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人被抑郁症打败

 以身心奋斗为本 2015-02-13
日本人被抑郁症打败
2001年8月25日 13:51

新闻晚报8月25日报道:日本东京八月份发布的一项最新的调查数据透露,最近三年,日本的自杀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仅去年一年就达到了30000人,是日本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三倍,比美国的自杀死亡率要高一倍。在所有的自杀者当中,男性占71%,而且自90年代以来,白领阶层中的自杀人数不断增多,使日本全国的自杀死亡人数直线上升。经济困难抑郁成灾2000年,有将近三分之一自杀者的死亡原因与日本经济困难密切相关,而由经济困难所引起的精神抑郁症是白领员工自杀的最直接原因。

目前,患抑郁症的白领职员的状况在所有患抑郁症的人当中最为糟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日本公司的员工在进入公司的同时实际上也与公司签定了一份雇佣双方都默认的合同:员工要拼命地工作,而作为回报,公司将终生雇佣他们。员工们常会无薪加班,甚至放弃休假的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但1997年经济危机之后,银行停止向公司贷款,破产的公司不断增多,无数公司开始违背诺言,减员增效,而根据小泉首相提出的改革计划,失业率将继续上升。

一位资深的精神病学家分析说:“这些职员工作相当努力,但一到中年就往往被撤换掉,甚至被解雇。在这时候,按照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他们多会选择自杀,而不是去寻求帮助。”即使有人寻求帮助,也大多是到公司的诊所,那里的医生连最基本的精神安慰都不能提供。多数被裁掉的员工都正值中年,他们一辈子都在做同一种工作,对其他的领域一窍不通,再加上不懂外语和计算机,想找份新工作简直是不可能。

这些被“抛弃”的人组成了抑郁症患者的大军,他们长期以来都被灌输不要表现脆弱、不要抱怨的思想,现在他们只能打热线电话诉苦。在其他的经济发达国家,精神抑郁症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难开药方 医生头痛

日本卫生部门也促使了抑郁症的流行。日本现在训练有素的精神病医生紧缺,大多数医生或是没有能力或是不愿意治疗精神抑郁方面的疾病,因此,患抑郁症的病人就很难从医院得到诊治。而日本药品进口的批准手续十分繁杂,一些国外治疗抑郁症的有效药物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临床应用。

同时日本政府对此也从未进行研究调查抑郁症流行的原因。尽管卫生部门向公民提供低价医疗服务,但他们只能到当地医疗机构看病,而这些机构的医生不仅医术低劣,还不愿意诊断抑郁症。

世界卫生组织90年代中期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些诊所的医生有81%不诊断或误诊抑郁症。他们一般会对抑郁症病人说:“回家去吧,你什么病都没有。”有位医生甚至对以为喜欢看村上春树的作品的病人说:“你要是看他的书就永远也别想把病治好了。”因为在村上春树的名作《挪威的森林》里的一个女主人公就住在精神病院里。

改善待遇 难防自杀

培训医生诊断抑郁症是目前日本的当务之急,但这项工作一直收效甚微。当联合国卫生组织的一位特派医生在大阪医院讲授精神疾病治疗的知识时,50名听课的医生有20名中途退出,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声誉。就连那些精神病专家们也不愿诊治抑郁症。他们一方面不相信进口的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和医院治疗,另一方面,他们更倾向于治疗一些较重的精神病,例如,精神分裂症。这些专家工作的医学院和精神病院里的病人是美国类似的机构里病人人数的4倍。而抑郁症患者不必住到医院里去,因为在日本抑郁症不被看作是精神疾病。

80年代,日本法律界提出了“过劳死”,以减少在工作和失业重压之下所引起的员工的自杀死亡率。为避免法律纠纷,公司也开始改善工作环境,员工也获得到公司内部的医生和社会医院里的医生处看病的机会,但日本自杀人数增多的情况并未因此有多大的改善。

 选稿:吴麒敏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姚正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