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言小说:感觉之外皆游戏(3)

 人比九月黄花 2015-02-15

莫言小说:感觉之外皆游戏

时间:2015-02-10  阅读: 20次  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何英
摘要: 我觉得莫言对当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达到了一个作家打通各种感官并夸张呈现感觉的文字极限。但一旦想要建立某种超越性的宏大理性的时候,就是他捉襟见肘、气虚神散的时候。作为价值观念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为理念贫困时代提供理念是人们对人文领域,尤其是文学的一种理想主义期待。而莫言的民间性“复魅”,无疑已将自己

大概从《丰乳肥臀》开始,甚至更早,莫言对“身体”的关照就变得肆无忌惮起来,成为一种有意为之的叙述意图。如果说在《檀香刑》里,莫言有意识地将暴力与身体捆绑来了一次人类极限的感官刺激体验,到《四十一炮》,莫言直接动用对“肉”的想象力,又进行了一次在“概念的统治”下的极性发挥,罗小通对“肉”的渴望,将村长兰老大、父亲、母亲之间围绕着“肉”而产生的恩怨关系敷演成了一部动物性全面大胜人性的形而下饥饿史。

莫言非常擅于用他一支打通各种感官的笔,将语言的可视性发挥到极致。譬如《民间音乐》中对于盲人乐师新奏乐曲的大段视觉化感受的文字,以及在后面的《丰乳肥臀》以及《生死疲劳》等中,此一技巧的使用已成惯例。“矛盾在于作者独特的心理关联域组成的语码系统与时代规范基本的语言系统之间的冲突。后者毕竟是阅读接受的基础。特别是恐怕很少有人可能阅读他的全部作品。这就使单篇作品的破译接受会遇到作品语码的障碍。譬如《欢乐》《红蝗》这样的作品若不是放在特殊的心理关联域的语码系统中,极容易产生恨世的歧义。此外,过分地夸张感觉,特别是不加节制地追求视觉化的效果会导致艺术的浮华?终不免“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开了不成片断的形式主义弊端”。(季红真)

可视性的语言风格成为当代文学的技术指数及辉煌景观?文化史学家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衰落》中说,衰败的中世纪心性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视觉感受的突出,这一突出与思想的萎缩密切相关,思想带上了视觉图像的形式,真正赋予思想一个概念就要首先有一个可见的形状。“当代文化的感官性或生活意义的感官主义、视觉主义和身体经验的多重感官刺激,成为几个世纪之后此一衰败的轮回?幻想的激情宣泄、“多重感官崇拜”(波德莱尔)在当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形?

莫言的小说也经常令人感到细节可能具有的意义被湮没在细节的海洋里。如果不是故事的传奇性要求情节持续地推高下去,细节会永久沉溺于细节而见不到整体。越写到后来的《生死疲劳》,放纵语言的快感,显摆冥想的奢侈与华丽,描述性语言的过剩,都令这部长篇臃肿饶舌。炫技式的被浪费的语言和修辞,与所描述对象的浅显、事物存在本身的简朴构成反讽。

本来,给予意义是叙述的动机。但莫言的小说却令人深刻体会了观念创造历史的终结。作为价值观念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为理念贫困时代提供理念是人们对人文领域,尤其是文学的一种理想主义期待。莫言的小说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有价值的理念呢?“当一个几乎是陌生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后,我们需要为他贴上标签。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最近一次访问西班牙时,他的标签是中国的“新卡夫卡”(西班牙《消息报》)。格里高尔变甲虫之后仍然想的是如何克服爬得慢去公司上班、为父亲还债。这是卡夫卡为世界贡献的关于荒诞、关于“异化”的理念。《生死疲劳》在西门闹生硬地变成驴、猪、猴什么的之后,并没有为读者创造出一个像“异化”这样最终震撼全世界心灵的理念,动物们不过是在“概念的统治”下又一次狂欢地讲了一些各种力量相互抵消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