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瓷器有大约35万件,而其中釉里红只有100多件,还主要以清三代时期的制品为主。 青花釉里红是指在瓷胎上施以青花(氧化钴)料和釉里红(氧化铜)料,然后再罩上透明釉(石灰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 清雍正,御制青花釉里红云海腾龙大天球瓶 先说说釉里红。历史上只有元,明永宣和清三代(康雍乾)时期成功烧制过釉里红,其他时期比较少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是红的意思),以洪武(洪与红谐音)为年号,早年参加过红巾军,尚红色,对釉里红很喜爱;终洪武一朝,烧制的釉里红,在器型和气魄上可圈可点,极有特色,但是釉里红发色仍稍显不足,很多传世品甚至是釉里黑。 ![]() 明洪武,釉里红开光式【寿鞠图】棱口折沿大盘 釉里红是高温釉下彩,主要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烧成后发红是因为氧化铜在还原气氛中(氧分比例减少甚至没有),铜以微小粒子呈红色悬浮状态存在,烧成温度大概1260-1280度,烧成条件很苛刻。在中性焰和氧化焰中,由于呈色剂中的铜没有分离,氧化铜呈紫、青、绿色,不发红;即使是在还原焰中,如果温度不够,也会呈现灰、绿、黑色;随着温度增加,铜粒子逐渐由极小变大,逐渐呈现黄色、红色;如果温度过高,氧化铜则挥发了,烧出来也没有红色。 历史上,在没有准确温度计的技术条件下,在1200-1300度惨白的火焰中,完全靠肉眼、经验和手指蘸唾沫来判断不超过1%的温差,难度极大,需要经验极其丰富的把桩在现场根据情况做出判断。 ![]() 元,孔雀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简单来说:瓷器坯体的配方,釉料的配方和淘洗精炼的制作过程,胎釉配合程度,窑温,窑位,火焰性质,还原气氛强弱,高温持续时间,降温控制,外部气温,气压等因素都会影响釉里红的烧成。这里有技术原因,比如配方,窑温,也有经济实力原因,因为成功概率小就需要足够大的基数支撑才有可能出精品。说到这,釉里红在永宣时期烧制后中断了200多年后才又复烧成功的原因也就很清楚了:要有技术,还得不差钱。 ![]() 明永乐,釉里红暗刻云龙纹罐 青花在我国的历史很悠久,唐朝已经有青花,而且是釉下的;宋朝也有,但是出土的非常少;釉下青花瓷成熟是在元朝,精品主要是在元至正时期选择上等坯料和进口青料制成;明朝永宣时期的青花到达顶点;而后清三代时期青花又有复苏,比如康熙时期青花已经可以色分五彩,层次极为丰富了。 ![]() 明宣德,青花暗花【海水游龙】图高足杯 釉下青花所用的青料有进口的苏麻离青,也有国产的江西,云南和浙江料。苏麻离青发色浓艳深沉,晕散明显,有结晶斑凹陷于胎骨中,适合渲染;国产料发色清淡,适合轻描,各有优劣,也都有出色的代表作品。 ![]()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龙纹抱月瓶 ![]()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龙纹抱月瓶 宋代青花的烧成温度大约在1270度,元代景德镇瓷器的烧成温度大约在1150-1300度,明万历时期的五彩盘烧成温度大约1200度左右,而清康熙时期的五彩盘烧成温度大约1300度,清雍正时期的青花残片经过检测烧成温度大约在1280-1350度;目前景德镇柴窑的温度可以达到1380度以上,釉下青花的烧制温度也大多在1300-1350度左右,而高岭土的耐火温度可以达到1700度。不同的烧制温度和气氛下,需要适合其烧成温度的胎,釉,及其制作和烧制工艺。正烧温度下还原焰烧成的青花气质好,钴蓝浸入瓷器的皮,肉,骨,但是如果还原气氛过强,则容易因为烟气中碳元素过多而造成“烟熏”;而高温氧化焰烧,由于胎釉中的碳元素和一氧化碳没有分离,胎体容易发黄,并且烧成后主要是外显釉的色彩,不会给人那种温润内敛感觉。 ![]()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鸠耳尊 判断一件好的青花瓷,纵观历史,并没有一个固定单一的标准,它受制于窑温等当时的技术和审美情趣,也跟瓷器的型,纹有关系,特别是胎,釉的配方,淘洗,施釉的技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花最后的呈现效果。元明清官(御)窑数百年历史,青花堪为代表的朝代不过是元至正,明永宣,清康熙,寥寥无几。因此,即使是在一个比较广泛的美学范围里回顾历史,基于不同窑炉烧制技术与胎釉配方和制作工艺结合,青花呈现于瓷器上,黄金时期也不多;柴窑烧制一件好的青花,从来都不容易。 ![]() 清雍正,青花釉里红云蝠玉壶春瓶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柴窑烧制青花釉里红,大概相当于修一条双向四车道的蜀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