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上海,看什么(12)绍兴路

 江苏常熟老李 2015-02-14
绍兴路
      这条曾占据上海出版业半壁江山的路,经过百年的文化积淀熏陶,在四周的喧闹中始终固守着自己原有的宁静,铁艺路灯相伴着百年历史老建筑上斑驳的颜色,似乎在默默地向路人述说着这个城市的过往。

  绍兴路很短,不过二、三百米,它东临瑞金一路,西接陕西南路。从前,这里是法租界的一条住宅街,曾被称之为爱麦虞限路。爱麦虞限是意大利国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意是同盟国,所以法租界的这条路便以意大利国王的名字命名,1943年才改为绍兴路。

  在解放前,绍兴路就以出版一条街著称,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等老牌知名出版社都曾驻扎于此,现在这条路同样是众多出版社和报刊社的集结地,书香的氤氲使这条路浸润着无法复制的优雅气质。一些出版社的所在地在旧上海曾是一些社会名流的公馆,漫步其间仍能感觉到这些豪宅里残存的昔日奢华。

  新闻出版局所在地的前身是朱公馆

  绍兴路5号是一幢浅黄色略带弧形的西班牙式建筑,现在这里门口挂着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版税局的牌子。青砖立面的建筑显得朴实大气,檐口处的连续拱券花纹透出西班牙风格。穿过弧形门洞进入,便见一个带有大草坪的花园,面向花园的建筑设有伸出的露天大理石楼梯作为主入口。拾级而上进入一层大厅,两侧为会客室。室内楼梯设在中央,双跑柚木楼梯有很精致的栏杆。

  这幢洋楼解放以前是南市电力公司老板朱季琳的住宅。这家的老太爷信奉天主教,并要求全家都入教,这家人平时讲话也常用英语或是法语。朱老板有十几个子女,有的从小就被送到法国教会学校去读书,回沪后在上海天主教会任职。为了便于做礼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这幢住宅时,特意在楼里专设了一座教堂,好在自己的儿子中就有神父,同时,还配齐了与之相适应的唱诗班和乐队。这幢楼里厅很多,除了教堂大厅外,还有大小十几个客厅、餐厅、活动厅。每天晚饭的时候是一天中最隆重的时候,全家男女老少几十人团团围坐在长方形餐桌旁用餐。到周末,这里更是热闹异常。

  解放后,朱家上下几十人如星云流散,这幢房子便由国家接管。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大楼曾是张群公馆

  绍兴路7号现为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大楼,里面还驻扎着隶属于这家出版社的多家杂志社。

  这幢楼原是张群公馆。张群出生于1889年,1908年由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同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返国,参加光复上海战役,后任沪军都督府科长。1913年“二次革命”时,襄助陈其美在上海组织江苏讨袁军,任总司令部副官长,失败后辗转日本、南洋等地。1916年回到上海,参加浙江独立运动,任参谋。1917年,在广州大元帅府任参军,继任军政府副官长。1919年以后,历任四川省警务处处长兼警察厅厅长、北京政府交通部航政司司长等职。1929年3月27日至1932年1月16日,任上海市第三任市长。张群1949年去了台湾。

  登上台阶步入门廊,可见顶部仅用一根单柱支撑,颇现简洁之美。楼梯口有铜制的流线型扶手,抬头可见巨大的长方形彩绘玻璃窗,上面绘着花草和树木。门廊左侧通向被称为“文化的客厅”的上海文艺出版社读者俱乐部,里面向外的窗户全是和楼梯口一样的彩绘玻璃,华美而精致。

  在文艺出版总社的隔壁是上海昆剧艺术中心,在飞檐翘角下挂着“兰馨舞台”的匾额,那是昆剧院的舞台,里边常有悠扬的曲调传出来,不但没有破坏绍兴路的宁静,还增添了“蝉噪林愈静”的意境。

  上海商报社驻地曾是杜月笙秘密公馆

  绍兴路54号是上海商报社所在地。里面的庭院内,坐落着一幢中西混合式的三层建筑,水泥外墙面,木质门窗,檐口却采用西班牙式建筑常用的花纹和小券装饰,屋顶还设置了一座玻璃天棚。主入口的门廊很高,两侧各有一对壁柱支撑。进入大厅,惊叹于它的高大空旷。由大厅北门进入底层走廊,可见所有房间均围绕走廊布局,底层东北侧的室内主楼梯通向二层,扶手的雕花古色古香。二层中间围以一个长方形空间,四周有四根水磨石立柱,柱头带有爱奥尼克卷涡,所有房间以这个长方形空间为轴心,四面环绕布置,三层布局与二层相同。
  据说这里最早是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住地,故有“笙馆”之称。如今,靠近大门的花园小径旁一块太湖石上绿色的“笙馆”两字十分抢眼。相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著名风水大师曾经得到过杜月笙的关照,他一心想报答杜月笙的恩情,在知道杜月笙想造这房子前,独自前往此地,专门在这里守了36个小时选定黄道吉日利用地心引力、月亮和地球的转势为杜月笙公馆的每寸土地尽心地用风水布局,笙公馆建造成,里面的摆设放置完毕,这位风水大师也飘然离去。这里曾经是杜月笙和黄金荣、唐世昌等一批上海滩名绅大亨密言私语的私邸,梦花堂曾是杜月笙每星期一次的堂会厅。笙馆的花园里种了两棵女贞树,传说这位风水大师测算出杜月笙人到中年后会出现两个最喜欢的女人,而且这两个女人一直会与他相伴到老,所以种了两棵女贞树;雌雄各一棵的银杏分别站立在两旁,好似一对夫妻相互照应,这两棵树也代表了家庭和和美美;水池的顶上有棵石榴树象征着杜家多子多孙,水池里面的龟嘴不断向公馆门口吐着取之不竭的水,象征着滚滚财源奔向杜家。而这幢房子对街的老洋房餐厅据说曾是杜月笙安置四姨太的藏娇之地。不知道这些扑朔迷离的传说是真是假,却无形中为这里增添了某种神秘气息。

  上海小资心中的圣地:汉源书店

  绍兴路的中段林立着上海主题书店、文乐阁、美术出版社服务部等大大小小的书店,间或有些画廊穿插其中,门口挂着“老丛茶圃”的木匾在这条路上显得有点另类,枝叶纷披的一丛绿萝爬在墙沿,落地玻璃窗处排满茶壶,铺着青石板地面的茶室盈满茶香。

  在靠近陕西南路的那头坐落着的汉源书屋是一个既是吧又是咖啡馆又是书店兼艺术展览厅的处所。它是上海摄影艺术家尔冬强先生受了欧洲书店咖啡馆的启发,于1996年秋天开出来的,曾一度成为上海小资们的心中圣地,亦成为港台客的旅游景点。

  汉源书店的外表装帧古朴,墨绿的繁体字书写的“汉源书店”四个大字古意中却又夹杂着现代的透明气息,那是一长排临街的落地玻璃门造成的。门头上还悬挂着老式马车灯,天色暗下来时,昏黄的灯光会亮起来,带给人温暖的感觉。一脚踏进汉源书店,仿佛来到上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户人家的客厅,既古典又洋派。深红色的地毯和褐色的家具带给人沉静的感觉。门口是一架老式风琴,客厅正中站着一架老式钢琴,琴盖上放着一大瓶用水养着的淡紫色的毋忘我花,烂漫而不张扬。四周散放着一张张造型各异的小圆桌,上面是插着蜡烛的铜烛台。圆桌旁的椅子静静地等待着前来看书喝咖啡的客人。书架中最大的一个是以半圆的弧线展开的,它使整个空间变得灵动起来。

  汉源书店里还散落着各种古收藏品,有明清时代的条案靠椅、简·奥斯汀时代的家具、古董相机、铜质烟壶、木雕对联以及老式红木博古架等,梳妆台前挂着的一张老式月份牌美女正朝着前来的客人们巧笑倩兮,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浓浓的怀旧氛围之中。

  绍兴路上涌现出的许多咖啡馆,各有各的主题。adbay据说是广告人开的,咖啡馆内有不少广告书种供翻阅。小巧的ViennaCafé的老板是住在中国将近10年的维也纳人,开了这家咖啡馆,算是一解乡愁,也让上海人认知了真正的维也纳咖啡文化,被誉为“上海最维也纳的地方”。汉源书店对面的“玛哪胜地”溢满了异国情调,一楼是面包房,从左边地中海风情的拱门扶梯上去,推开木制百叶门,会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

  充满怀旧感的石库门弄堂

  绍兴路的弄堂也是和文化沾了边的。绍兴路18号的金谷村建于1930年,里面有6排砖木结构的三层楼住宅,其折腰式的大坡顶设计颇具异国风情。金谷村是旧上海市长吴铁城化名为吴子祥建造的新式里弄房子,共有99幢,弄内曾聚集了大量的文艺界名流。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也曾居住在金谷村内,1932年“一·二八”战役打响后,蔡廷锴驻守上海,率部血战33天,歼灭敌军数万人,名扬全国。

  绍兴路96弄是目前上海保存最完好的石库门弄堂之一,许多表现老上海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喜欢到这里来取外景,这里的居民都是见过大世面的,看到有人扛着摄像机在弄堂里窜来窜去,也都见怪不怪,似乎绍兴路上的文化气息已浸润到了他们的骨髓里。西面的102弄曾是旧时白俄犹太人聚居的地方,温情的上海毕竟了断不了他们的乡愁,二次大战结束以后,他们纷纷选择了回归故里。

  在绍兴路中段坐落着绍兴戏曲艺术主题公园,公园漏窗前的墙上介绍着京剧、昆剧、越剧、沪剧等剧种的涵义。公园分前庭、中庭和后庭三个区域。前庭区有林荫匝地的门墙小院、山石壁景及犹如深岩幽壑的“天趣”洞天,园墙上镶嵌着一帧帧京剧脸谱;中庭区有湖石假山、峭壁叠瀑及澄碧池水,“韵幽”、“馨逸”的景门景墙及健身路坪等;后庭区有仿竹廊亭等,虽是弹丸之地,却也匠心独具。逛累了,不妨到里面去坐坐,偷闲看看树木花草,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倒也是另一种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