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藏剑书生的学医日记

 johnney908 2015-02-17
    见过两个肺癌晚期的病号,都是声音洪亮面色红润精神状态良好除了有点胸闷没有其他感觉,不存在面色白,喜悲伤等等这类按照某种误会经典原意而延伸出的似乎肺病应该出现的征侯。临床现象是医学基础理论的基础,理论是为了解释与描述临床现象,使现象之间发生便于理解的相互关系而创造的一种思维模式,是先有临床现象,然后有为之服务的理论。我想古人之所以并没有统一使用统一的用一个五脏模型固定出看待一切疾病的眼光,而是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类似三阴三阳,厥,著,孟春痹,经脉病侯,三焦,卫气营血等等研究思路,正是建立在以临床征侯临床现象为主导而非以理论模型为根本的认识生理病理的思路当中的。换句话说,是先有病症反应,然后有为了解释说明解决病症而产生的层次分割。有的症候群可能通过表中里的思路更容易看清楚正邪交争的层次,有的患者可能通过经络连属更好分析,有的人通过上中下,有的需要通过五脏功能差别可以更清晰地反应理解病情。理论是针对临床现象的一种分析理解法,3床心胸躺着不动不舒服但骑车走路反而觉得舒服,15床晚上总是睡着觉腿突然抖一下就醒了。正是因为很多症状从一种分析角度不容易理解,才促成了另一种角度另一种理论的产生与研究发展,理论是临床分析病情的一种工具,而不是规范分类病情的一种限制。有的适合于动态地分析时间空间联系,有的适合于静态地虚实寒热定性定量研究,有的用局部的整体观更适合。只有临床现象可以造就理论,而不能对着理论研究临床,学院派之所以越来越不会看病了,我觉得最大的毛病就是教材试图按照理解错了的理论制造病号。造一个口苦的脉弦的人而且这家伙还心烦,造一个舌暗脉涩有淤血的人。为了理论而造人。造出来的人临床上见不到说明理论不完善,拒绝承认不完善,自称博大精深别人不懂。中医基础理论应当是最贴近临床的学科,最解决临床应用需求的学科,是研究一个症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与寻求最佳解决方法与分析思路的学科。理论是为了分析症状征侯而存在的,不是为了一群书房里的人琢磨一下脾虚的人可能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存在的,伤寒论之所以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正是因为它叙述的是临床现象而非理论分析,它记录的是脉微细但欲寐脉沉用了麻黄附子的临床现象,而非在表才用麻黄、表征要有脉浮发热恶寒。。。这样琢磨出来的理论分析。但愿未来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不要成了深闺当中的琢磨先生,在教材中制造一个个的面色白咳嗽脉浮虚然后得了肺病这样的琢磨出来的模型。任何一个真实存在的活人都不可能按照一个肝病就脉弦然后色青抽筋肝区疼痛这样长病,如果真这样一个人出来,那就是真脏脉显露,该死了。。。 

     病理的整体观念,是认为在人体的个体上同时发生的多个征侯群或多个症状、多个生理现象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是存在互相影响的变化规律的。我们运用理论,研究理论,是为了把两个以上似乎不相关的症状及生理现象摆到一起,通过理论的平台,分析这些在同一个体上同时发生的症状与生理现象之间共同的发展趋势与内在规律内在联系。比如口渴汗出脉洪大,我们便用“暑或者热”来对这一同时发生的征侯群进行整合,认为该患者的症状群与夏天炎热导致的症状群有相类似的发生原理。用“热”字对患者整体的状态进行描述,以方便我们对此类症候群的研究。可是,如果此人汗出口渴脉浮,或者汗出口不渴脉大,它就不具有与夏天炎热过度导致病侯类似的发生机制,就需要新的模型与分析方式。不能说口渴汗出属于热,脉浮属于表,于是进行简单的叠加。本来用五苓散的就成了桂枝汤合白虎汤再加黄连清热牡蛎潜阳山茱萸敛汗麦冬生津止渴。运用理论是为了把同时发生的症状与生理现象进行关联,使发生在不同部位的不同症状共同组成具有内在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生命过程与诊疗思路。简而言之,运用理论是为了把散在症状整合成整体的内在生理,而不是为了把不同症状进行属性分类。通过理论是为了把口渴大便黏规整成津液运行不利的内在整体状态,而非简单的分类组合成口渴是上热便黏是脾虚,治法就是清热健脾。运用理论是为了整合现象,而不是为了给现象标上标签。a组等于脾虚,b组等于肾虚,既有前者症状又有后者症状就是脾肾两虚,也太土了点。所谓一气周流其实也是一个意思,无非是上下相关内外相连地进行整合,把分散的现象凝聚到一个内在联系影响的整体思路上来。理论是为了解释与联系现象。不是为了让人对着理论开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