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写月

 西岐布衣 2015-02-15

中国文人很悲哀,从古至今永远逃脱不了。都是读书惹的祸,读了点书,肚子里有了几点墨水,就不知天高地厚,老想折腾,直到把自己折腾的没了,还不知罢休。我在中国联都出过一个上联,回帖的人很多,但没有一个令我满意。“文人字诱闲不住”是一个机关联,说明文人自幼闲不住,还因文字的诱惑,心里痒痒,总是企图跃跃欲试。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给文人早就定了位,“有恒志无恒产”!古人也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自古以来,文人总是不听,一直在忧愁苦闷中度过,总想兼济天下,不想独善其身!为什么呢?文人太自信,自信的离谱!比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狂傲到“欲上青天揽明月”、“天子呼来不上船”!头悬梁锥刺股,起五更睡三更,读了一肚子史书,梦想治世!荒唐!天真!自古以来“世”是庶民百姓治的吗?折腾到最后,不是终老病死,便是穷困潦倒。只能对月泄愤!也好,文人总算对得起一个“文”字!把他们的心血换成了千古绝唱传诵万代亘古不变!最多的就是用高不可攀的月亮寄托情怀。

  纵观古代文人笔下的月亮,其用意大致有四:其一是把月亮比作美人,如前面已提到的《诗经 陈风》“月出”篇,民间称月亮为嫦娥、阿里山姑娘,就是通过一些传说故事把月亮想象为一位美丽的仙女,月明之夜,人们望着天上的上轮皓月,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象。其二是用月亮来表达一种浪漫情怀,这好象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专利。他在很多诗中,通过想象、夸张等手法,简直可以随心所欲地与月交流。在诗人的笔下,他可悠闲地与月对话(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邀月共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随意向天空借来月光(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且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或将明月作为礼物,赠送给远方的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兴致所至,甚至可上九天揽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你看这是何等的浪漫?除了我们的诗仙,还有谁能做到?其三是表达思乡之情。在月明之夜,人们望着空中如水似银的月亮,不觉就想到远在异乡的亲友,流落在外的游子也很容易思念家乡,这类诗中最著名的还是首推李白的《静夜思》。此外,张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四是作为一种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如北朝民歌《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表现的都是边塞地区那种艰苦的征战环境。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是通过月夜荷锄归来,表达诗人归隐生活的怡然自得和异常闲适的心境。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都是表现月夜的幽静、空灵,向人传达出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禅意。陆游《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王安石《船泊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出诗人异常兴奋愉快的心情。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则借一弯残月表达词人身陷囹圄的愁绪;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给人也是一种惆怅思绪。把月亮作为一种环境来描写的诗句很多,如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曹丕《短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阮籍《咏怀诗》“簿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沈佺期《独不见》“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句均是。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你是诗人墨客永远歌咏的对象,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奉劝今天的文人,不要枉费心机,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举杯于皓月当空之夜,共赏一轮明月,感受古人的情怀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