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手艺人 | 村里有个斫琴师

 小新绘本馆 2015-02-13

【说好了默默耕耘,还是很望您的关注,点击上方“手艺与禅心”】


斫琴:“斫”(zhuo2)字是用刀、斧砍的意思。斫琴指对中国民族乐器——古琴(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需要有专业技术,完成古琴散、泛、按音质的匀称等诸多要求。


古琴的名家很多,各有各的传说,最早是在成都听一个学琴的设计师朋友说起马岳思老师的,说他并不出名,但在村里默默斫琴二十多年,没什么传说也没什么商业气息。当时就决定要去这个村里找他。


马岳思在杭州崇贤镇的鸭兰村,下了高速后,要路过一块块菜地和荷塘,走到村里教堂和小学附近,然后见到一栋两层小楼,走廊和车库门口都晒着一排排古琴。


50岁的马岳思说话吴音亲切,衣着和笑容都有一种经常在劳作的人那种特有平静和朴素。堂屋后面,一个简陋却工具繁杂的偏房就是他的“作坊”他在这做琴20多年,没有徒弟和助理,每天相伴的除了妻女,还有后院有一棵枇杷树、一棵橘树,一块菜地和半亩荷塘


他到不是刻意隐逸,只是安居,乐业,不愿出去。



古琴文化古老丰富到让人没有勇气说清楚,中国文人视琴为道,是修养性情的第一要务,从尧舜、孔子以降,出名的古琴演奏家和斫琴师每朝每代都有。但马岳思二十多岁时,和绝大多数当时的年轻人一样,不知古琴为何物。他十来岁开始学木匠,在村里小有名气,如不是1992年他陪妻子去杭州医院看病,他可能一辈子就做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匠了。正是在杭州病友家见了一眼古琴,有趣难忘,回家便凭记忆照葫芦画瓢做了一件,拿去给朋友看,朋友又拿给当时有名的浙派琴人徐匡华看,徐匡华见这琴做的虽然完全不在“道上”,却也惊讶于他的“灵性蛮足”,于是主动收马岳思为徒弟,教他专业的斫琴方法。


徐匡华和父亲徐元白都是古琴界的浙派泰斗,马岳思因为这样机缘成为徐门弟子,从此着迷于斫琴技艺,并恶补古琴知识,掌握从选料、裁锯、刨制、挖槽、粘合、推灰、打磨、徽位、漆面、调音等每一首工序,一两年便成功斫造了真正意义上的古琴。于是他成了的专职斫琴师,师父发的工资就是全部生活来源。到2007年年底徐匡华去世,马岳思已经寂寂无名为师父做了十多年琴,师父去世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做的琴没了销路,外界并不知徐匡华还有这么一个弟子,他甚至还不如当年做木匠时有名。



迷惘之中马岳思收起了斫琴工具,又开始以木匠为生,半年后,他发现还是做古琴才有意思,妻子说要是放不下就继续吧,于是二人借了八万元,即便没任何人说要来买,马岳思又开始做古琴了。第一批琴还没出来,师父的儿子和师弟相继来找他,他的琴早已被市场认可,不过现在他不再是“领工资”的徒弟了,而是独立的斫琴师。“如果你有一张好琴,是不太可能舍得它的”,对马岳思来说也是不太可能舍得不做琴的。



古代名琴的木材除常用桐梓木外,松、杉、杨、柳、楸、椴、桑、柏等木头,无论用那种,都要求年代久远,马岳思常常去淘旧房子拆下的费料,那些数百年的老木头,木质干透,能很好传音共振。好的木料越来越难求,以前一块旧杉木一二十元可以买到,现在商业无处不在,得需上千元才能买到。


“材中自有五音”,选好木头后,马岳思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块木头发出“和清静远”之音,先看木质的纹理,定好琴头琴尾,即便是几百年的旧木,在做成琴材毛胚后还得搁置一段时间,待木性稳定后才能继续往下做,分头做好琴的面板和底板,挖好琴腔,粘合……细细算起来,一共有一百多道工序。一张琴每完成一道工序,马岳思就会暂停将之搁置在房前屋后,等其稳定再进行下以步骤。尤其是刮灰胎和生漆过程,前后刮二十多遍,每遍刮完都要等待干燥,这种干燥并不是纯粹晒干或者吹干,而是必须经过四季的风霜雨雪,马岳思把不同时间段的古琴挂在房前屋后,像是让它们在自然中生长一样



古琴有五根弦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另有两根弦是文武之弦,琴头六寸象征六合,还有各种阴阳五行的讲究,古人设计它的时候就寄予厚望,希望它与自然宇宙相接通,然后映照与人心与性情,弹琴与斫琴,最后都会上升为“道”。见到马岳思双手指头有伤疤,问其是否斫琴所伤,他摇头说到“制琴绝对不会受伤,都是做其他木工活时伤到的,心静才能制琴,心静就不可能会伤到自己”,比如今天有我的来访,说太多话心不够静,那这天就不要做琴了。马岳思并没有深翻古代典籍,日积月累的斫琴生活中,琴教会了他“静”字。


平日他清早起来开工干活,上午10、11点的样子开始有各种电话或者访客到来,就停工,上弦、调音的工作他喜欢等晚上来做,月黑风定,一张新琴装上琴弦,将发出它诞生以来最初的几个音,有些琴音他实在欢喜,有可能弹至深夜甚至天亮。




在到处都是“大师”的年代,马岳思的名声不是很大,价格也不敢炒作的太高,他只敢声称自己喜欢做琴,把琴做好便是他的骄傲,比如老杉木、鹿角霜、生漆等原料不弄虚作假,不伪造古代琴的断纹,每个步骤都不急不躁,人做琴,琴养人,一个斫琴人如果没一点闲淡中和之气,他的琴可能也不值得相信。鸭兰村多数人家都开厂做生意,马岳思在村里收入只能算是“中下”等,一年最多出来三十张琴,他也不打算把琴卖得更贵,不打算做“琴行”和开淘宝店,来买寻他的琴,需要千里迢迢的诚意。


每出一批琴,马岳思会自己留一张,好琴是留不住的,他忍不住要拿给别人看,又经不住别人要购买的请求,所以留下来的都不算“好琴”。琴有琴德,古人用奇、古、透、润等九种品德来评价一张琴的品质,一般具备四、五德便是好琴。前几年,马岳思在故宫看到唐代斫琴世家雷氏家族的“大圣遗音”,九德兼备,还是年轻时候的习惯,回家就他就仿制了一把,不够理想,这把琴他没卖也不常拿出来示人。如果说有什么远大理想,马岳思希望有朝一日能做出雷家那样的琴,这是从现在到盛唐之间的距离。



古琴几乎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同步发生发展,在现代社会已不再流行,传统的斫琴人寥寥无几,琴行里充斥着机械流水化迅速生产出道“厂琴”,市场上更是夹杂各种伪造。原本一张琴的生长和成器,木材质地、斫琴师技艺、演奏者的情怀和琴曲的内涵相须相随,是传统文人社会最清雅高远的一层。古音和古道难寻,在斫琴师马岳思这,也算是另一种“大圣遗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