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馬遠「踏歌圖」

 钩玄馆 2015-02-17



【名稱】宋馬遠踏歌圖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絹本,水墨,淡設色

縱:191.8釐米,橫:104.5釐米


馬遠(約1140-約1225年後),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僑寓錢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繪畫世家,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李唐,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樹葉常用夾葉,樹幹濃重,多橫斜之態。樓閣界畫精工,且加襯染。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鳥常以山水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等。





踏歌是民間一種不拘程式的娛樂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謂。

據《武林舊事·元夕》載李籃員房寫南宋京城臨安繁華氣象的詩中,有「人影漸衡益露冷,踏歌聲度曉雲邊」句。

此外,張武子詩:「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錦相牽;都城半掩人爭路,猶有胡琴落後船」。

可見踏歌這一娛樂形式在平民中甚為盛行。



此畫將人物畫在畫面的近景處,一老者剛過小橋,右手扶杖,左手撓腮,搖身抬腿,踏歌而舞,憨態可掬。



隨行二老者其中一人雙手拍掌,雙足踏節,另一人抓住前者的腰帶、躬腰扭動,舞態可人。



後行一人,肩扛竹棍,上挑葫蘆,身前傾,腰微彎,和節而踏。四個人動態不一、卻動律和諧,人樂年豐之氣象在活泼靈動的舞姿中呈現。



壠道左面的兩個孩子給畫面添加了一股童趣,老少相宜,構成了畫面人物動態與氣氛的協調。



「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這是《踏歌圖》的題詩,是宋寧宗趙擴把王安石的詩句抄錄其上。



馬遠繪畫師李唐,故《踏歌圖》中的山石用斧劈皴。當然馬遠發展、豐富了斧劈皴的技法而有自己的特點。

此圖在具體畫法上,用筆蒼勁而簡略,大斧劈皴極其乾淨利索,正是院體的典型特色。樹木的枝幹有下偃之勢,則是馬遠個人的創造。

這幅作品,從總體上來說,雖然不是邊角之景,但在具體處理上,已經融入了邊角之景的法則,所以,並不以雄偉見長,而是以清新取勝。

尤其是瘦削的遠峰,宛如水石盆景,靈動輕盈,絕無北宋山水畫那種迫人心肺的壓倒氣勢。




畫的中景是高聳的巨岩,宮闕在叢樹中若隱若現。具有帝皇的象徵意味。

作者似乎在把這樣一個觀念體現在畫中:人樂是因為年豐,年豐是因為皇帝治理有道。但從情趣上看,近中二景並不那麼協調,有勉強為之之感。

這是作者試圖把自己對「村野俚俗」質樸的喜愛與對皇家「高貴雅致」富麗的崇尚這兩種不同的情感統於一個畫面中。

雖然有皇帝的題詩賦予此畫的思想內容,但也不能協調起截然不同的兩種情感。

臥石與秀峰主要用大斧劈皴,其中在秀峰上夾用些許長披麻皴,岩石的凝重,秀峰的峭險與水紋柔和的勾法形成強烈的對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