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点评-8

 老樟xy67896789 2015-02-13

  名家:卜希旸  北京文史馆研究员

          刘俊京  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杨广馨  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作者:

          俞学全  李兴骏  李金禄

 

  把握整体气势与章法

  卜希旸点评俞学全行书中堂:

  俞学全同志的行书《社日》整体上看较好,似乎对王铎的行书下过一定的功夫。用笔的轻重顿挫、用墨的干湿浓淡,都能把握住,说明作者在这方面感觉很好。“肥” 、“豚” 、“鸡” 、“棲”等字左右结构,都作“正势” ,若有开合变化(上开下合或下开上合) ,会更生动一些。“散”字的最后一笔,完全直过,很不协调;“扶”字的最后一点回锋太不自然。建议学王铎之前先学米芾,他比王铎精到,王铎把米芾粗糙化了。要加大临帖的量,要全幅地临王铎的长卷或立轴,以把握气势与章法。

    植根传统再谈创新

  刘俊京点评李兴骏隶书条幅:

  观李兴骏“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书作,古朴厚重,应该说临习过古帖,有一定功力。但一幅好的作品要经得住推敲才为上品。李先生作品,从更高层次上审视,有以下几方面不足:1、章法不佳,引首章过大,且印太高,如放在海和为之间则效果最佳。另外,款识落的太低,如稍往上乃妙,书法落款忌腰带部位或腰带以下。2、写法不准。“海”字左侧三点水,取篆书可以但太过随意,且笔笔露锋。“家”宝盖下边没有出处。“年”字也不知从何而来,如此多的横画不知出自何帖。3、用笔力度不够。古贤王增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书之精髓在于用笔。古人云“用笔千古不易” 。李先生虽想从取法上追求古拙,但用笔太随意。如“鹤”字下边四点,没有做到笔笔到位,所以不精道,也就难出神采。4、结构欠妥。从其书作中看其结构变化力求变化,但使之笨拙太过。如“鹤” 、“是” 、“界”字都令人看起来很不舒服,故创新不是臆造而是不断学习积累而来。以上建议不知妥否,还望李先生鉴谅。希望李先生能沉下来回归传统,植根于传统后,过一段时间会有不同的效果,祝李先生更上一层楼。

 

  秉承传统深入研习

  杨广馨点评李金禄行草书横幅:

  该作品通篇章法充盈,看上去作者书写的较娴熟,正文与落款大小处理的也比较得当,提几点看法供作者参考。

  首先,作者创作中缺少对书法传统元素的理解,也就是说通过此幅作品看不到古人的影子,看不到作者在书法学习的进程中临习过哪些碑帖,或者说临习过那一家。因此,作品缺少古意,看上去有点任我为体,这是作者值得很好思考的事情;其次,在书法的创作中不能出现繁简字混用,如:雄姿英发的“发”字等,而且书写时有些字欠规范,用笔时使转交代不清,如:周郎的“郎”字,拍岸的“岸”字,豪杰的“豪”字等等,这些是值得注意的,建议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参照一些工具书,手头备有一些书法字典,查找一些拿不准的字,这样会有依据,避免出现让观者对一些字有猜疑等问题;再次,作者创作时可能书写速度过快,由于过快的原故,致使习惯的动作较多,概念化的东西就暴露得比较明显,这是作者需要日常训练中逐渐加以克服的。

  建议作者很好的临习一些前贤的经典作品,如:“二王”一脉的作品,或者是颜真卿的《争座位帖》 《祭侄稿》《刘中使帖》等,具体临习哪些碑帖,这一点根据作者的喜好和兴趣而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