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电视摄像轴线和光线轴线的应用

 文化龙乡 2015-02-13


摘要
   电视摄像轴线和光线轴线,在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电视照明与灯光技术”教学中,是电视工程系和电视编导系的学生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之一。如今重新提出,旨在温故知新、抛砖引玉,愿我国的电视人,生产出符合事物自然发展规律的电视图像节目。
关键词
电视摄像轴线 电视光线轴线 越轴 合理越轴

    电视摄像轴线和电视光线轴线统称为电视轴线,是上世纪80年代初,英国人阿·英格兰和保罗·佩佐尔德在《电视影片的摄制》专著中提出的,其意是 “在电视拍摄中,被摄体的视线、运动方向或摄像机与被摄体间相互交流的位置关系所构成的一条无形的直线。”这条无形的直线制约着电视图像场面的调度和摄像机的运动,限制了摄像机和被摄体的活动范围。
在我国一年一度的广播电视节目录制技术质量奖的评审中,若参评的电视节目作品,出现了违背电视轴线基本发展规律的图像画面,将给予扣分。
一 电视摄像轴线及其规律
1. 电视摄像轴线
   电视摄像轴线简称摄轴线或摄轴。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被摄体面向或运动方向产生的方向轴线;另一种是由被摄体与被摄体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产生的关系轴线。正常情况下,电视摄像机运动的主要角度一般只能活动在轴线的某一侧内,如图1(光轴线、摄轴线及方向轴线示意图)所示。
2. 电视摄像轴线的规律
电视摄像轴线的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当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场景中拍摄连续性较强的画面时,电视摄像机的主要角度在被摄体关系线或方向线一侧的180°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运动,也可以任意改变其视点角度。
因为,这样拍摄出的电视图像画面不会造成观众视觉以及被摄体方向上的混乱,始终能保持被摄体关系清楚,空间位置准确,并能构成被摄体之间、被摄体与环境之间的空间统一感,符合事物自然发展的规律。
3. 如何合理穿越摄像轴线
由上可知,为了能保持被摄体关系清楚,空间位置准确,电视摄像机不能轻易越过轴线或穿越轴线的两侧,但有时为了丰富图像画面效果和充分发挥电视摄像机角度的作用,仍可合理越轴,其情况如下:
* 在两个方向位置不统一的镜头中间加入一个空镜头或骑在轴线上拍摄的镜头;
* 在镜头运动之中向观众交代越轴的过程;
* 通过画面中人物自身的运动来改变原来方向的位置关系;
* 利用人物特写镜头,进行过渡或特写镜头中人物的动作,改变原人物的方向和位置关系等。
以上方式和方法,能有效地弥补由于越轴带来的人物动作方向和位置关系的混乱。
二 电视光线轴线及其规律
1. 电视光线轴线
电视光线轴线简称为光轴线或光轴。其意是“光所投射方向与被摄体形成的一条无形线条”,比如轴线制约着摄像机的拍摄角度不能随意越过方向轴线,人物视觉方向或运动方向由左向右,光轴线则告诉观众现场的太阳光线在人物的左侧前方。在实景中拍摄,光线轴线是永远存在着的。
* 直射光照明时,特别是自然光照明时,方向性很强,在场景和被摄体表面形成明显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显明的光线有着显明的光轴;
* 散射光照明时,虽然光影变化含蓄缓和,但是,光线与被摄体之间的关系、光线的大致投射方向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光轴也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 进入室内后,人工光线的各种布光效果均来自于对生活的真实提炼与模拟,照明布光比较注重依据用光逻辑及其特点,一般都是有“光”可依,在场景中寻找着可以模拟的光源对象,一旦有光源存在,那么光轴也就自然而然地存在着。
2. 电视光线轴线的规律
电视光线轴线是建立在自然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了解并掌握之,有助于我们在电视照明用光设计时,准确而有效地把握光线的方向、高度、投影的位置以及镜头的流畅过渡。基本的运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 自然光每时每刻在发生着变化,主要体现在入射角的大小、亮度的高低、反差的强弱、色温的高低等。这种规律的变化,不时地会受到地理条件、气候、季节、时间的影响。地理条件影响指纬度高低与日照强度的变化;气候影响指天气的阴、晴、昙、晦以及雾、雨、雪、霾的变化;季节影响指春、夏、秋、冬的悬殊的照度的变化;时间影响指随着时间变化,太阳不断产生位移,出现在同一个被摄体不同的位置上;
* 光线的各种各样变化,也预示着光轴同时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在实际拍摄中,这种变化如果体现在画面的不间断展示之中,对于观众理解图像画面的含意,无疑会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如果这种变化出现在画面之外,也就是上一个画面镜头刚刚结束,而下一个画面镜头又没有开始,这样会造成观众对画面以及光线理解上的混乱,难以达到片子和谐统一的效果。特别是一些故事与情节连续性较强的画面,光轴的变化来不得半点含糊;
* 在拍摄之前,场景内光源同被摄体已形成了一种不能随意改变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经过镜头向观众作了交代,那么被摄体的位置、相互间的关系、光线与被摄体自身的运动应该准确和清楚,这种运动是非常讲究动与静的结合。这里的动,则指被摄体与镜头相互间的运动,交代着一种光轴的变化和场面调度的变化。静,则指一切运动开始前和运动结束后的视觉适应,以及必要的光源与被摄体关系的交代,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不但体现了镜头运动的美感,还体现了拍摄者借助动和静巧妙地解决了光轴变化的问题。例如,一些运动较复杂、方向变化较大的镜头,除了必要的起幅镜头之外,必须有落幅镜头,落幅对承上启下关系重大,它可对镜头的运动结果有个交代,能将变化后的光线轴线、方向轴线和关系轴线清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 段落之间、两组镜头之间的转场镜头,如果采取的是渐隐、渐显、化出、化入的方式,则表示时间过程、空间转换和时间间隔,在镜头与镜头的处理中,光线可以跳跃不接或发生重大变化。
三 光线轴线与摄像轴线的关系
光线轴线的运用规律与摄像轴线的运用规律基本一样,光线轴线主要依附于摄像轴线而发挥作用,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光线轴线却有其特定的作用。
在拍摄中,光源和被摄体之间形成的光线轴线越接近于摄像轴线,如图二(光线轴线与摄像轴线90°时各视点观察的人头部影调变化情况示意图)所示。接近于0°角时,光位、明暗、色调就越统一,视觉感受就越趋于正常,完全可以用处理摄像轴线的方法来处理光线轴线。
但是,当光线轴线远离摄像轴线大约90°角时,我们如果依然还是按照原方法处理镜头的角度,在方向轴线一侧180°范围内随意运动并进行画面的组接时,虽然我们并没有超过摄像轴线,只要把接近方向轴线的1号机位和5号机位拍摄的画面相组接时,我们就会明显感觉到两个画面跳跃幅度和影调差别太大,视觉上有很强的不适之感。
图2中,1号机拍摄的镜头,光线来自画面左边,5号机却来自右边,如果在1号机和5号机中间,加一个骑在光轴上的3号机位所拍摄的画面,就能够使画面过渡流畅,不会产生视觉上的不适之感,也就解决了画面影调过于跳跃的难题。
图2中,拍摄有明显方向性变化的被摄体时,影调变化再大,视点距离再远,镜头没有越轴,被摄体的方向性和位置关系是统一的,如果我们拍的是没有方向性特征的一只足球或一个乒乓球,同样把1和5号机拍摄的画面组接在一起,那是因为两镜头分别来自光轴两侧,也就造成了光线方向性的混乱,所以说,光线轴线离摄像轴线越远,就越不能忽视光线轴线的存在,必须审慎对待。
四 如何正确应用光线轴线
电视照明的特点之一就是照明具有时限性,这是由一部片子制作的周期、经费预算等因素决定的。除此之外,剧情时间的发展与现场拍摄时间的过渡始终是一对矛盾,创作者应力求与自然时空同步,但往往力不从心,常常事与愿违,出现了上一个镜头与下一个镜头两镜头中间间隔时间太长以及光线入射角、亮度、反差上不同与差异。这种不同与差异,造成了视觉语言表述上的不流畅、视觉感受上的不连贯和镜头与镜头衔接上的跳跃。这主要是由于拍摄者对光轴线把握的失误所造成的。按照一般要求,情节连贯性较强的上下两个镜头不应出现上述问题,而应给观众一种镜头与时空同步进行的感觉,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只有现场实况转播或实况录像才能做到。因此在拍摄中要做到不出现“穿帮”,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时间的选择
一天中时间变化最快且十分不稳定的时间是日出前、日落后和太阳初升、太阳欲落时刻。在有情节贯穿的镜头中,一切准备工作应尽量在此之前完成,到达拍摄现场所有部门的工作都进入“执行”阶段,来不得半点延误。上下午时间光线亮度、反差、色温等变化较小,有时不易被观众视觉发现,这段时间是电视拍摄的客观条件比较稳定的时候,可供创作者进行适当的现场选择和提炼,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2. 补拍与借位
由于段落镜头较多或技术与艺术创作上的失误经常要进行一些镜头补拍。补拍镜头在场景、情绪、气氛、节奏色调方面的要求与原段落的要求要吻合,特别是在光线效果方面,要取得有机的衔接。衔接效果的好与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 时间的对应;
* 光线方向的统一;
* 入射角的大小一致;
* 亮暗与反差的协调;
* 受光面与阴影面比例的把握。
另外,采取借位补拍的方法,能缩短时间周期,取得一致的画面效果。借位方法用在补拍方向性较强的运动镜头时,一定要注意光与影的位置,否则在被摄体方向轴线不变的状态下,也会出现光影的不一致,受光面一会在运动物体的前面,一会儿又到了后面,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在右边,造成了视觉的极度混乱,出现了时间割裂的现象。
3. 越轴和合理越轴
越轴即人为背离轴线规律,造成视觉上的不适和方向上的相反变化以及光线方向的“摆动”。在电视拍摄中,人为造成越轴常常是出于一种特殊要求与想法,比如主题需要造成一种时间错位,表现人物精神不正常状态,现场光影交错变化和表现一种紧张状态等。
合理越轴与越轴不一样,它使画面中镜头、光线方向、角度在轴线两侧的来回变化尽量变为合理,在跳跃幅度较大的两个镜头中间加入一个中间性(即过渡性)镜头加以缓和,处理好越轴,使其合情合理,能获得以下效果:
* 场景由封闭式结构转变为开放式结构;
* 增加镜头的视点,开拓观众的视野;
* 追求全方位立体的现场表达方式;
* 场面高度更富有连续性,能形成流畅的视觉语言;
* 多角度不同照明状态下展示被摄体,具有“全景”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