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上海,看什么(17)上海人的吃和住

 江苏常熟老李 2015-02-14
老上海人的吃和住
上海近百年历史上,大的人口迁徙有三次。
第一次,是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依托黄浦江苏州河的水系,在其两岸建立了众多的工厂,有纺织厂、面粉厂、发电厂、自来水厂和码头等。由于工业的大规模发展,需要庞大的产业工人基础,这一时期,产业工人来源主要是从长江以北的苏北和皖北逃荒而来的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散居在工厂的周围并搭建简易的窝棚作为住所。区域是在苏州河以北、黄浦江以西的闸北、虹口、杨浦、普陀等。
这一时期还有很多来自浙东的浙江人,如宁波慈溪奉化一带的迁徙到上海,这部分人主要从事商业贸易,属于这一时期的中产阶层,他们主要集中居住在中心城区的黄浦、南市、静安、虹口、卢湾等,居住形式是以石库门特有的上海本地建筑民居为主。
这一时期还有从苏州无锡一带迁徙过来的,他们主要从事办实业和当职员等,比如荣毅仁就是无锡人,荣家在上海兴办了很多纺织企业。
这三部分人群形成了早期上海外来人群的基础,也是上海城区的海派文化特征的基因。
第二次,是在1949年后,随着共产党进入上海,也伴随着来自山东等北方地区的南下干部。
第三次,是在上世纪的改革开放,取消了原先人口迁徙的束缚,大量来自全国各地涌入上海。
上海的海派文化特征与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成分有很大关系,包括上海方言。上海方言中,郊区原住民的方言与城区的上海话也截然不同,城区上海话更多参杂了宁波话和苏北话的成分,说话节奏快、语调比较生硬。由于人口结构层次的不一样,在饮食习惯上也有所区别。比如说早餐,生活底层的老上海人,以泡饭为主,泡饭就是将隔夜剩余的米饭,早上用热开水冲泡一下,然后以隔夜吃剩的菜作为调味,依此作为早餐;老上海的中产阶层,是以大饼、油条、粢饭、豆浆四大金刚作为早餐,松脆热气的大饼包裹酥松的油条,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咸豆浆或甜豆浆,是一顿特有上海味道的早餐。现在做四大金刚的早摊点已经位数不多了,做的也不是很地道的老上海味道。有一次去内蒙古出差,那里也有大饼油条,但那油条是又粗又大,那油条咬上去根本就没有那酥松的感觉,纯粹就是一个油炸棍子。




还有一部分老上海人受西方的影响,在洋行、银行当职员的,那他们的早餐也比较西化,以面包牛奶白脱为主,如宋庆龄宋美龄家族等。
很多人说起老上海的建筑,似乎只停留在石库门。实际上老上海人的居住可分为四个层次:棚户区、石库门、新式里弄和花园洋房。社会中低阶层一般都居住在闸北、普陀、杨浦和虹口部分的棚户区和石库门房子;社会的中产阶层一般都居住在中心城区的石库门、新式里弄和公寓;资产阶层都集中居住在徐汇、长宁的公寓、新式里弄和花园洋房。张爱玲、孙道临等这些文化名人就居住在公寓;鲁迅、蔡元培等人曾经就居住在新式里弄。








































住-1.jpg (344.55 KB, 下载次数: 0)

住-1.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