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之役”是天启七年(1627年)一月至四月,中国(明朝)与后金在朝鲜境内进行的一场战役,朝鲜方面称之为“丁卯胡乱”。此役后金为消灭明朝东江镇毛文龙部,解除南下后顾之忧,乘冬季冰坚,在朝鲜人的配合下出动主力围攻东江,但战果不大,因而迁怒朝鲜,转而掳掠朝鲜北方。明军以德报怨,援师入朝,又将后金军赶回鸭绿江北岸。此役参战各方皆蒙受重大兵力损失,但后金的战略目标都未能实现,又损失了宝贵的有生力量。朝鲜国史料称是朝鲜民间义军打败了后金军,明军毛文龙部坐困穷岛,毫无作为。(以上转自百度百科)
在著名的“宁远战役”发生后的第二年,爆发了“丁卯之役”,前者就算不了解历史或许都听说过,后者在非历史爱好者里基本无人知道。这场战役的详细过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自行了解,现在百度百科也挺完善的。
那么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判断,不妨列个提纲:
1、毛文龙对后金很有威胁,否则后金不至于劳师动众去打他,攻略朝鲜都成了次要目的。
2、无论清朝官方史书怎么吹嘘,战役的胜利与否是要看战略目标是否达成,后金的目标是消灭毛文龙和灭掉朝鲜,但均没有达成。
3、关于战役过程,朝鲜的史书宣称毛文龙毫无作为,是朝鲜义军打败了后金,对于这个说法,可以视之为放屁。万历年间,日本侵朝战争中,朝鲜要不是靠着明朝关宁铁骑的救援,早就亡国了,棒子们的战斗力可见一斑,朝鲜“义军”打败比日本战国大名更为强悍的满洲八旗?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由此推论,最终让后金铩羽的不是明军还有谁?
4、此战役中,袁崇焕毫无作为,因为他想借此机会修城,换句话说,袁崇焕为了修城,宁可放弃兄弟部队和盟友,这个战略选择从表面上看,是袁崇焕对后金实施缓兵之计,但实际上呢?关于这一点,需要仔细分析:
当时袁崇焕已经因为“宁远大战”的功绩而升任辽东巡抚,关外的兵将都听他调遣,但是当朝鲜李朝,以及明朝驻扎于朝鲜的东江总兵毛文龙,分别向朝廷发出要求策应的文书以后,袁崇焕却依然按兵不动,他的理由是后金虽然出兵朝鲜,但并非是全部主力都开赴朝鲜,在后方依然留有重兵。朝鲜的战事历时三个月,在战事结束的前夕,袁崇焕派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水陆并进到了三岔河,以为策应之举,但这个举动对后金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朝鲜最终不支而被迫与后金结盟,从此明朝在辽东战略布局上少一个重要的盟友。东江镇也在后金的攻势下失去了朝鲜的屯田、据点以及朝鲜在粮饷和军械方面的供给,退守皮岛。
从“战略意图”上讲,皇太极的目标是要迫使朝鲜退出包围后金同盟,并打击毛文龙的东江镇,为了实现这个意图,他必须对明朝施以“缓兵之计”,从而有效阻断明朝对朝鲜可能的支援。而袁崇焕的意图则是抓紧时间修缮大凌河、小凌河、锦州三城,而为了这些城池的修筑,他甚至可以放弃友军和盟友,这在他的奏报里有所体现:
“锦州三城若成,有进无退,全辽即在目中。乘彼有事东江且以款之说缓之,而刻日修筑……”
在皇太极打着“议和”的幌子,遣使来宁远大行“缓兵之计”的情况下,袁崇焕这番说辞就显得很笨拙,被后金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不自知。毛文龙虽远在朝鲜但却一针见血的戳穿了对后金的伎俩,他指出后金的后方兵力空虚确是事实,而皇太极之所以敢于肆无忌惮的攻击东江和朝鲜,就是因为袁崇焕在“议和”所以拒不捣虚、策应。
毛文龙报称:“奴于今年突犯东江,皆因西边讲和,关上兵马自然不动……据北听密报万分真确,新汗手下兵马不满一万,俱是心寒胆怯,常怕西边大兵直捣。”同时,兵科李鲁生的疏言也陈述,后金的“议和”谁都知道明是欺诈,本想加以利用,结果却反被其利用,成为了缓兵之计,“宁抚”袁崇焕等被后金玩弄于股掌之间:
“兵科李鲁生题:昨者方金纳之来,人人皆知其诈,岂宁抚而知不及此。第欲因而用之,以行吾间,而不意奴因用我之间,以间我也。一介之行李西来,十万之戈铤东指,羽书介马而驰,信使缓□而归,直玩弄我于掌股之上,而全无一毫之忌惮也。”
李鲁生对袁崇焕的叱责和刚才我们分析的结果是契合的。不过,跟我们上文分析最为契合的,竟然是袁崇焕自己奏章中的原话,巡抚辽东袁崇焕奏:“奴子妄心骄气,何所不逞,我欲合西虏而厚其与彼,即攻西虏而伐我之交。我藉鲜为牵彼,即攻鲜而空我之据。我藉款愚之乘间,亟修凌锦中左以扼其咽,彼则分犯鲜之兵而挠我之筑。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若锦失,奴又必以困锦之兵困宁,与中右一路乘胜而下即及关门。”
把这段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袁崇焕说,他欲联蒙古,后金就攻打蒙古;他希望朝鲜作为牵制,后金就迫使朝鲜议和;他想要耍点儿手段,争取一些时间把“三城”修好,后金就来搞破坏。每一招都非常狠毒,而且占尽先机。丁卯之役结束后,皇太极挥师直捣宁远、锦州,袁崇焕这才醒悟,发现自己完全被动了,并亲口承认他的“缓兵之计”被别人给看穿了,皇太极占尽先机。此时他还感叹皇太极是“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后”。由此可见,袁崇焕确实步步被人算计,连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认。
上面说了这许多,估计历史小白们不太能看明白,我再精炼一下整个事件的脉络:
毛文龙驻扎在朝鲜对后金威胁很大,所以皇太极决定出全力消灭毛文龙,顺便灭掉朝鲜,因为精锐尽出导致后方空虚,为了麻痹袁崇焕、不让明朝辽东方面军支援毛文龙或是出兵捣自己老巢,于是派出使者到宁远与袁崇焕“议和”。袁崇焕正好要修城,想借着后金与毛文龙死磕的时候修好宁锦防线,于是同意议和且抗旨不发一兵一卒救援朝鲜。结果反而中了皇太极的缓兵之计,朝鲜和毛文龙虽然胜利但是元气大伤,使得后金免除了后顾之忧,故而战役一结束皇太极就立刻就攻打宁锦,使得袁崇焕措手不及,只能在奏折里向皇帝诉苦说皇太极太狠。(不知道观者心中是否会冒出“2B”两个字,至少在这件事里,袁崇焕留给我的是这个印象)
5、在《熹宗实录》卷三十八,对于丁卯之役,有关于毛文龙的记载如下:“毛镇援丽截奴,三战三捷,已困奴与银杏江矣”,并对毛文龙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是“力遏狂锋之毛文龙”。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同一页上,记载了袁崇焕此时的作为,当毛文龙在前线与后金浴血奋战的时候,袁崇焕在做什么呢?原来是“巡抚袁崇焕疏颂魏忠贤功德请于宁前建祠”。后金尽起十万大军要消灭毛文龙,可见其对东江镇的重视程度,朝廷严令袁崇焕支援,袁崇焕都找各种借口不去,派9000人到三岔河做了做样子,若非毛文龙浴血奋战,朝鲜已非为大明所属,而袁崇焕这时候忙着写文章歌颂魏忠贤并申请在宁远给魏忠贤修生祠堂......这个反差实在太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袁崇焕后来杀毛文龙时公布其十二大罪状,其中有两条:
一是所谓“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铁山之役,也就是丁卯之役;二是所谓“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对照大明信史《熹宗实录》本页的记载,这两大莫须有的“罪名”还真值得讽刺啊。
毛文龙和袁崇焕,很巧合的出现在一页史书上,留下了荣耀和无耻两种不同的记录,在阎崇年等人不断篡改历史,吹捧袁崇焕的今天,读到这些原始记录,真是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