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87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7-15

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较重)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条(一类条文),这是较重症的临床特征和治法,也是血痹病的正治法。

《金匮要略》“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血痹,阴阳俱微”- 有人认为应该是“血痹阴阳俱微”,我认为这个逗号,在这里有没有都行,还是来讲血痹的常见脉证,那源于它“阴阳俱微”。
   阴阳俱微意味着,气血、阴阳俱不足,因为上一条,是用脉象来推论病因、病机的,因此,“阴阳俱微”一个是理解是从周身的阴阳、气血、营卫,这方面来考虑,俱不足。还有一个,从辩脉法上来考虑。

   因为从脉学的阴阳属性上来讲,有三种说法,
一、是从脉位上说,是以关位界,分关前、关后,寸脉为阳,尺脉为阴。
二、是从脉的取法上,浮取为阳,沉取为阴。
三、是从辩脉法上(脉象上),浮脉、数脉、滑脉,为阳脉。沉脉、迟脉、紧
脉、弦脉为阴脉。
   这里说,“阴阳俱微”,你怎么知道它是阴阳俱微,它是阴阳、气血、营卫,俱不足呢?就是对脉象来说,(这三种辩脉法)全都不足,均表现不足的样儿。因此,这个“阴阳俱微”的理解,就是这样的。显然,比我说的营卫、气血不足为重,从内因上来说,这就是为重的表现了。

   具体的他又讲,
“寸口关上微”- 寸口为阳,以关脉为界,在寸口和关上这个部位上,脉位为
阳位,脉见的是微、小、弱脉,虚的脉象,这是不足。显然,这表现的是阳微、阳气不足,这是在阳位上,见到虚弱的脉,所以是阳气的不足。

“尺中小紧”- 这个小紧,是稍紧的意思,但是尺中,是阴位上又见阴脉,因此是意味邪气偏盛,这就是风邪比较重,或者说,作为紧脉,是主寒邪,也就是广义来讲,风、寒比较重,而其伤及血分。

   所以,这块儿
一个,是风、寒之邪,邪气比较重,因为紧主寒,刚才讲的是风邪,和可以泛
指风寒之邪,邪气比较重。
再一个,是邪中较深,因为到了尺脉了。
第三,这个血痹为重证,这都是从脉象推论的。

   所以“阴阳俱微”首先告诉你,是阴阳、气血、营卫都不足,“俱”是个范围副词,都不足。那什么做根据?就是从脉所反映出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在阳位上见阴脉,是阳气不足。
二、在阴位上,又见阴脉,是风寒之邪较重,邪中的部位较深。
三、这是血痹重证,当然,血分滞而不通的程度,也比轻证为重了。

   重点要介绍的是,
“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是本条在临床表现上的一个主要特征。

“外证身体不仁”- 是整个身体,是在筋脉,还是在骨骼,这个问题需要说明是身体的局部,也可以说,是刚才我们强调的是肢体的局部,特别是肌肤不仁,麻木不仁。

“如风痹状”- 这不是风痹,是象风痹,风痹的特点是游走性疼痛,它不是象风痹那么疼痛,但是有俱游走性,所以,是兼有轻微的疼痛,而不是说走性疼痛。
   以上就是血痹病,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这个方子又是桂枝汤的化裁而来的方剂,桂枝汤,在《伤寒论》里,讲它是调和营卫的作用,对于我们治疗内伤杂病来说,它就是调和阴阳的作用。
   注家也深刻地理解了仲景的这个意思,认为桂枝汤在外,调和营卫,在里,
就是调和阴阳,从哪儿来?刚才我分析了原文的第一句就说“血痹阴阳俱微”,桂枝汤法,实际上是调和阴阳的方子,是个和解法、(平调法),在外,调和营卫,在里,调和阴阳,这个代表方剂,要不说《伤寒》、《金匮》原著,药物使用率最高的,就是桂枝汤法,外感用,内伤也用。

   下面看,对血痹重证,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怎么化裁而来的,

   黄芪是3两,芍药3两,桂枝3两,生姜6两,这是较桂枝汤倍用了生姜,由3两变6两了,大枣12枚。
   这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黄芪,倍用生姜,少了甘草,为什么不用甘草
呢?也和我昨天讲鳖甲煎丸一样,去掉甘草,甘、缓之性。血痹较重了,现在要靠药物治疗了,要去掉甘、缓的甘草。

   再请大家注意,原方后边的小字“一方有人参”,他觉得加黄芪益气行痹的作用不够,再加上人参,增强推动血的力量。这个方的加减,很明显,是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用生姜,加黄芪组成的。

* 黄芪,就是增加甘温补益之力,来益气。
* 倍用生姜的道理,我们来复习桂枝和生姜的配伍,它们都是辛温药,桂枝配
伍生姜,通阳行卫,专门走肌表。有黄芪在这里,也是为了实卫气。

   我们原来讲桂枝汤叫做“辛甘生阳,酸甘化阴”,它这里面仍然保留了这个意思,才能够调和阴阳,调和营卫。

* 大枣,就是调和营卫的功能。
* 芍药,就是和营理血。要走血分。

   所以这五个药加起来,既有甘温益气、甘温补益的作用,又有桂枝配生姜的那种通调的作用,通阳行卫,使卫气能通行,所以,叫做“五药相合,温补通调并用”,是益气通阳,和营行痹的功效。
   有的人讲,就是益气行痹的作用。
   怎么益的?怎么行的?这就是既有温补之性,又有通调之力。这个方子用于这样一个血痹较重证,也能看作,它仍然是以《内经》的原则做指导的。

   请看《讲义》第66页,引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这个时候是阴阳俱微,不能再用针刺法了,“而调以甘药”,调什么甘药,《内经》没有指示,这个原则,仲景深得其要领,就拟订了黄芪桂枝五物汤,来达到这个作用。
* 黄芪的补气;
* 桂枝倍用生姜的配伍,能够走表
达肌肤,行阳、实卫;
* 芍药,走血分,通血痹;
* 再加上大枣(和生姜)的调和营卫作用。
   我认为方中这个配伍重点是桂枝倍用生姜,为什么本方比桂枝汤倍用生姜呢?桂枝配生姜的道理,是辛温通阳的力量加强,一定是这样的。

  《讲义》上,它是按照药物组成,推理讲的功效,我今天,给大家交代了桂枝、生姜的配伍,前面讲过桂枝配麻黄,桂枝配白术,桂枝配炮附子,现在又讲了桂枝配生姜,是不是值得深入思考一下,一个桂枝汤,你看它很简单,尤其一讲它平调阴阳,调和营卫的话,就说“辛甘生阳、酸甘化阴”,这里我单拆出来桂枝和谁配伍的这个作用,请大家注意!
​    本方它正因为温、补、通、调
并用,才达到了益气通阳,和营行痹的作用,所以振奋阳气,才能温通血脉,才能达到调畅营卫的作用,在临床意义上,不管是内科、妇科,还是神经科,都广泛应用。
​   比方说,上一节课提到的补阳还五汤,基础方是谁呀?就是它,
重用黄芪,黄芪打头。但是,它这里面缺欠的就是没有明确的活血化瘀药,但是他觉得,应该既行气,又和营,一定要解决血分滞而不通的问题。
​   就讲到这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