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青花晕散和咬胎的机理 [转载]青花晕散和咬胎的机理](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1610/50234480_1)
(绿杨瓷迷) 今天遇到一个景德镇人,对我能从照片上看出是否柴窑烧造颇感不解,表示怀疑,甚至说景德镇烧窑师傅如何如何不可能,对此我把通过照片看是否柴窑烧造青花瓷器的秘诀公开。这是历代陶瓷书上、专家群体等没有记载或讲述的,只有我这里有。
从照片上看是否柴窑烧造的青花瓷器有个前提,只适合看元代和明初期那些采用进口青料烧造的青花瓷器,其余用国产料烧造的青花瓷器,从照片上看不易看出,需要上手判定。这其中的道理在于,进口青料的制备方法不同于国产青料的制备方法,国产采用煅烧挑选粉碎研磨的方法,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青料的氧化活性,而进口料则不同,蕃人用萃取法制备青料,氧化活性得到保留,用于青花瓷上就会出现明显的特征。
景德镇古代柴窑用木材为燃料,烧还原焰,木材烧过后的木炭,在窑炉内就是一种还原剂,同时木材烧造的窑炉,氢原子富集,这些氢原子会和青料的氧化物进行反应,还原出其中的锰铁等元素,形成锡光斑,锡光斑越重,说明还原气氛越强烈。青料纹饰方面,重笔部位出斑重,中度部位似出非出,淡笔部位不出斑,这个现象要仔细观察,体会料性,由料析出斑,自然过渡。这是区别真品和仿品的看点之一。
氧化物的氧原子经氢原子提出来,结合为水分子,这些水分子,在窑炉内的压力作用下会在瓷器平面出现下陷现象,俗称咬胎,在瓷器里面部位出现晕散现象。历来的古陶瓷类书籍中,没有对咬胎、青料下沉、晕散的机理做出过解释,只是过多的谈及表现,很肤浅,造成许多古陶瓷爱好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柴窑不柴窑,关键点在于---------------还原剂!这是根。
本文,是第一次揭开机理,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化学科可以完美解答的,希望本文有助于人。
![[转载]青花晕散和咬胎的机理 [转载]青花晕散和咬胎的机理](http://image82.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2/1610/50234480_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