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春节,你想看书吗?还在刷手机吗?

 昵称21492292 2015-02-16

  

     在一个人人渴望并追求成功的年代,所有的行为都会被功利地拷问。读书也不例外。有人问,读书有用吗,读书真能改变命运吗?每一种流行问题的背后,都对应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实和趋势。相对于对问题的回答,有时对问题的提出更触及心灵。一个曾经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让人百般纠结,有时更让人黯然神伤。或许读书不会改变命运,特别是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命运,但读书起码可以改变对命运的看法。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时代里,“时间去哪儿了”,是所有人的感慨。读书需要耐得寂寞,但读书并不都要进行一种仪式铺陈。前两天看到一个微博,“别在地铁里玩手机啦:男神们都在读书呢”,上面集纳了在纽约地铁里认真读书或看报纸的帅哥照片。有人讲,在这个全民手机刷屏的时代里,地铁上学习的男人最帅气。如同碎片化锻炼一样,也可以碎片化读书。特别是春节期间,在旅途中,在吃饭前,在聚会后,都可以拿出书来读一下。由此培养的兴趣和习惯,相对于直接知识的汲取,其实更有意义。  

在一个多元的时代,读书的方式有很多种。打开电脑可以读书,掏出手机也能阅读,哪怕是浏览一下微博微信,也能够获取一点碎片知识。但还是需要静下心来,坐在书桌前,好好读几本大书、厚书。读书不仅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很多人在读书时,喜欢随手画下重要段句,喜欢随手记下即思即想。深度阅读的作用,远不是碎片化阅读所能代替的。有人感慨,长期使用微博,已经失去了长阅读、长思考、长写作的能力。确实如此,阅读、思考和写作都是存在惯性依赖的,长期碎片化下,不可避免带来一些功能萎缩。  

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现在心灵鸡汤甚是流行,几乎和晒幸福、晒心情一样,成了朋友圈的“三剑客”。读些美文无可厚非,但总是读心灵鸡汤难免影响格局和境界。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读书还是要读一点经典,还是要读一点“硬书”,还是要读一些“难读的书”。这些“硬阅读”提升的知识、见识、才识,带来的智商、情商和人文素养,会在不经意间散发出来,让你与众不同。  

我们从来就不缺少读书的时间,缺少的只是读书的心情。

梁文道: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书就有多少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