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时装秀想到如何理性看待名师的公开课

 xyz3i 2015-02-13

?点击上方蓝色“现代与经典”即可关注我们,每天为您分享教育智慧和信息。小编个人微信xdyjd2005,欢迎投稿、关注。


听名师的公开课,恐怕很多老师在欣赏、佩服之余,都会生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的课,我们学得到吗?这让我想到了时装秀。

绚烂的灯光、梦幻般的音乐,身材高挑、表情冷酷的时装模特们在T型台上款款地迈着猫步行走,那缤纷的色彩、新奇的服饰,既像流动的诗,又像燃烧的火,如此动感的画面往往能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带来美的享受。但也有很多人在观看时装秀时,会疑惑地问:这样的衣服我们能穿吗?

非常巧合的,名师的课和时装秀竟然都在给人们带来享受的同时也带来困惑。那我们不妨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来探讨“如何看待名师的公开课”这个问题。


一、名师的课是一种理想


时装秀场所展示的服装,都是服装设计师的优秀作品,秀时装的也都是身材气质俱佳的模特。一流的面料、一流的款式、一流的模特,要表达的是对服装时尚的一种理想追求。同样的,名师们以自身广博的阅历、丰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扎实的功底以及借班上课学生的全心投入配合,演绎了精彩的瞬间,成就了完美的课堂。他们的课也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他们对教育最高境界的美好追求。

前不久,在南京现代与经典活动中观摩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牛郎织女》。窦老师把这一课的教学定位为“民间故事”主题阅读。短短的两节课时间,窦老师设计了“聊故事里的故事”和“聊故事背后的故事”两大教学板块,引导学生解决“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在什么情况下写”四大问题,并让学生受到美好爱情观的熏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民间故事的一般阅读方法,窦老师还在教学中引进了相关诗文、歌词以及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与叶老的作品进行比较,同时开展《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四大民间故事的主题阅读,最后让学生尝试续写《牛郎织女》故事结尾,整堂课可谓是高潮迭起,大气磅礴。教学容量之大、教材理解之高远、教学过程设计之精妙、教学语言之生动,无一不让听课老师感叹、惊叹、望洋兴叹。这样的课是与我们的常态课相去甚远的,我们只能把它当做一道美丽的风景来欣赏,当做一种理想来怀想。

生活不是T台,我们没有时装模特那魔鬼般的身材,穿不了T台上新潮的服装,得体、大方是普通人的服饰标准,要是穿上T台上那些不合身份的服装,必然会贻笑大方;课堂不是舞台,我们既没有名师那精湛的教艺,也无需借助课堂来展示个人的魅力与精彩,让学生学习一点知识,积累一点学习方法,得到一点情感熏陶,是普通教师的教学标准,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必然会脚底发虚,既架空了自己,也架空了学生。


二、名师的课需要理解


对服装有研究的人都知道,T台服装秀发布的是着装潮流和趋势,是用一种夸张的手法来展示色彩、面料、款式的流行趋势。只有把握了这一实质,才能从中受到启发,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着装,从而跟上时尚的节拍。

同样,名师的课也代表某一时代教育的潮流和趋势。比如,同样是阅读教学,于永正老师倡导的是读出层次、读出感悟,王崧舟老师主张读出诗意、读出智慧,支玉恒老师的核心理念则是“返璞归真”。在这些看似不一样的教学主张里,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呼唤“以读为本”。他们在用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引领着当今阅读教学课堂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一股奔涌而来的滚滚潮流。

面对教学风格各异、教学技巧出神入化的名师,我们该怎么学习?如果学名师只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名师如何导入,如何评价,如何训练,一招一式上都依样画葫芦地加以复制,无疑是邯郸学步,终将因不理解而难以驾驭课堂,反而把课上成了四不像,这样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不利的。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待名师的公开课,不能只停留在课的表面,要深入研究其精彩教学片断,揣摩名师教学设计的意图,直至吃透,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曾听过于永正老师一堂精彩的作文课《对话》,其间有一个这样的细节:在习作评价的时候,于老师给学生习作打了100分、120分、180分乃至200分的高分。在于老师高分的“忽悠”下,孩子们兴致勃勃,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枯燥的点评过程竟成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台下听课的老师纷纷议论:给学生作文打这样的高分,能行吗?考试卷上的作文怎么打分?这样没有底线地给分,会不会引发学生间互相攀比分数,以高分逞能,以高分讥笑低分的现象呢?会不会让学生盲目自大,从而忽视认真修改,满足现状呢?老师们的质疑和担心不无道理。我认为,于老师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在追求特定情境中示范课的观赏性,同时,也在表达一种理念:习作教学要以人为本,评价应该以赏识激励为主,多看作文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表扬激励中保持写作的动力。因此,我们不可简单模仿于“打高分”,而要理解精彩背后的精髓,把握其实质。


三、名师的课需要理性对待


何谓名师?著名教育家董菊初先生是这样定义其内涵的:所谓名师,通俗点说,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即一个教师因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在其所在的地区和系统中,很自然地为同仁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毋庸置疑,名师的“名”不是虚名,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是厚积薄发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名师也是人,是人就不可能完美得毫无错误。名师所说的、所做的不可能都是教育箴言,都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在一次简短的报告中,一位名师把“沧海一粟”说成“沧海一栗”;另一位名师执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时,多次出现“当时的时候”这样的语法错误。作为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极高的名师,出现这样的错误是让人意外的,但又是正常的。因为纵然是名师,也有其没有涉足的领域,有其忽视了的地方。因此,我们更应该理性对待名师的公开课,不要在名师的光环下迷失了自我。

理性地对待名师的公开课,包含着两层意思:

1.切勿以管窥豹。很多青年老师在听名师公开课之前,就对名师仰慕已久,因此往往怀着极高的期望值,企图从名师的某一节课中发现全部的精彩。一旦事与愿违,便得出“名师的课也不过如此”的结论。要知道,再了不起的名师,也很难做到在一节课中展示全部的教学思想,诠释教育的全部内涵。

2.切勿一叶障目。名师对教材或文本固然有其独到的理解和巧妙的处理,但也可能有失偏颇。比如前文提到的窦桂梅老师执教《牛郎织女》一课,就明显存在着教学内容过度扩张的问题。据研究,普通人说话的速度每分钟160~190字,阅读速度呢,课标的要求是每分钟300字左右。80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刨去教师的引导以及师生之间的对话,剩下给学生读、思的时间有多少呢?学生可能完成那样大量的阅读吗?主题阅读这一理念是值得倡导和学习的,但庞大的主题与知识体系决非一两节课能够完成的。如果老师们不能理性对待、客观分析,将这样的设计引进我们的常态课,势必导致教学内容的失限。那种课文还没读透就无限度拓展的课,必然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如何看待名师的课呢?在雷玲老师主编的《听名师讲课》一书中,有于永正老师的一段话:“别让商业、权威、权力、习惯等过多地干扰了课堂的方向,理性状态是对教育最好的救助……对待名师的态度,不是一种盲目的崇拜,而是保持理性的审视。”的确,名师的课,需要我们本着“理想、理解、理性”的态度,冷静地分析,批判地接受,科学地吸收。


(作者王文芳 原载《教师博览》原创版2010年6月)

智力大挑战马云面试新员工求职出的题目,只有一个人答对了?

(一般人想不出答案哟!……往下看,我偷偷告诉好学的你)

我手里有50元钱,买东西花50元,统计51元,这是为什么?

知道答案了?

实在想不出的话

↓↓请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获取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