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0日,26岁的约瑟和25岁的特丽莎有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约瑟的叔叔奥斯汀给这个男孩起名为弥额尔。12月25日,弥额尔在茨中的天主教堂接受了洗礼。 茨中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小村庄,它座落在澜沧江畔、横断山脉脚下。茨中村居住着1101位村民,其中大部分是藏族。 藏族人起约瑟、特丽莎这样的名字或许显得有些奇怪。大约在100年前,这里有一些村民开始信奉天主教。从那以后,他们就不再使用喇嘛给起的藏名,而改用天主教的教名。 圣诞节的时候,在外工作的茨中人都回到茨中来庆祝圣诞。汉森在迪庆洲的首府香格里拉做导游,今年28岁。为了回家过圣诞节他请了八天的假。汉森说他从小就和父母一起在教堂里祈祷,后来他到昆明的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上学,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天主教。现在他每天都读一会儿中英文对照的《圣经》。 汉森说:'其实基督教和佛教都在教人做好事,它们只是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今年圣诞节,汉森把他的女朋友鲁茸卓玛带回了家。鲁茸卓玛来自香格里拉的一个信奉藏传佛教的家庭,这是她第一次过圣诞节,觉得很有意思。 十九世纪下半叶,巴黎外方传教会开始在云南西北部的德钦县活动。1866年在巴东、1867年在茨姑、1872年在阿墩子(即现在的升平镇),他们分别修建了教堂。然而,法国传教士的工作在这片盛行藏传佛教的土地上并不顺利。1905年发生了一次名为'驱洋教'的运动,两名传教士被杀,茨姑的教堂也被烧毁。 清政府为此支付了赔款,而传教士用赔款修建了茨中教堂。茨中教堂1914年落成,并成为'云南铎区'主教礼堂。 茨中教堂的钟楼高三层,是一座哥特式建筑,而它的顶层却是飞檐瓦顶的中式亭阁。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茨中村。 虽然外国传教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离开了中国,但天主教却在茨中扎下了根。现在茨中村共有233户人家。在教堂所在的澜沧江西侧有130户,其中89户都是天主教徒。 茨中村既有天主教徒,也有藏传佛教徒,不过他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无论天主教徒还是佛教徒都会一起庆祝宗教节日。'圣诞节的时候,佛教徒帮着我们准备庆祝仪式,还跟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吃饭。唯一的区别是他们不去教堂祈祷。我们在佛教节日的时候也是这样。'汉森说道。 圣诞前夜,教堂前面生起了篝火,村民们不论信仰、年龄、性别都围着篝火边唱边跳,欢度节日。 '我们的客人从远方来了。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我们相聚在天主堂。是天主的恩宠让我们共度圣诞。'村民们用弦子这一康巴藏族喜爱的歌舞形式来表达圣诞的主题,而佛教徒也和天主教徒一起歌唱。随着圣诞老人的出现,晚会达到了高潮。圣诞老人是茨中天主堂的会长奥斯汀扮演的,他把礼物洒给欢呼雀跃的孩子们。 人们载歌载舞直到午夜时分,这时爆竹声响起,宣告弥撒时间的到来。村民们纷纷走入教堂。 茨中没有固定的神父。今年圣诞节茨中村从大理请来了杨红昌神父主持弥撒。杨红昌是一位苗族神父,他对于在少数民族中传教很有经验。 杨神父说:'在云南西部,几乎所有的天主教徒都是少数民族。在我去过的村子里,有些还没有通电,也没有公路。' 在传教的工作中,语言是一个问题。杨神父用汉语布道,而很多茨中村民只能听懂其中的一部分,不过杨神父说即使有些人不能完全听懂他讲的话,他们也会在心中感受到上帝。'对世界上所有信仰耶酥基督的人来说,今天是喜悦的一天。'杨神父说道。 有时候,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一个问题。在弥撒进行的时候,非天主教徒仍然在教堂外面唱歌跳舞,而有些天主教徒也还在那里,他们喝了太多的酒而忘记了弥撒。 '我后来批评了那些忘记做弥撒的教友,'杨神父说。'天主教徒可以喝酒,但是不应该喝太多酒,否则就会有问题。' 当年,法国传教士带来了天主教,同时也带来了葡萄种子和酿酒的技术。现在葡萄种植和酿酒仍然是村民们的一项重要收入。弥撒中使用的红酒也是本地酿造的。 在做弥撒的时候,村民们用藏语来诵读经文和演唱圣歌,但是他们使用的文本却是用汉字书写的。教堂里的大部分人都拿着一本刊有经文和圣歌的书,书的封面是一幅茨中教堂的照片。 在茨中村,76岁的萧杰一或许是与教堂最密不可分的人。他的父亲是四川的汉族天主教徒,后来跟随外国传教士来到了茨中,在这里遇到了萧杰一的藏族母亲。他们在教堂里结了婚,并在教堂里生活了25年。萧杰一的父亲从前为外国传教士做翻译。受父亲影响,萧杰一不仅会讲汉语和藏语,还学会了法语和拉丁语。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萧杰一看到很多年轻的教友不会诵读经文,于是他就开始用汉字来标注藏语经文的发音。萧杰一经常在教堂里带领着教友们一起诵读经文和唱圣歌。他说:'看到现在每个人都能诵读经文和唱圣歌了,我心里特别高兴。' 当藏语的圣歌回荡在教堂里的时候,男人们浑厚的声音和妇女们高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从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 请分享并支持中穆网订阅号chinaislam 分享更多精彩,进入中穆论坛 点击“阅读原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