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zzcl知足常乐 2015-08-21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盐井天主教堂位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国道214线旁。该教堂是西藏目前唯一保存下来并持续在使用的天主教堂。  

    教堂于1855年由法国传教士创建,但原教堂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的教堂是2000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整个教堂占地面积12225平方米,建筑面积2618平方米。教堂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特色。藏式土木结构,建筑风格结合了西方与藏族建筑艺术特点,外部为纯净的白色,钟塔高耸,内部整洁宏伟,装饰是典型的哥特式高大拱顶,木质拱形内饰。天花板上绘有根据《新约》和《旧约》题材的壁画。外部则吸纳了藏族民居呈“梯”字形式样,色彩艳丽的外墙和庭院显现着别样的风情,除了耶稣像、圣母像和一些装饰品外,还有传统的红灯笼和洁白的哈达。与此相对的是个两层楼的小四合院,楼上是神职人员生活起居的地方,楼下是宗教场所,小小的礼堂里,面对着圣母像殿堂里跪满了虔诚的藏族信徒。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19世纪末,大批外国天主教传教士和探险家踏上了雪域高原的土地,他们契而不舍地探求西藏的奥秘和开拓传教的途径。1865年,天主教传到盐井。据说,当时有3个法国传教士取道四川来到芒康传道。而首次来到盐井打开传教局面是邓德亮神父和比神父。他们一开始是向当时的噶厦政府芒康管区的贡塘喇嘛处买些盐井,收容无家可归的人,为他们建立家园,使他们信奉天主教。后来,他们直接向当地的政府要求一张牛皮之地,而当时的地方主事人想,一张牛皮之地能有多少,便允了,可没料到,传教士把牛皮剪成一条牛皮绳,把整个上盐井都圈了进去。这样一来,传教士既有地建起了规模宏大的西式教堂,还有田地供养被收容的人耕作。随后,教徒们慢慢聚集在上盐井落户,教堂也随之逐步扩大,并用英文传教,

    天主教的进入,使得淳朴的藏族人民又接触到了另一种思维方式。自1865年至1949年历经17位外藉本堂神父。解放后,宗教终止。直到改革开放后宗教又慢慢兴盛起来。现教堂有神父1名,修女2人,主要为附近的500余名天主教徒服务。每年的圣诞节、复活节及每周一次的弥撒,信徒都会前来用藏语读《圣经》,用藏语咏唱赞美诗,也会不定时地前来祷告或忏悔。
    传教士们不仅恢复修建了教堂,而且与巴黎教会区域的教士取得了联系。这样他们就得到了人员和物质上的帮助,后来,他们把三省一区(西藏一带)所有的教堂融合为一个教区,教区先设在巴塘,后搬到康定。教区专门设立藏文学校,让传教士上学学习藏文,这样可以更好地为藏族群众传教。上盐井教堂第四位本堂神父叫尼德龙,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藏文经书,而且还设立了夜校,聘请本地的老师为信徒授课,让他们认字。这不仅提高了信徒的素质,而且增加了信徒的数量,从而天主教在本地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大,信徒越来越多。盐井是西藏境内纳西族聚居之地。盐井村及其周边地区纳西族、藏族等各族群众已多信天主教,他们每周都到教堂做礼拜。天主教在盐井已经蓬勃的发展起来了。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佛教虽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但被藏族人们接受、继承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仅佛教的宗派就达几十个,佛教已逐渐衍化为本土信仰,成为藏传佛教。而天主教要在藏传佛教已成为本土宗教的地方来传播却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和波折。从1905年开始就跟佛教发生了争端,先是部分信徒死于佛教徒手中,后来虽然再没有发生过流血事件,但是一直受到刚达寺全体僧尼和信徒的欺辱,盐井的神父和信徒都敢怒不敢言,特别是最后一位外国神父,瑞士的杜神父在盐井传教期间双方的矛盾冲突最为激烈,1940年左右刚达寺的僧尼第一次把杜神父驱逐出境,但在部分人士的协调下,杜神父再次回到盐井,可是仍一直改变不了受佛教徒敌视的局面,这样熬过了两年的时间,1949年佛教教徒第二次把杜神父驱逐出境,杜神父带着一位叫多西的教徒前往拉萨诉情,结果在路上死于刚达寺四位武装喇嘛的枪口下,这样便结束了外国传教士在盐井传教的历程。

    而今上盐井村80%的群众近600人信奉天主教,并有一名当地的藏族神父,名叫鲁仁弟。每周礼拜,念译成藏文的《圣经》。现在天主教的建筑风格兼藏汉之长,并保留了一部分西洋风格。信徒的名字一般都由神父取名,名字和欧洲人相似。人死后(自杀的除外)按天主教的仪轨进行土葬。信徒的生活方式、习俗都与当地藏民族相同,且有部分家庭一家有两种信仰,既有信天主教的教徒,也有信藏传佛教的教徒。当地有趣的文化现象是:外来的纳西族都信奉藏传佛教,而土生藏族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盐井是著名的井盐产地,井盐的生产已有上千年历史,名称也由此而来。这里的盐田,被称为“阳光与风的作品”,至今仍完整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这里的盐田与一般那种一望无际的白色天然盐场不同,这儿所谓的盐田,其实是在江边搭建的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而这些平台的构建也着实要费一番工夫;首先,用较细的滚木沿坡搭建木框架,然后在框架的顶端铺上一截截的木板,再用细碎石和粗泥夯实,最后一道工序是用极细的黏土把平台表面夯平滑,并以十几平米为标准划分成若干田块,其中,靠边的一块盐田的四边垒高一些,用来储存从盐井背来的卤水,这样整个盐田的工程就完成了。

    在澜沧江两岸长近300米的狭长地带,盐田绵延从江边一直铺排到山上,层层叠叠,有数千块。这里盐水是从井里打出来的。盐水井就在江边,这儿的盐水井有的几米深,有的近十米,工人们身背圆柱体的木桶,顺着狭窄的木梯下井舀卤水,并将卤水存储在盐田边的槽沟里。其他的工人将卤水从槽内舀出倒入盐田里。经过一天日头的暴晒和江风的吹拂,第二天盐田里就结晶出白色的盐粒了,人们再用一种齿口短而粗的木梳形器,把盐粒扫起运到盐库里,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培丁盐田了。经过一年卤水的渗透,盐田下的支架上挂满了盐柱,一根根极像溶洞里的石钟乳,把它们捻碎了就是盐粒中的精品。盐田每年要翻修一次,大约是在公历的11月进行,即:把盐田表面的土块敲掉,把浸泡了一年的木框架卸下来,泡在清水里,把木架里的盐份提炼出盐粒,再把木块重新支在框架上,以同样的工序再重建盐田。

    每次灌满卤水,两三天就能在每块盐田上收获结晶盐10来公斤。远远望去,盐井蒸汽腾腾,井周雾气弥漫,走到井口,可见温热的盐水在深约五六米的井下向上鼓突,咕咕有声。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加工技艺,在澜沧江两岸制成的盐却呈红、白两色。“有付出才有收获”这句俗语,在这儿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只有在这儿干过一阵的人,才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盐井地处藏东昌都地区的南面,是芒康县的一个乡镇,这儿四面环山,处在澜沧江的河谷之中。一条天然的狭长河谷把盐井乡分为两段,依照藏族以河流的上下游命名的习惯,河流的上游叫上盐井,这儿70%的居民是天主教徒,下游叫下盐井,这儿的居民与上盐井的部分居民都是佛教徒。两种信仰的人们相处十分和谐,他们一起劳作,一起生活,却各自信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并没有带来更多的隔阂和不便。从下盐井前往上盐井的峡谷拐角,立着一座白色的佛塔,五色的经幡在风中摇曳着与峡谷对岸的天主教堂遥相呼应。
    还有,淡绿色的盐池,雪白的盐田,与湛蓝的澜沧江水和旷野花草树木互相映衬,美不胜收。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教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