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胆主决断!

 木立 2015-02-15

昨晚和表姐表弟几家聚餐,偶听有多年驾龄表弟说,最近一段时间,开车不敢上高速,上高速就莫名其妙的紧张,即使没有其他车辆,也只敢开60码以下,手心脚心出汗,感到困惑。表弟年轻,身体很好,中医理论认为,胆主决断。分析可能和胆囊疾病有关。问后得知,表弟果然有多年的胆管结石。治疗或可从舒胆利肝入手。今天百度发现,果然有此说法。特转录“胆子小和胆囊关系”及治疗此现象的处方“温胆汤”,供有此困惑的朋友研究。

 

 

 

胆子小和胆囊有何关系?

    天摇地动,人心惶惶,大地震已成为许多人午夜梦回时挥之不去的梦魇。不少人说他吓破胆了!也有人一有风吹草动,即闻风丧胆,以为恐怖的地牛又再度翻身,整天提心吊胆;胆识过人者,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比较不害怕;最可恶的是,有人深入灾区趁火打劫,胆大妄为;政府则告诉我们要卧薪尝胆,重整家园……。到底什麼是胆?为什麼有的人一身是胆,有的人却是个胆小鬼?为何遇到恐怖的事会胆颤心惊?底下将中、西医学的角度,分别来论胆识胆。

解剖学上,胆囊是一个有弹性的囊,和胆管系统相连,在非消化期间,由肝细胞不断分泌的胆汁流胆囊内贮存。胆囊可吸收胆汁中的水分和无机盐,而使胆汁浓缩四到十倍,从而增加了贮存的效能。胆囊还有调节胆管内压力的作用,当胆总管的开口括约肌收缩,胆汁不能流入十二指肠,胆囊的舒张便能调节胆道内压力,可避免损伤肝脏;反之,当胆囊收缩时,括约肌即舒张,肝胆汁和胆囊胆汁便可流入十二指肠。一般而言,在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和脂肪等物质作用下,小肠上部的黏膜可生成胆囊收缩素,它通过血液循环兴奋胆囊平滑肌,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和括约肌的舒张,因而促进胆汁的排出。

胆汁里面贮存的胆汁,是一种浓稠而有苦味的液体。肝胆汁即由肝脏分泌进入胆囊前的胆汁,呈金黄色或桔棕色;胆囊胆汁因在胆囊中被浓缩而颜色变深。胆汁的主要成分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无机盐等,其中胆盐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的作用,胆盐可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为微滴,分散於水溶液中,以增加脂肪与脂肪脢的接触面积,并能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 的吸收。胆固醇则是肝脏脂肪的代谢产物,又是胆汁酸的前身,在正常情况下,胆盐和胆固醇在胆汁中的适当比例是维持胆固醇成为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当胆固醇生成过多或胆盐减少时,胆固醇则沈积下来,成为胆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古人认为「胆与肝相连,附於肝之短叶间」,互为表里,《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泄於胆,聚而成精」。足见传统医学的「胆」与现代医学的胆,在解剖生理学的某种层次颇为相似。但除此之外,中医的「胆」却又涵盖了更为广泛的层面,在某种角度上,更能体现一般所谓的有胆、没胆等神经、精神方面的意义。中医对於胆的生理、病理、治疗学,主要的见解有以下几点:

一、与肝相结合,为中精之府
《灵枢》称胆为「中精之府」,《难经》称其为「清净之府」,明朝张景岳则说:「胆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清之腑。」中医所提的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只有胆装的是清净的胆液,其它的五腑,装的都是「浊」的东西。而胆里面贮存的精汁即是胆汁,来源於「肝之余气」,有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这也说明了「与肝相合」的正确性。

若胆汁的贮藏或排泄失常,则可影响消化或导致黄疸;由於胆汁味苦色黄,所以胆病常见胆火上逆的口苦、呕吐苦水以及胆汁外溢而面目全身发黄等症状。又因为胆的病理特点最容易产生上火有热的现象,故临床多见口苦、咽乾、头晕、胁痛等症,这也与胆的经络循行路线有关。《灵枢.胀论》中有「胆胀」的名称,是以胁下胀痛为主症,并有口中发苦以及常想叹息、吐大气等症状,这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气不顺所造成,可用四逆散加味来治疗。

又如茵陈、郁金、金钱草……都有所谓的「利胆」作用,都可促进胆汁的分泌,其中,茵陈能使胆汁分泌亢进,郁金则能溶解胆固醇,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囊收缩,金钱草能促进肝细胞的分泌胆汁,肝胆管内胆汁增多,内压增高、胆道括约肌松弛而利於胆汁排出。临床常用的胆道排石汤,除了含有茵陈、郁金、金钱草外,还加入了生大黄、枳壳、木香等药物,即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和使胆道口括约肌松弛,从而引起冲起结石排出结石的效果。此外,若是胆火太旺,则可用龙胆草、栀子、青蒿等来清泻胆火。

二、主决断: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又说:「凡十一脏取决於胆也。」这里所说的胆,具有精神意识判断事物,作出决断的能力,这是属於思维的范畴,与西医的胆大异其趣。因为胆依附於肝,互为表里,肝好比将军而主谋虑,但要作出决断,则有赖於胆,所以《素问.奇病论》说:「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於胆。」胆的决断功能,对於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主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互相协调关系有著重要的作用。胆气豪壮果断的人,对剧烈的精神刺激影响程度不大,恢复也较快;若胆气怯弱的人,往往会形成疾病。

所以临床上对於某些惊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的症状,认为是胆气虚所致。故《素问.奇病论》说:「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诸如精神官能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高血压……都可能出现胆虚症,均可以温胆汤加味来治疗,这也是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

三、分勇怯
对於勇敢的人,我们常说这人胆子大,对於怯懦的人,则说这人胆子小;描写一个人下决心时,常说将胆子一横。因此,中医所说的勇怯属於胆,已成为通俗而习惯的描述方法。《内经》中描述勇士与懦夫的分别,除了目光神气,三焦纹理的横或纵,肝的坚与缓,气的盈虚等以外,其主要判断,在於「胆满」和「胆横」与否而定。反过来说,从其勇怯的不同表现,也就可以推论胆气的虚实,并施以适当的方药来加以治疗。

经由以上的说明,不难了解,中医所谓的胆与肝相合,为中精之府,和现代医学认为胆有贮存和排泄胆汁以及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其实观点是一致的。至於主决断与勇怯,则属於思维、精神、情绪的层面,与西医的神经系统倒是比较相近,这正也反映出民间所谓「胆量」的说法。毕竟,传统医学和中国自古以来承袭至今的观点,其脉动是密不可分的。

经由以上胆的相关认识,也让我们理解到,中医的脏腑不能等同於西医的脏腑,因为中医所指的脏腑,除了包涵西医的概念,常常还包括了更广的层面,绝对不能从字面去解释,否则就会失去了中医的精髓。职是之故,西医对於胆病的治疗,重点在於胆囊炎胆结石、黄疸……,中医对於胆病的治疗,除了有关胆囊本身病变的治疗外,还包含了许多神经衰弱、失眠、恐慌……等精神、神经系统障碍,这就是中医的独特之处。
 
 

温胆汤(中医药方方剂)

温胆汤,中医方剂名。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组成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用量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60g,陈皮90g,甘草(炙)30g,茯苓45g。

用法

上锉为散。每服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

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方义

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运用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附注

附方

十味温胆汤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90g,白茯苓(去皮)45g,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各30g,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条参各30g,粉草15g。

用法

上锉散,每服12g,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不以时服。

功用

益气养血,化痰宁心。

主治

心胆虚怯,痰浊内扰证。触事易惊,惊悸不眠,夜多恶梦,短气自汗,耳鸣目眩,四肢浮肿,饮食无味,胸中烦闷,坐卧不安,舌淡苔腻,脉沉缓。

出处

《世医得效方》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十味温胆汤即由本方减去竹茹,加入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适用于心胆虚怯,痰浊内扰,神志不宁诸症。
 
 
十味温胆汤

【组成】制半夏6g、炒枳实6g、陈皮6g、茯苓4.5g、甘草(炙)1.5g、远志3g、酸枣仁3g、五味子3g、熟地3g、人参3g。

【用法】上药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效】功能养心安神,化痰合胃。


【方解】方用半夏、陈皮、茯苓等和胃降逆,燥湿化痰,合以人参、枣仁等安神补心,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心虚胆怯、触事易惊、夜多恶梦、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坐卧不安,为其辨证要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