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皮大丸

 学中医书馆 2015-02-14

竹皮大丸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生竹茹9g 生石膏工5—39g(先
煎) 桂枝5g 白薇8g 甘草lOg 红枣5枚
上6味,共为细末,日3次,每次3.-~5g,白开水冲服。或
共为细末泛水为丸,大如梧桐子,每日2—3次,每次3—5g,
白开水送服.或以水600ml,煮取200ml,分2次服。
(功效]安中益气,除烦止呕。
(主治} .
主证:产后气血不,胃有虚热,心烦不安,呕逆,食欲不
振,神疲乏力,舌质红,苔少,脉滑数无力。
副证:低热留恋。
(临证加减}
1:产后虚热留恋不已,酌加地骨皮、桑白皮、鳖甲、青蒿,
以清虚热。
2.呕吐重者,酌加瓦楞子、代赭石、姜半夏,以平呕逆。
3。气虚重且汗频者,酌加生黄芪或与玉屏风散合方,以补
气固表。
4.妊娠呕吐者加旋覆花、姜半夏、代赭石。
5.本方治疗产后呕逆:产后呕逆,治以益气安胃,方用竹
皮大丸加半夏,可取得良效。[北京中医学院学m真1983。c3,:19]
6.运用竹皮大丸的经验:运用本方常以竹茹20g,白薇
20g,生石膏50g,桂枝lOg,甘草5g,大枣2枚。水煎服。原
方中甘草用量独重,又用枣肉和丸,旨在益气安中;竹茹、石
膏、白薇意在清热降逆;桂枝辛温,用量又少,一则佐凉之品从
阴引阳,二则桂枝配甘草,取桂枝甘草汤之意以振奋心阳.总
之,本方清热中寓于通阳,祛邪兼顾扶正,既能舒肝又能和胃健
脾,调理气机,故能平冲逆,清邪热,除烦乱,止呕吐等。运用
本方时重用石膏、白薇、竹茹意在加强清热之功;若素体虚弱
者,可酌情加大甘草、大枣用量。[中医杂志,1986,c6,;13] 
(原文)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10)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  曰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
者加柏实一分。
    (词语注解]  ①乳中虚:指妇人在产后的哺乳期间,因乳汁去多,故往往有气血偏
盛的现象。“乳”,《脉经》作“产”亦通。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产后虚热烦呕的证治。妇人以血为本,平时定期下注化为经
水而保持生理平衡,孕时留聚胞中以养胎,产后上行化为乳汁以育养婴儿。妇人产后阴
血本虚,加之哺乳育儿,乳汁去多,阴血则更虚,因乳汁为精血所化。阴虚生内热,虚
热扰中则胃失和降而呕逆;虚热上攻,逆扰神明则烦躁不安。治用清热降逆,安中益气
的竹皮大丸。
    (方药评析]  竹茹甘苦而寒,善清热除烦而止呕为君药。《本草逢源分谓:“竹茹清胃
腑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甘草重用,并与桂枝、枣肉相伍,意在扶阳
建中,为臣药;石膏甘寒清热除烦,白薇清虚热以安中而为佐使。方中竹茹,石膏、白
薇同用能清热除烦降逆以达安中之目的;草、枣、桂相伍能扶阳建中补虚以达益气之效。
实际上“安中益气”已高度概括了竹皮大丸的作用与功效。方后注“有热者倍白薇”,是
指虚热明显的要重用白薇以清泻浮热;如烦喘者,加柏实宁心以除烦,润肺以平喘.
    (文献选录)  赵以德:论曰:妇人以阴血上为乳汁,必藉谷气精微以成之,然乳房
居胃上,阳明经脉之所过,乳汁去多,则阴血乏,而阳明胃中亦虚。阴乏则火扰而神昏
乱;胃虚则呕逆。是以用甘草泻心火,安中益气;石膏、白薇治热疗烦乱;竹皮止呕逆,
桂枝利荣气,通血脉,且又宣导诸药,使无扦格之逆,犹因用也;柏实者,本草谓主恍
惚虚损,安五脏,益气。其烦喘者,为心中虚火动肺,故以柏实两安之。(《金匮方论衍
义》)
    徐彬:病本全由中虚然,而药只用竹茹,桂、甘、石膏、白薇者,盖中虚而至为呕
为烦,则胆腑受邪,烦呕为主病,故以竹茹之除烦止呕者为君;胸中阳气不用,故以桂
甘扶阳而化其逆气者为臣;以石膏凉上焦气分之虚热为佐;以白薇去表间之浮热为使。要

知烦乱呕逆而无腹痛,下利等证,虽虚无寒可疑也,妙在加桂于凉剂中,尤妙在生甘草
独多,意谓散蕴蓄之邪,复清阳之气,中即自安,气即自益,故无一补而反注其立汤之
本意曰安中益气,竹皮大丸神哉。(《金匮要略论注>))    .
    唐容川:妇人乳作一句,谓乳子也;中虚作一句,谓中焦受气取汁,上入心以变血,
下安胃以和气。乳汁去多,则中焦虚乏,不能入心化血,则心神无依而烦乱,下不能安
胃以和气,则冲气上逆而为呕逆。是以其方君甘草、枣肉以填补中宫,化生汁液,而又
用桂枝、竹茹达心通脉络,以助生心血,则神得凭依而烦乱止。用石膏、白薇以清胃降
逆,则气得安养而呕逆除,然此四药相辅而行,不可分论,必合致其用,乃能调阴和阳,
成其为大补中虚之妙剂也。(《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临床应用]  (1)治疗男性病:孔氏用竹皮大丸治疗阳痿和男性不育获得佳效.黄
氏”用竹皮大丸加制半夏治疗早泄,加柏子仁治疗强中病均取得满意效果。
    (2)治产后呕逆:华××,女,3l岁。1979年7月10日就诊。产后3个月,哺
乳。身热(38.5℃)已七八天,偶有寒栗状,头昏乏力,心烦恚躁,呕吐不已,但吐不
出。脉虚数,舌质红苔薄,以益气安胃为主。淡竹茹9g,生石膏9g,川桂枝5g,白薇6g,
生甘草12g,制半夏9g,红枣5枚,二剂。药后热除,寒栗解,烦乱平,呕逆止,惟略
头昏,复予调治痊愈。    一
    (3)治癔病C2”:孙××,女,40岁,1972年2月23日就诊。患者于前年因惊恐、受
气,出现精神恍惚,时悲时喜,悲时哭泣不止,喜时大笑不已。同时伴有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喜居暗处,夜里失眠,多梦。证见面色青,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数。此
属肝火灼阴,神明被扰。治予清热舒肝,调和胃气,用竹皮大丸3剂病愈。
    (4)治失眠(2”:李××,女,24岁,1973年5月10日就诊。近一月来夜不能寐,精
神欠佳,面色少华,自觉心跳,心慌心中懊侬,头晕,腰腿疼痛,舌淡苔白,脉沉数无
力,患者素体血虚,病前又受精神刺激,良由阴虚火旺,肝横气滞,从而神不守舍,经
络郁滞。用竹皮大丸5剂病即减半,再服3剂则病愈。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