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腑推拿按摩感悟中医 之为“按摩”正名 作者:段朝阳(段氏脏腑按摩传人) 一样的中医 不一样的感悟 一样的按摩 不一样的效果 前言 本人从祖辈继承脏腑按摩疗法,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和细心的感悟,对中医的许多理论从脏腑按摩的角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认识不但进一步完善了脏腑按摩的理论,也推动了按摩技法的更加成熟,并在临床运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于这些体悟本人不干藏于灵兰独享,今奉献给大家,一是作为拙著《段氏脏腑按摩技法》和《段氏脏腑保健按摩》的内容补充,不辜负大家对此书中技法的厚爱;二是想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切磋,因在脏腑按摩的角度对中医理论的理解,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且是一家之言,其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能够给予批评指正,以便是自己在今后传道授业解惑中不至于误人子弟,愧对先祖,贻笑大方。 (一)为“按摩”正名
对于 “按摩”这个词,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因为现在城市大街小巷的一些门脸广告窗上到处贴着这两个词,而且许多人还经常光顾那些场所,享受这两项服务给身心带来的好处,这要是退回到30年前(1980年以前)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词,更不用说去感受。 那么“按摩”给大家的认识和感觉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大家都有许多共同的认识:“按摩”就是揉一揉,按一按,使人身体舒服舒服嘛,是一种不错的休闲方式;有的人可能认为,许多洗浴和按摩院都是在做保健按摩,那么推拿按摩不就是用来保健身体的嘛;再了解深点的人可能还知道按摩不仅对身体具有保健作用,还可以治疗一些颈椎病,腰腿疼什么的,治一些小病什么的;有的人可能认为一些娱乐场所的按摩还带有色情服务色彩,我想大家对“推拿和按摩”大致也就是这几种认识和感觉吧。 没有几个人会想到 “按摩”在过去同中医的药物与针灸是并驾齐驱的,主要是用来治病疗疾的,是中医的一种重要的外治方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在“按摩”前加了“保健”二字,才使人们对推拿按摩有了诸多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推拿按摩”才失去了他本身固有最重要的价值,才使中华五千年传统医学失去原有的风采和光泽,沦为不伦不类的东西。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按摩”首先在南方沿海城市的桑拿洗浴行业兴起,作为人们的一种休闲娱乐而风靡一时,一度还披上了色情服务的外衣,成为一种时尚的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按摩业逐步发展到了洗头房、理发店、美容院等场所,并逐渐由南向北推移,以致于遍布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随着人们对按摩养生保健的认识的提高和需求的扩大,一些专门为人们进行保健按摩的正规按摩院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一种特种行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为了使这一新型行业正规健康的发展,国家社会劳动保障部将保健按摩确定为一种正规职业工种,制定了从业人员的培训计划和职业等级,为按摩行业培训了一批专业保健按摩人才,推动了我国按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那年代,由于按摩技术的匮乏,足部按摩既“足疗”被引入国内,并得到空前绝后的发展,遍地开花而成为人们一种休闲健身的好方式。同时为了应和消费者的口味,又引进了一些国外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什么泰式、港式、日式、韩式等等保健按摩方法。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市场不断地扩大,一些养生保健的按摩书籍开始变着花样层出不穷,电视养生讲座也开始粉墨登场,诸多专家学者开始布场传道,夸大其词,将按摩疗法讲的神乎其神,什么手到病除、一招治百病、穴位一点就好等等,如:某专家在电视上讲按摩足部反射区的“失眠点”多少天,失眠就会治好,像他这样的说法哪中西医所说的由不同原因导致的那么多种类型的失眠,按按揉揉脚就好了,那世界上就没有失眠的人了。这些专家这样夸大其词的宣传,在当前这个社会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现代人人心浮躁、急于求成,你不说的神奇,没人听,更没人学,你的书没人买呀。但是首先肯定的是这些人养生知识的推广普及按摩疗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为人们提供许多好的健身治病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并使全国上下形成了人人学按摩,人人会按摩的良好局面。但因其过度的、不切合实际的宣传,使人们对按摩疗法失去了可信度,产生错误的认识。如:那些抱着用按摩疗法治疗疾病的人看了书听了讲座后,经过实践运用后并末达到象那些专家所说的那种疾病一按就好、一摩就愈的神奇效果,就像一个患者说的那样,我按着专家说的按揉一个穴位就能治好我的病,可是我把这个穴位按揉的肉肿了、皮破了,怎么我的病还是一点没有改善呢。可见,专家们这样宣传的结果,最终在人们心目中导致的结果是足疗也好,按摩也好,就是起到揉揉舒服,保健保健的作用,登不上大雅之堂,根本治不了病的概念,更加使人们对按摩产生了偏面错误认识,然而那些著书立说者却赚了个锅满盆满,名利双收。 那么“按摩”出了具有保健作用外到底能不能治病呢?能治哪一类型的疾病呢?怎样正确的使用按摩方法才能对疾病有好的治疗效果呢?在这里我肯定地告诉大家推拿按摩不但有养生保健的作用,而且能治病,并且能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是千真万确的,就看你方法对不对,技术怎么样,不然按摩就不能和中医的药物和针灸疗法并列成为中医的三种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了。 下面我们来追溯一下“按摩”这种中医外治疗法的历史来看看吧 在最古老的中医经典书籍《黄帝内经》的《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这样的记录:“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我摘抄大段的《黄帝内经》中的文字,可不是为了文章凑字,而是为了给大家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这段文字主要是说明因为人们居住的方位不同,所生活的环境、气候、饮食等不同,所产生的疾病也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疾病所用的治疗方法也有砭石、毒药、灸焫、微针、导引按蹻的不同。在这里也不难看出“导引按蹻”所处的地位和他的作用范围,“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蹻”,说明“导引按蹻”方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较而言是用来治疗多种疾病的。 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又有这样的描述“形数惊恐经络不同,病出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另外《黄帝内经》中还有多处对按摩的记载,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同砭石、毒药、灸焫、微针一样,按摩之法在古代很早以前已经根据疾病的不同被列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不是现在大家认为的所谓“保健按摩”。另外据传《黄帝内经》中还有专门论述按摩疗法的《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已经失传,憾哉!悲哉! 下面再来看看按摩疗法的发展历史,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载有对缢死的抢救,“以手按胸上,数动之”,这是胸外心脏按摩急救法的最早运用。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不仅用按摩治病,而且还倡导按摩与针灸联合治疗,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魏、晋、隋、唐时期,按摩的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在隋唐时期按摩治疗法发展鼎盛,在太医院开始设按摩科,还有明确的分工和等级之差,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生等职务,并初步开展了按摩教学,完全说明当时统治阶级对按摩医疗之需要。 明朝将按摩列为十三科之一,民间按摩医生比较活跃,且有不少按摩推拿专著问世,比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秘诀》等。到了清朝,朝廷虽然不重视按摩,太医院也没有推拿科,但因其受到人民的欢迎,在社会上广泛应用按摩治疗,并有《小儿推拿广意》、《厘王按摩要术》等著作问世。 解放前,由于外国的侵略和西方医学的进入,祖国医学受到了严重摧残,按摩疗法更受歧视,从事按摩的人寥寥无几。解放后,按摩推拿不仅获得新生,而且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和公认。 我们再来看看近代,自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挖掘和整理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奇方秘术,其中就包括一些按摩疗法,因此我们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版的按摩书籍中,例如:1957年出版的陈宇清先生著的《新推拿十八法详解》、1962年出版的王雅儒著的《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等书籍,其内容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是用来治病的,书写的很实在,而且很实用,有理、有法、有实践、有病例,是来自作者的真实临床所得,在这里我由衷的对这些按摩界前辈敬佩和感谢,这些前辈不仅仅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而留下的更是一份真诚和责任。而在那个年代,会按摩之术的人很少,多掌握在一些民间人士或一些医院大夫手中,在一些医院才设有按摩科或推拿科,是用来专门为人们治病的,而不是现在用来为人们做保健的。从中可以看出“按摩”疗法在古代和近代都是以治病救人为主的,是中医外治的一种重要方法。 再来看看现代吧,“按摩”被加上了“保健”二字后,虽然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这也是一种好的现象。一方面使这一古老的方法又被人们重新利用和重视,获得新生,也是人们更加进一步知道和了解了“按摩”这一种古老方法,同时也把人们对“按摩”的认识引进了一个误区,是人们的认识只限于保健、休闲、娱乐的作用。而把它的真正实质性的方面——治疗作用给淡化了,可悲呀!!! 再去逛逛书店,琳琅满目的按摩书籍、足疗书籍,数不胜数,仔细看看一看,不是你抄我的就是我抄你的,好多是作者凭空想象着去按那个穴位,那个反射区治疗那个病,有几个是作者实践经验的积累,妄言啊!而读者为了追求健康跟随者舆论的宣传争先恐后地去购买,最终是发了商家富了作者。真正有独到之法的写的实实在在的书籍却少之甚少。不信你拿现在的按摩书去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的书比一比你就知道了,谁的真实,谁的实在,谁的真正能祛病健身,一目了然。 从发展史不难看出,按摩疗法在古代是以治病为主,到了现代才转化为保健为主,实现了由实用到休闲的转化蜕变。为了使大家对按摩疗法有个正确认识和态度,为了中医的伟大复兴,作为一个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的炎黄子孙,在这里我当真诚地为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给予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正确的正名,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感悟,有不周不妥之处,还望大家补充和指正。 第一、肯定的告诉大家按摩疗法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是用来治病的,是能够治病的,不但能够治疗颈肩腰腿痛这些伤科疾病,而且能够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等诸多慢性疑难杂症,是千真万确的,不容置疑的。当然作为人体的养生保健方法是应该也是最上乘的养生之术。 第二、按摩疗法能治百病,但不包治百病。因为每种疗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和适应症,不然在《黄帝内经》上就不会有根据不同疾病采用不同治疗手段的记载。所以既不能过分的夸大,也不能过分的贬低他的医疗作用。 第三、按摩疗法离不开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原则。根据不同的身体和疾病状况必须选择适合的按摩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如:内科病要用治疗内科病的按摩方法;伤科病要选择治疗伤科病的按摩方法,并不像一些专家讲的那样按一个穴位就能消除你多年积累的病症。 第四、如果患者想用按摩调理疾病,必须选择确实有理论、有技术、有道德的按摩从业人员进行调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按摩疗法隶属于中医的范畴,那就不是人人都能精通的,就像现在中医师很多,而真正掌握中医的人却并不多一样,由此使人们对中医中药产生不科学、不治病的错觉。实际上并不是中医中药有问题,而是用中医中药的人有问题。 第五、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真正掌握高层次按摩疗法人比较少,真正把按摩疗法运用到极致的人更少,按摩疗法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也是难免的,但不能因此去全盘否认它的作用。所以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这是摆在我们从事按摩事业的同仁面前的一个课题。只有有了过硬的功夫才能为“按摩”真正正名。 第六、按摩作为中医外治疗法,特别是在治疗一些慢性内科疾病时,是通过改善人体内部环境,提高脏腑功能,激发人体自愈力来实现治疗作用的,其恢复是有过程的,所以患者无论是自己保健还是用他人调理时都要有信心和恒心。 第七、目前,按摩疗法在治疗颈肩腰腿痛和养生保健方面已被广大群众认可和接受,这是可喜可贺的。 第八、按摩主要是调理人体筋骨和气血这个层次的疾病,至于心性上的疾病还需患者自己去修养,自古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在这里就不多谈了。 “从脏腑按摩感悟中医”,今天就从感悟“中医按摩”开始,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吧。
(二)揭秘三焦 下面先看中医学对三焦的一些简单叙述和存在的争议。 三焦的定义: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通行元气、通行水液和运行水谷。通行元气即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疏通水道即指三焦能“通调水道”,具有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运行水谷即指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可见,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三焦的解剖形态: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中曰:“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对三焦的认识存在的争议:“有名有形” 和“有名无形”之争。自《难经·二十五难》提出:“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的论点之后,引起后世不少医家之争论,归纳起来,即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之争。 先来看看历史上众多名医大家的争论吧。 关于三焦有名有形说:《灵枢》最早认为三焦“有名有形”,如《灵枢·论勇》说:“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灵枢·本脏》说:“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在《内经》论述三焦的基础上,后世一些医家认为三焦应与其他诸腑一样,有表里关系,一定是有名有形的,从而进行探讨三焦的形质所指。主要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说法。如明·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说:“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乎肠胃之总司也。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章璜在《图书编·三焦有形考》中说:“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而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之为三焦也。”张介宾认为三焦是躯体之内,包罗诸脏的一腔之大腑。他在《类经·藏象类》中说:“然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腑也。……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清·唐宗海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说:“三焦,古作膲,即人身上下内外,相联之油膜也。” 上述所指的形质,尚不能完全解释三焦运行元气、运行水谷和水液等功能,故难圆其说。 关于三焦有名无形说:三焦“有名无形”之论,始于《难经》。《难经·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三十八难》亦谓三焦“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自此以后,如《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说:“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其有名而无形者也。”唐·孙思邈亦谓三焦有名无形,如在《千金要方·三焦脉论》中说:“夫三焦者,一名三关也。上焦名三管反射,中焦名霍乱,下焦名走哺。合而为一,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还神道,周身贯体,可闻不可见。”元·滑寿的《难经本义》说:“盖三焦则外有经而内无形。”明·李梴的《医学入门·卷之一·脏腑条分》说:“三焦,如雾、如沤、如渎,虽有名而无形;主气、主食、主便,虽无形而有用。”近代张山雷在《难经汇注笺正》中亦说三焦“有名无形”。以上诸家论说,皆承《难经》“有名无形”之说。 下面再来看看近代人们对三焦无形和有形的探索。 近代持三焦有名有形观点的学者,对三焦形质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认为三焦是淋巴系统、网油、胰腺、神经系统等。如陆渊雷、章太炎、祝味菊等人,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影响,根据“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认为三焦是人体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由此进而发展到全身淋巴系统。张锡纯认为三焦是网油。赵隶华等依据古人解剖中无“胰腺”一词,从《难经·四十二难》的“脾有散膏半斤”和陈无择的“在脐下有脂膜如掌大”之论说,根据胰腺的现代解剖位置及其形恰如散膏,约如手掌大,结合其生理、生化、病理,认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和《难经·三十一难》三焦为“水谷之道路”的论述,将六腑合而为一,并以三焦代替之,认为三焦是指消化系的生理作用。亦有人根据“三焦与命门相为表里”之说,力倡三焦就是“脊神经”、“交感神经”、“植物神经”,等等。此外,还有人从形体方面来探讨三焦的实质,主要有:组织间隙说、胸腹腔说等。 可见,从古至今对三焦有形、无形之说,皆有据有理,其对三焦实质的研究有所裨益。然而三焦形名,千年争论,孰是孰非,尚无定论。有名有形与有名无形,各有偏颇之处,难能全面。 通过上面对三焦的介绍可以看出对于三焦而言其存在需要澄清问题一方面主要是三焦是“有名有形”的还是“有名无形”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关于对三焦的生理功能理解是否正确。 余多年从事脏腑按摩调理一些因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慢性疾病,因为采用按摩疗法调理疾病时和患者的接触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每天都可以了解患者身体的变化和病情的转归,并能够亲身感受到患者体内气的升降出入,所以根据患者机体的变化和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使我对“三焦”有一些特别的感悟和认识,下面就把我对三焦的认识,奉献给大家,看能否“揭秘三焦” ,还希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妥之处,共同商榷。 一、“三焦”就是“三焦”。三焦是“六腑”中一腑,是独立存在于人体内的,而非它脏它腑。三焦根据在人体躯干的分布可以分成上焦、中焦和下焦三个部分,既然它是一个腑,就不因该象中医学上所说的上焦包括心和肺,中焦包括脾和胃,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和膀胱,而因该说成三焦存在于这些器官所在的位置,而不能将三焦归结为其它的脏腑器官,当然更不能将三焦的生理功能看做这些脏腑器官的全部生理功能的综合体现。如果像目前中医学对三焦的认识,古人就没必要在“六腑”中杜撰这样一个有名无实的器官出来。既然三焦无论在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包含了“五脏和五腑”,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创立“藏象”学说的概念了,总称作“三焦”学说不就罢了,因为从三焦的生理功能来看实际上就是“五脏五腑”全部功能的总体。余相信古人是大智大慧的,既然在“六腑”中有三焦这一脏的存在,必然有它的事实根据,而并非单纯是其它脏腑器官和生理功能上的一个简单的综合,当然其它脏腑的生理功能是三焦生理功能的外在具体体现倒有可能。因为三焦位于这些脏腑器官所在的位置内,这些脏腑器官生理功能正常,就保证了三焦的畅通和功能的正常。所以说“三焦”就是“三焦”,并非其它脏腑器官的组合。 二、三焦应具备六腑的结构和生理特征。既然三焦归于六腑,它无论在生理结构还是生理功能上必然要具备六腑的特征。从六腑中的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形象上看,腑应该属于管腔性器官;从功能上看,腑是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是对饮食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所以在《素问·五脏别论》中有:“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之说。因此三焦在生理结构上也因该是一个管腔性器官,在生理功能上也因该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特征,只有这样三焦才能归于六腑里面,成为其中一员。前面人们所提到的淋巴系统、植物神经、脂膜、组织间隙、胸腹腔、胰腺等说法,都不具备“腑”的这些最起码的特征,更谈不上是三焦这一器官了。 这点余在多年的脏腑按摩临床实践中通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一些表现深有感触,深信三焦因该是人体内一个有名无形的官腔性器官,且具备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的作用。它因该是位于人体内的一个从上到下的通道,即从头顶的“百会穴”到会阴部的“会阴穴”,所处的的位置经过推测应该像藏传密宗佛教中所说的“中脉” ,中脉被藏密称之为“命脉”,“大道脉”, 并认为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修持密法的第一大成就即是开通中脉,中脉开通后,行者不光是神通具足,而且生死涅磐已无差别。 对三焦产生这样的认识,主要是根据在用脏腑按摩给患者调理疾病时表现出的一些气机的升降出入的变化得出来的。例如:一个身体比较健康的人,假如他头颈或四肢的某个部位临时性的有点不适,我们对这个部位进行按摩,当按摩到一定程度时,常常会出现这个部位的“邪气”(可理解为导致这个部位不适的病邪)很快就进入腹腔内而且从食道或者肛门以打嗝或放屁的形式排出体外的现象。另外,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因为大部分人表现为下腹部的不通,在对其身体的某部位按摩时,多会出现邪气很快进入上腹胃的部位从食道以打嗝的形式排出体外现象,大部分不会出现从肛门排出体外的现象。对于这样的患者如果通过按摩调理身体恢复到一定的程度后,即人体气血充足,血脉畅通的情况下,这时候按摩调理出来的邪气就不会以打嗝的形式排出,而是多以放屁的形式排出体外。其中最为特殊的现象是当将体内无论何处的邪气通过按摩散开达到能排出体外的程度时,这些浊气都会非常迅速的就会达到肛门部位,如在肝脏部位产生的邪气,会迅速达到肛门部位而排出,其速度之快,说明这些气从肝脏部位发出到肛门部位绝对不是沿着肠道过去的,因为小肠和大肠加起来总长度有六、七米,而且里面还有未消化完的饮食物的阻挡,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肝脏部位到达肛门部位,所以推测人体内必然有一个极短通道存在才能完成这个过程,这个通道因该就是“三焦”,因为三焦属于六腑,具备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特征,但是三焦传化的因该是人体元气或正气而排泄的糟粕应该是人体内的浊气。通过这些在人体内产生的生理现象,唯有“三焦”正符合六腑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三、三焦如同经络 “有名无形”。三焦虽然在解剖上可能无形,但其确实存在,就如同人体的经络存在方式一样。科技发展到现在任然没有从人体生理解剖的角度发现经络的实质,但人们已经认可了经络的存在和它的生理功能。我想,古人发现人体内三焦的存在,也因该像发现经络的存在一样,同出一辙,并不是在对人体肉体解剖中发现的,而是通过修炼或者自身所具有的“返观内照”功能状态下感受到的,而不是通过凭空想象或者臆测演义出来的,这也是古人对人体研究的奥秘所在,因为他们不是观察的一个人的肉体,而是研究的一个具有生命活动的人体。后人因为不具备远古人们的那种功能和境界,就不能看到三焦在人体内的存在,而只能凭空对三焦意会和推测,出现各说己见,空费口舌的争论。余是在用祖传的脏腑按摩疗法给患者调理身体过程中,发现人体气机的一些变化规律而感悟到得,那么到底三焦这个通道粗细几何?因自愧不能体察,所以不敢妄自断言。故认为用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中所说的:“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来描述可能更确切些。
|
|
来自: zangfuzhenjiu > 《脏腑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