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五代与辽的陶瓷

 文香阁 2015-02-16

隋唐五代与辽的陶瓷

隋唐五代(581—96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发达,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终于达到了它的顶峰,中国的陶瓷业以“南青北白”为标志,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俑按造型不同,分仪仗俑;镇墓俑(压胜俑、神煞俑);侍仆俑与建筑模型俑;动物俑和生产、生活用具明器等四大类。从俑的发展、演进状况看,则可分为隋代(包括唐初)、唐代和五代三个阶段。

1:隋代陶瓷(581—618年)

隋代时间很短,只有短短37年(581-618),留存下来的陶瓷数量不多,但它的品种比六朝时丰富,特点也十分鲜明。出现了前代少有的侏儒俑、僧俑、十二生肖俑和深目高鼻的胡俑(根据西域到中原来的人物形象塑造的人物俑)。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夫妇墓出土的95件陶瓷俑,几乎可以概括隋代陶瓷俑的全貌,其中包括跪坐奏乐女俑、侍吏俑、僧俑、武士俑、仆侍俑、胡俑、动物俑、牛车俑和镇墓俑,还有日常生活用具的明器等等。墓中的人物俑均施彩绘,造型朴实无华,雕塑线条简练粗放,比例匀称,表现了一种不同于前代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墓中的两件镇墓俑,一为兽面,一为人面,白釉褐彩,十分生动传神。

隋代陶瓷业的发展,只是盛唐陶瓷繁华的序曲。到了唐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物质力量雄厚了,权贵阶层的厚葬之风空前高涨,进一步促进了明器制作的繁荣,进而也推动了俑的塑造技术和艺术的突飞猛进。唐代商业、交通发达,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这一切都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2:唐代陶瓷(628—906年)

唐俑有别于六朝俑。它的乐队、婢女俑、鞍马和牵马俑、骆驼和牵驼俑,表现的是唐代所特有的时代风貌;这从俑的服饰装扮,神态举止也可以看出它与前朝的不同。

  俑:质朴传神,种类繁多,性格刻画和心理表现未达到理想境界。

六朝俑:神态飘逸,形体清瘦,表现出“秀骨清像”的审美特征。

  俑:高宗、武后时出现“丰腴”为美的女俑形象,到天宝以后,则走向极端,将丰腴发展为“肥胖”,出现了丰满肥胖的所谓“环肥型”女俑。

唐俑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唐三彩俑。这种挂铅釉的陶器,作为唐代长安贵族生活的“风情画”,不论是人物俑还是动物俑,都被雕塑的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表现了唐代陶艺工匠的高超技艺。唐三彩其实不止三彩,武则天时期发明了白、黄、绿三彩釉,以后又有紫、蓝、赭、褐、黑等釉色的交错使用。

以上是陶瓷俑的基本状况。

唐代现实社会生活中,瓷器已经几乎完全取代了漆器、青铜器,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器皿,新的瓷类器物应时而生,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以及实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器具,几乎无所不备。既有“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也有“似雪类银”的邢窑白瓷,还有黑瓷、彩绘瓷和新创烧的黄釉瓷、花釉瓷、绞胎瓷等。这充分反映,萌芽与商代的中国瓷器一度沉寂之后,经由东汉的苏醒,到唐代终于发扬光大,光彩绚丽开来。

唐代瓷器是以其雍容大度的造型艺术和曲折有致、酣畅流利的线条艺术的糅合,来表现其时代风格的。

唐代对中国陶瓷的巨大贡献之一是发明和使用了匣钵,由于匣钵的使用,瓷胎装在匣钵内不直接接受火舌侵蚀,受热均匀,致使烧成的器物釉面匀净,底部光洁。另外,唐代制瓷工艺的成就是创烧了釉下彩瓷,尤其是晚唐的长沙窑大量烧造彩瓷,以铜、铁为着色剂,以淡青釉为地色,呈现出绿、褐、黄、紫红等色彩,丰富了彩瓷的色泽,改变了此前单一褐彩的局面。唐代陶瓷工艺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创烧了“花瓷”。所谓“花瓷”,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色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点的瓷器。器型主要有壶、罐、拍鼓等。当然,唐代陶瓷生产中的最重要的成就还是“唐三彩”陶器。它的出现与发展又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唐三彩始烧于唐高宗时期,三彩器在唐墓中作为一种随葬品而盛行。但唐三彩绝不只是明器,也有生活器具,如瓶、壶、罐、钵、杯、盘、碗、盂、烛台、枕等十多种,每一种都有多种式样。明器多为各式人物俑、动物俑及居室用具的各种模型,如亭台楼阁、假山水榭、房屋、仓库、车、柜等等。

受中国唐代唐三彩的影响,古代朝鲜的新罗国还烧成了“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朝也仿烧出了“奈良三彩”。由此可见。唐三彩出了作为明器殉葬外,同时还大量销往海外。

3:五代陶瓷(907—960年)

公元907年,历时290年的唐王朝结束了,以后出现了五代十国割据势力的分裂局面,也仅仅维持了五六十年。由于战乱、分裂,时间又短,故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陶瓷实物不多,但却因“秘色瓷”三个字而名扬天下。五代中的南唐,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秘色瓷始烧于晚唐,盛行于五代。所谓秘色瓷,现在一般认为是越窑上林湖窑专门为十国之一的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烧制的贡瓷,因庶民不得使用,故称“秘色”瓷。但可以肯定的是,秘色瓷一定是精美之至的。

五代诗人徐夤曾作《贡余秘色茶盏》咏赞: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

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哪堪中十分。”

他用“明月”“薄冰”“嫩荷”“竹叶”来比喻秘色瓷的釉色之美,可见当年秘色瓷是多么精美无比。那么“秘色”到底是什么颜色?一直众说纷纭。

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中出土了16件瓷器,据同出的账单记载,其中13件为秘色瓷。至此,终于解开了“秘色”瓷之谜。经过对13件秘色瓷的釉色进行分析,发现所谓“秘色”并不是单指某一种特定的釉色。而是以青绿色调为主流,并有少量黄釉和青黄色釉,其釉色美妙绝伦的原因是由于窑炉中的还原气氛掌握的恰到好处,才使釉色温润如玉。

五代十国,时间不长,但其制瓷业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4:辽代陶瓷(907—1125年)

公元916年,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立国,国号契丹。946年,契丹南下灭后晋,947年正式改国号为辽。1125年,辽为金所灭。辽先后与五代、北宋并立,历时210年。故把辽代陶瓷放在此处粗略的讲一下。

辽瓷主要是指我国东北地区在辽割据时期设窑烧制的日用瓷器和单色釉、三彩釉陶器以及色釉砖瓦等,不包括从中原输入的瓷器。

辽的设窑烧造陶瓷器皿,大约始于辽太宗一朝,烧制陶瓷的造型,既有契丹形式,也有中原形式,这是因为辽国实际上是以契丹人为主要统治阶级的多民族地方政权,农业区居民和手工业工匠又主要是汉人。这种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辽代烧制的陶瓷造型多样化。

属于中原形式的陶瓷制品,有日常生活用具的杯、碗、钵、盘、碟、盒、盆、盂、壶、瓶、罐、盏托、渣斗、瓮、缸等,还有文具砚台、水盂和玩具棋子、陶塑人物和动物。大多数是白釉瓷器,也有少量黑釉、茶末绿釉、绿釉瓷器和黄釉、绿釉、三彩釉陶器。

属于契丹形式的陶瓷制品,有鸡冠壶(即皮囊壶),鸡腿瓶、凤首瓶、长颈瓶、长颈盖壶、穿带扁壶、海棠花式长盘、暖盘、方碟等。大多数是绿釉、黄釉和三彩釉陶器,白釉、黑釉、茶末绿釉瓷器较少。

辽代瓷器的装饰,属于中原形式的器物多取法中原,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和施单色釉、三彩釉以及白釉绿彩、白釉划花填黑、白釉黑花等。属于契丹形式的器物。除上述各法外,最广泛流行的装饰手法是堆线和贴塑,在器物上饰以皮条、皮扣、皮绳皮雕花饰等,或与划花白釉绿彩、铁彩同时使用,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辽代瓷器的装饰纹样有: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卷草、蕉叶、葡萄、游鱼、飞凤、仙鹤、火珠、蟠龙、兽面、龙首等等。最喜用的装饰花纹,以牡丹为主,其次是莲花、菊花和卷草等。

辽代的主要瓷窑有:赤峰缸瓦窑,林东辽上京窑,辽阳江官屯窑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