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獭肝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獭肝工具 炙干研为细末,每次1g,每日3次。 (功效)驱阴邪而镇肝魂。 (主治罩治冷劳.症见形寒,神疲体瘦,食少,潮热,女子 月经不调,音哑。 (临证加减} 1.肺阴虚象较著,加百合、玉竹、羊乳滋补肺阴;咳嗽痰 少而黏,配甜杏仁润肺止嗽,并可另服成药琼玉膏滋肺止咳;痰 中带血较著,配白芨、仙鹤草、藕节收敛止血,或蛤粉炒阿胶滋 阴止血;低热较著者,配银柴胡、地骨皮、功劳叶、青蒿等以清 热除蒸。 2.月华丸:天门冬(去心,蒸)、麦门冬(去心,蒸)、生 地黄(酒洗)、熟地黄、山药(乳蒸)、百部(蒸)、沙参(蒸)、 川贝母(去心,蒸)、阿胶各一两,茯苓(乳蒸)、獭肝、三七各 五钱。用白菊花(去蒂)、霜桑叶各二两熬膏,将阿胶化人膏内, 和诸药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化,日三次。功能 滋阴降火,消痰化瘀,止咳定喘,保肺平肝,杀虫。治阴虚咳嗽 劳瘵久嗽。[医学心悟] 3.治留邪鬼魅方、水服獭肝末,日三。 4。香月牛山曰:骨蒸劳瘵之证,獭肝服之,或将獭肉用豆 酱汤煮食亦佳,亦常用之,多奏效,秘方也。 5.哺乳动物之肝脏,含维生素甚多,獭肝治尸注鬼注,殆 因维生素能增加病人抗毒力也。惟维生素不耐高热,经高热则失 其效用,肘后作阴干为是。[陆渊雷] (原文)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 桂枝五物汤主之。(2) 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黄耆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方有人参 (词语注解) ①阴阳俱微:阴阳,指营卫气血;微,.指虚弱。阴阳俱微,言营卫气 血俱不足。 ②风痹:《巢氏病源》云:“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肌肉顽厚或疼痛, 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可知风痹是指顽麻疼痛皆有,但以疼痛为主的病证。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血痹重证证治。阴阳俱微,是强调营卫气血皆不足者,故表 现出寸口与关上之脉皆微;小紧脉,主寒,因感邪较重较深,故小紧脉现于尺中。血痹 的主证为肌肤麻木不仁,是风寒入侵血分,血行阻滞的反映,如风痹状者谓如风痹证那 样带疼痛感,是因血行闭阻较甚,不通则痛所致.此证因其阴阳俱虚故不宜单用针刺,而 须用药治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本条重点在于说明阴阳气血俱虚,体质虚弱较甚者感受外邪也会较深较重,故证状较重, 麻木中带疼痛感。治疗血痹的方法,重在振奋卫气,温通阳气,所谓气行则血行。关于 阴阳俱微的看法有两种:一指脉象,如尤在泾说:“阴阳俱微,该人迎,趺阳,太溪而言。 二指病机,如李克光主编的《金匮要略》参考丛书“阴阳俱微是指患者素体营卫气血的 不足”,本人认为应以后者为是。 (方药评析) 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组成。本方以黄 芪为君,补益在表之卫气,充肌肤,温分肉;桂枝解肌祛风,通阳;芪桂同用固表而不 留邪,补中有通,鼓舞正气祛邪气;佐以芍药敛阴和营兼除血痹,使营阴充足,血脉通 行,是治风先治血之意;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其重用生姜者,以生姜能辛温散寒,能助 芪桂振奋卫阳,辛散表邪,故全方有补益气血,温通卫阳,散寒除痹之功。 (文献选录) 魏荔彤: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 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助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荣理血,共成厥美,五物 而荣卫兼理,且表里荣卫胃阳亦兼理矣。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 求他法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周扬俊:第二条是由上条既痹之后、未能针引以愈,遂令寸口脉微者;今则阴阳俱 微,且寸关俱微矣,且尺中小紧矣。夫小紧既见于尺,则邪之入也愈深,而愈不得出何 也?正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处也。《脉经》内外谓之阴阳,上下亦谓之阴阳,今尺中小紧, 则微属内外也明矣。若言证以不仁概之,盖身为我身,则体为我体,而或为疼痛,或为 麻木,每与我相阻,其为不仁甚矣,故以风痹象之而非真风痹也。经曰:风寒湿三者合 而成痹,然何以单言风痹也?邪有兼中,人之受之者必有所偏,如多于风者,则其痛流 行不常,淫于四末。盖血以养筋,血不通行,则筋节为之阻塞,且血藏于肝,肝为肾子, 肾既受邪,则血无不壅滞,于是以黄芪固卫,芍药养荣,桂枝调和荣卫,托实表里,驱 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岂非至当不易者乎。(《金匮玉函经补注》) 尤怡:阴阳俱微,该人迎,趺阳,太溪而言。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即阳不足而 阴为痹之象。不仁者,肌体顽痹,痛痒不觉,如风痹状,而实非风也。黄芪桂枝五物汤 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以脉阴阳俱微,故不可针而可药,经谓阴阳形 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金匮要略心典》) (临床运用) (1)治疗小儿多汗证:据报道,南京中医学院附院孙轶秋氏等用黄 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小儿多汗证150例,随机分成两组,中药组80例,西药组70例。结 果中药组优于对照组。 中药组基本方:生黄芪、生白芍各15g,桂枝3g,瘪桃干、炒白术各10g,炒防风6g, 五味子5g,锻龙骨、牡蛎各20g(先煎),生姜5g,大枣5枚。加减:气虚明显加党参云 苓各10g;阴虚明显加北沙参、麦冬各lOg;血虚明显者加当归、熟地各lOg;脾气急躁 加胡黄连3g;大便干结者加决明子15g;口渴欲饮者加肥知母、天花粉各10g;低热者加 地骨皮、青蒿各10g;纳差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炒六曲各10g,每日一剂,煎2次分服. 20天为l疗程。 对照组:阿托品0.0ling/(kg.d),每日工次服,共用5次,维生素B、10mg/次,每 日3次;谷维素10rag/次,每日3次。服20天为1疗程。 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32.55%。两组比较X2=37.3, P<0。01. (2)治疗颈性眩晕。据报道,苏氏用本方治疗颈性眩晕52例。主证以头晕目眩为 主证,伴有头痛头昏,耳鸣胸闷,恶心呕吐,颈部牵强较痛,上肢麻木,肩关节较痛等。 所有病例皆根据X线颈椎正侧位摄片及脑血流图检查确诊。合并证:高血压7例,眼底 动脉硬化21例,低血压5例,冠心病5例,高脂血症10例,中风后遗症3例,糖尿病 3例。 治疗方法:黄芪20—60g,桂枝、白酒等,丹参、川芎、葛根各15—30g,生姜6— 10g,大枣12枚。每日一剂,分5次饭后服。 治疗结果: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脑血流图恢复正常)34例;显效(眩晕基本 控制,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脑血流图未恢复正常)15例;无效(临床证状虽有改善,但 未完全消失,脑血流图无改善)3例;有效率94.23%。 (3)治疗产后尿潴留。据报道,李氏用本方加减治疗产后尿潴留35例。取得满意 疗效。35例均表现为小便完全不通。时间最长6天,最短1天。 、 治疗方法:黄芪300g,桂枝10g,当归10g,炒白芍10g,生姜6g,茯苓10g,桔梗 10g,通草10g,炙甘草5g。每日一剂,水煎2次,取400ml,分3次服。便秘,腑气不 通者加大黄6—10g,通腑以利气机;气虚甚者加人参10—15g扶助元气;偏阳虚有寒者 重用桂枝加高良姜lOg,温阳散寒以助气化;低热、恶寒腥臭加黄柏lOg,车前子lOg以 清利下焦湿热。 治疗结果:35例中,服1剂而愈者20例,服2剂而愈者10例,服3剂而愈者5例, 总有效率100%。 (4)治疗不宁腿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又称艾克包姆氏综合征,是以双侧小腿和足 部深处绞痛,困胀、沉紧、瘙痒、虫爬和烧灼等难以形容和忍受的不适感。每以黄昏或 睡前加重为特点的病。据报道,周氏用本方加味治疗3l例,并与针刺治疗作对照,效 果显著。 诊断方法:a。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b.两小腿及足部深入绞痛,困胀、沉紧、瘙 痒、虫爬和烧灼等难以形容和忍受的不适感;C。每日以黄昏和睡前症状加重为特点,活 动和揉搓后症状缓解。d.神经系统和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 治疗方法:中药组31例;黄芪、赤白芍、木瓜、牛膝各30g,桂枝12g,当归15g, 生姜6g,甘草lOg,大枣6枚。灼热加柴胡12g,枝子15g,忍冬藤30g;瘙痒加苍术15g, 蝉蜕6g,苦参15g;疼痛加桃仁、、红花各15g,川芎12g。每日一剂,水煎服,日服3次, 10剂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 针刺组25例:选用双侧血海、三阴交、足三里为主穴?地机上巨墟、太溪、承山为 配穴。每次针其中的3--4穴位,得气后留针30分钟,行针时用呼吸补泻中的补法。每 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4天. 治疗结果:观察3个疗程。中药组痊愈21例(临床症状消失,一年内无复发)。显 效7例(临床症状消失,半年内无复发),好转3例;治愈率67.7%,总有效率100%。 治愈时间最短7天,最长25天,平均16.8天。 针刺组,痊愈12例,显效9例,好转2例,无效3例。治愈率48%。总有效率为88%。 治愈时间最短13天,最长30天,平均24.5天。统计学处理,两组治愈率(X。一6.741, P<O.01),总有效率(X2=3。933,P<O.05).均有显著性差异,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针 刺组。 (5)治疗末梢神经炎:用本方加桑寄生,鸡血藤,当归治疗5工例。伴疼痛加制没 药;肿胀加薏苡仁;皮色紫暗加桃红,上肢偏重加片姜黄,下肢加怀牛膝;肌肉萎缩兼 服人参养荣丸或十全大补丸。结果:恢复正常36例,好转n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 92。2%。 (6)治疗肩周炎:据报道,白氏用本方加减治疗肩周炎65例取得良效。气虚倍黄 芪加党参;血虚加当归,鸡血藤;寒甚加川乌、防风;湿盛加薏米,威灵仙;血瘀加丹 参,赤芍;外伤加田三七、苏木;痛甚加延胡、乳香、没药、鸡血藤;麻木加木瓜,乌 梢蛇。结果:近期治愈4l例,好转24例。 (7)原发性低血压;据报道,王氏用本方治疗原发性低血压60例,每日工剂,日 二次服,15天为一疗程。结果:治愈33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8%。 (8)治疗坐骨神经痛:据报道,许氏(s,用本方合乌头汤化裁,治疗坐骨神经痛54例。 方组:黄芪、桂枝、白芍、制川乌,五加皮、川断、川牛膝、当归、威灵仙、甘草、生 姜、大枣。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血虚者重用当归、白芍;阳虚者加附子;肾虚加川 断、五加皮或杜仲;局部发冷,痛剧者,重用川乌;下肢重着、酸痛不适,湿邪明显者 加防己、川羌;痛程已久,顽痛不已加全虫、蜈蚣、广虫;局部麻木重着,重用当归、鸡 血藤。结果:痊愈40例,显效儿例,总有效率为94.4%。 (9)治疗冠心病:张某,男,56岁,工人。1990年12月10日初诊。患有冠心病, 室性早搏病史3年,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血压:21.3/ 13.3kPa,素体形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动则心悸短气,昨Et因感寒而胸闷憋气,心 前区隐痛,舌淡苔薄白,脉细缓结代。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g,桂枝、白芍、. 片姜黄、当归尾、川芎各lOg,党参15g,五味子5g,煎服7剂后,胸闷、心前区隐痛缓 解,余症亦减,偶见脉结代。原方桂枝、片姜黄各减5g,继服14剂后诸证悉平。继用三 七片、归脾丸以善后。 (10)治疗多种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硬皮病、皮肌炎、褥疮、荨麻疹、血 管神经性水肿,单纯性肥胖、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病证表现为气虚血滞、邪盛者。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金匮要略药方研究及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