恣睢程度不亚于秦始皇修长城与阿房宫。

就是这个城堡,完全是白色,仅有的建筑材料就是沙子、土、水以及不知道还有什么诀窍,建筑结实的程度是这座城池维持了1000多年,多么奇特,多么令人惊叹!

目前四周都是毛乌素沙地的统万城,唯一一座1000年前的城池,仍然屹立在这里,这种屹立的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我在统万城徜徉了两个小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摄影,留下了数百张照片,为自己的旅游库资料增加了宝贵的资料,为了多发一些照片,就开始了有关统万城系列微游记……

统万城马面的特殊作用

在这个神秘的统万城里,曾经挖掘出很多武器。站在统万城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碑边,放眼望去,可以看见几座三合土堆砌的马面(碉楼),这些楼过去都是可以极目远眺的高台,可以监视远处的动向,防止敌人的侵略。

可就是在这些土堆里,据说里面都是空的,放着很多武器,也有人说,这个完好的土堆里恐怕还有武器存在,为了保护文物,一直没有挖掘……

在这些高耸的土堆里,原来就是所谓的城墙马面,所谓的马面就比如登临西安明城墙,你会发现在高大的墙体外侧,每隔一定距离,就会有凸出于墙体外侧的一段,这就是马面(或称为敌台、墩台、墙台)。平面有长方形和半圆形两种,因外观狭长如马面而得名。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它的一般宽度12~20米,凸出墙体外表面8~12米,间距为20~250米(一般为70米)。符合宋陈规《守城录·守城机要》中的记载: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宽窄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使用冷兵器的时代,这个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

但是夏都统万城的马面与以往的实心马面不同,为空心。这些马面间距50~100米,分布在城墙四周。但西城南墙的马面较为特殊,是空心敌台,既长又宽,每座长18.8米,宽16.4米,现存高度为14.2米。赫连勃勃将南城墙修得格外严密,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朝的刘宋。正如沈括在考察统万城后所说:其城(墙)不甚厚,但马面既长且密。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临之。”考古发掘南面的空心马面中建有仓库,通过梯子上下出入,井内的支柱、楼板、粮食均已霉腐。赫连勃勃的刻石中有“崇台秘室”之词,可能是指这种建筑。

可见,统万城的马面是一个融作战、军需、军械为一体的平战两用堡垒,在世界筑城史上尚未见有先例。中国构筑空心马面的历史比11世纪波罗的海罗斯城的石头城塔早6个世纪。

但是,在这里挖掘出的文物并不多见,我感觉和这里的沙子多有关。举个例子说,在泰国的芭提雅,我就看见每天晚间有一个挖沙车把沙子挖井车斗里过滤,硬币、手表都时有发现。这就说明,不管你把什么东西掉到沙子里,这些东西总会不断的下沉,很难找到。统万城的古董,例如钱币、装饰物都会如此这般的下沉。所以,在这里挖掘古物比较难。

统万城是个神秘的遗址,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遗址,待分析、待挖掘、待研究……

统万城的统治者很有心计

统万城到底有多大面积呢?

统万城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东城周长2566米,东垣737米,西垣774米,北垣504米,南垣551米,城基10米。

西城周长2470米东垣692米,西垣721米,北垣557米,南垣500米,城基16米。(垣(yuan)墙,矮墙:断瓦颓垣。)

统万是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

南门叫“朝宋”,表现联宋抗魏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

东门叫“招魏”,招降魏国的意思。

西门叫“服凉”,可能就是比较服凉,就是五凉,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就曾经先后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即所谓五凉。

北门叫“平朔”,就是要平定河套以北地区。

看看以上介绍,就可以知道西夏人是多么重于心计,公元407年勃勃称王立大夏,431年开始动工兴建统万城。到过银川的人都知道,西夏有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无非是把汉字重新组合,猛的一看这些字都认识,近看一个字也不认识,这一切都可以看出,西夏人的聪明才智,如果再仔细研究历史,所谓匈奴人可能就是这些人的通称,从来就是剽悍、英勇、果敢的人种、民族的代名词,这些内容,电视连续剧上只要沾上历史,都可以有所介绍,不用我们赘言。

面对统万城,我们不能不为几千年前这些民族的伟大思维以及聪明才智所折服。如果你亲手摸摸造城的三合土是多么坚硬,能持续抵抗雨水、太阳的炙热、风沙吹蚀,在1600年后任然巍然耸立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你能不佩服这些人吗?

总之,统万城具有重大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利用价值。通过科学地规划与开发,可以把它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旅游、科研、教学、沙产业综合开发等多种功能的示范区。

我们对统万城的未来具有无限的向往。

统万城的修建方法

在靖边这个滴水贵如油的地方,修建一座用三合土筑城坚固的城墙的城市,到底有多么难呢?按照现在的思维,单单是建筑水泥用的水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何况那个年代是个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时代,没有了水泥,这个城墙又如何建成的呢?

所谓三合土就是石英砂、白粘土、石灰组成,粘土是可以起到粘合作用的,可是,粘土又不是胶水,如此大的粘合力又从哪里出来的呢?可以是城墙坚固耐用保存1000多年呢?而且,当时的监工的检验手段是用锥子插入土墙,扎进土墙的深度过寸,就不合格,建筑者就被杀……我徜徉在白色的城墙废弃堆上,冥思苦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经过对一些书籍史料的研究,原来,一切奥妙都来自一个“蒸”字,为了获得粘性,古代人很聪明,他们已经知道可以用高温获得粘土的“粘性”,粘度高了,经过冷却,就可以获得较高的粘度,从而达到所欲盼的硬度。

统万城又被称为“白城子”,白的颜色来自石英砂、白粘土、石灰,这就是当地讲的“蒸土筑城”所带来的效果,形成洁净、壮美的白城子。

在整个城墙上,我们可以看见一层一层就像浇筑水泥似的夯土层,在土层之间还有一些小洞,里边不是可以发现一些木头棍,显然,这些材料就如同我们现在使用的钢筋,无疑这些“木质钢筋”起到了增强城墙的作用,从而使城墙具有了较高的抵抗外来侵略的作用。

我国历史上,匈奴人是一个极具聪明才智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强悍不仅仅表现在善战,同时也表现在生活能力、自立能力以及善于改变环境的能力。

想一想,当年,我们的皇帝都生活在河南、江浙一带,水肥土美,粮食充裕,过着人上人的日子。可是,匈奴人这里干旱少雨又没有湿地、土地,过着野人般的生活,为此,匈奴人就需要努力增长才智,以便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

这就是,多少年来,龙墩高达32米,是城内最高的隅墩,也是统万城保存的最高的标志性建筑,是匈奴人精神的象徵。

统万城与世界遗产的距离

在陕北,由于自然环境比较差,古迹保存很少。到目前为止,数得上来的古迹就是统万城、红碱淖、白云山以及红石峡和镇北台。这些古迹,各有特色与内陆古迹有很大差别,每个游览地都可以看见所谓的“塞外风光”,如果你第一次来到这里,蔚蓝色的天空映在金黄色的沙地上,一望无际的沙地给了我们每一个人无限的遐想,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觉享受,就像江南人来到大草原和沙漠一样,胸怀宽阔,快乐的心就像一只白色的和平鸽飞出胸膛,好痛快啊!

那么,如果这个统万城收拾好后,是否可以申请世界遗产呢?还需要创造条件。

从整体环境来看,还要扩大收拾范围,给这个遗址增加一些视觉条件。因为到处是沙子,所以,沙子的侵扰就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了,到处的沙子给爬上走路带来很多困难,很难有一个比较舒服的观赏条件。

为了更好保护遗址,应该尽量少有人进出,在统万城的四周应该修建环城走廊,例如铁质高架桥,在距离城垣十米距离的四周修建环城观览线,人们可以站在铁桥上观赏,避免过多人进入破坏已经残缺不堪的古迹遗址。

有机会,还是应该进行挖掘考古,把古物放在博物馆(在目前卫生间的附近就可以修建博物馆),改造洗手间为一流洗手间,提高接待水准。

继续宣传统万城的历史,考古价值,提高统万城的知名度。有机会,甚至可以同意在此作为一次电影外景场地,以便提高统万城的认知高度,得到更多旅游者的青睐。

结合历史诗史,把匈奴人古代的骁勇善战的形象表现出来,把历史的统万城的本来面目呈现在游客的面前,让参观者的心灵得到震撼,获得冲击,以便招来更多的游客。

我对这片“大漠荒烟”的喜爱,完全是出于对一种荒凉、一种塞外风光、一种冲击心灵的莫名状态的诠释,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心灵鸡汤”,这里可以修补由于环境恶化、人情淡漠的击伤的心灵,到了这里立刻显现,心宽、头脑清醒,是一种特殊的享受。特别是如今……

在统万城买假币

在统万城,明知道不是真的钱币,但是,我也用20元钱买了一个,为什么呢?原因来自门票。

如今到什么地方都要昂贵的门票,让人有一种被抢了的感觉,心里很不舒服,因为,有些景点确实是物无所值,付出的钱很觉得亏,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被抢的感觉。

可是,这次到陕西从陕南汉中到铜川耀州,再去统万城又去佳县的白云山,因为我有北京市发放的老年证,所以都是免票,心里觉得“舒服”一些。所以,到了旅游景点,凡是不要我的票的地方,我就拿出同等数量的钱买些纪念品或者是旅游介绍,用实际行动回报这些对老年人给予照顾的地区,以实际行动感恩与当地。

这就好比是杭州,西湖边的景点都开放了,不收门票,招来的人在其他方面的贡献反而比门票高得多,就是这个道理。各地的地方官真是应该好好的思谋思谋,找出搞不好经济的根本原因。

在统万城,我找不到消费商店,眼前一个带着围巾的陕北婆姨在地摊上兜售一些貌似古董的东西,她口口声声的说,都是沙地里挖出来的,其实,从资料到网上都一再讲:这个统万城很少挖出古董,极为罕见的古董即使有也摆在西安的博物馆里。

显然,这个老婆是在撒谎,我与她面对面的说,算了,就不要说挖出来的了,年代也不对,还是“你瞎卖,我瞎买吧”,留个纪念,20元买了一个所谓的佛钱,“淳化元宝”。

在网上很容易就查出来,“淳化元宝”金钱背所铸的两尊佛像,均有莲花宝座和祥云依托。莲花是佛教的象征,说明这种金币与当时的佛事活动有一定的关联,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之后,唐代时发展到了兴盛阶段。但是,由于五代时期地方割据,致使佛教受到了摧残。到了宋代初年,宋政权对佛教进行了适当的保护,停止对寺院的废毁,并派人去印度求法,使佛教得到了恢复。五台山出土的这批佛像金钱,是宋太宗淳化年间巡幸五台山时烧香敬佛专门铸造的,充分显示出宋政权对佛教的重视。

事情很简单,这种佛像钱只有真金制造的才是真的,其余都是假的,所以,买这种钱就不必再多思考了,不会有捡漏的机会出现。

另外买了一本介绍统万城的书,由于找不开钱就“饶”了一个“元封通宝”的钱币,说来也是奇怪的事情,这个钱有可能是真的,当然是不值钱的“古币”,不会超过10以下单位元值的。

有的时候,买东西还是图个地方,不一定就是买值钱的东西,如果,统万城,用建城的三合土做出统万城模型来卖,我还真是想买一个呢?原因很简单,在印度,用制造泰姬陵的那种透明大理石制造的泰姬陵模型就很吸引游客,这种纪念品购买一举两得,即买了建筑模型,也买了建筑材料,岂不美哉?

你若没有去过陕北靖边的统万城,那就只能听我的了

写此文,目的就只有一个,用最少的字数,说清楚统万城的故事。

大约是在晋及十六国期间,匈奴铁弗部人,又称乌恒人和鲜卑人的后代,也称杂胡人刘豹子(丁零单于,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的孙子刘勃勃(称帝后改为赫连勃勃),囿于战乱,被押解给后秦,后秦高平公、大将军没弈于看他身高2米,性格豪放,长相俊秀,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在此基础上,通过没弈于的引荐,刘勃勃也逐渐成了皇帝姚兴的宠臣。依仗后秦皇帝姚兴(366—416,字子略,羌族,今甘肃陇西西人),对他的赏识,任用他为安北将军,五原公,拨兵马20000多,镇守朔方,从此赫连勃勃就有了自己发展的沃土。

以后,找了一次机会,刘勃勃杀死了自己的岳父没弈于,吞并了其军马,依仗宁夏固原的富庶和地理优越的特点,公开叛秦,刘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国号为夏,建元龙升,从此,中国北方割据政权中又多了一个大夏,成为十六国中的一员。刘勃勃改为赫连勃勃,为什么叫做赫连呢?刘勃勃认为天子“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微赫,实与天联”,所以叫做赫连勃勃。

赫连勃勃一生几乎没有败仗,他是一员令人闻风丧胆的武将,所向披靡的他在公元413年修建了统万城,历时七年统万城规模宏大,固若金汤。统万城分东西两城,城池面积80万平方米,内城墙高27米,墙基厚60米,墙顶厚20米,宫墙高约14米。历经1600年风雨,如今统万城的内城西南角楼台基残高仍然有24米。

修筑城墙时采用“蒸土筑城,”增加粘性,后夯实。三合土成分为石英砂、粘土、碳酸钙,所谓碳酸钙就是现在说的“石灰”,由于石灰为白色,所以统万城又称为白城子。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条正旋曲线,在大夏最高潮的时候,也就注定迎来最低潮直至灭亡。

公元418年,赫连勃勃攻入长安,即皇帝位,改元昌武。

424年,赫连勃勃废立太子之事发生内讧,从此走下坡路,大夏国辉煌成为往事。425年,赫连勃勃去世,在位13年。

428年,北魏攻破统万城。公元994年,就是攻破统万城566年后,宋太宗下令毁城,为了防止夏“死灰复燃”,销毁匈奴的基地,这样一座“旷世之作”,固若金汤的城池就这样被毁了,和中国的其他皇宫一样,都是毁于烧毁。

统万城从建立(413-994),前后使用了575年,此后元、明、清三代统万城消失于各代史籍中,直至1845年,清代道光靖边县知县何秉勋受榆林知府、著名史地学者徐松之命,才能够在浩瀚的沙漠中找到了失踪850年的统万城。这就是用1000个字说统万城的故事。

  •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