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畫欣賞-以南北宋為例 @ NICKY HSIEH :: 痞客邦 ::

 尋夢閣 2018-04-11

      當學生開始學習水墨畫的時候,若先不談花鳥和人物,通常會先以山水的基本構造來做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在描繪山水畫的時候,我們將組構山水畫的基本構造,拆成許多單一物件來分析認識,主要以大範圍的山石描繪做為主要學習的取向;其次,再以樹枝和樹幹的相異構造來深入認識,進而對於不同科種的葉子,進行基本的描繪模擬。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將清代這本《芥子園畫譜》做為基本的教學參考書籍,我們也以「中國畫圖譜」來形容此書,圖譜的意思即是書中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來書寫,並且也簡單的將清代的繪畫技法清楚的交代,不僅如此,本書更精確的指出關於水墨畫的基本技法。我們借用此書來教學,可讓學生快速的初步了解,何謂山石的皴法?何謂山石的特色?何謂山水畫的構造?藉由臨摩的方式,讓學生去描繪山水中的不同單一物件,再現相異的風景。對於教學的掌握度和便利性質來說,《芥子園畫譜》成為學生初步對水墨畫認知的基本典範。

 

        學生從簡單的學習角度來認識山水,除了基本的山水畫臨摩外,更重要的是學生需要藉由了解山水畫的歷史脈絡,以及其重要的山水名作來相互比較分析,進而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山水畫的精隨所在。

 

        若從山水畫的源頭發展來探析,最早我們可將隋代畫家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視為山水開始成熟發展的初步形成。在隨代以前,山水畫還未獨立,從前的山水畫是附屬於人物畫之中,做為人物畫的背景,而山石中並無出現明顯的皴法,單純已勾勒填彩成為基本的山石構造,這是山水最早的萌芽階段。我們將以晉朝畫家顧愷之的名作〈洛神賦圖〉來舉例,人物的細緻描繪,成為畫作主要的觀賞方向,山水的出現非常不起眼,畫中的山石呈現出一種圖案化的造型特色,人物和山石的比例大小怪異而不協調,這也成為中國畫的特色之一,將畫中的重要部分以比例較大的圖像描繪出來,若是以人物畫來說明,那麼就可從畫中看出個別人物的身分地位,當然身分地位越高,人物比例越大。接著,山水畫開始發展到了五代、宋代,山水畫大興,甚至超越了花鳥畫與人物畫,成為中國繪畫類別最重要的科目之一。

 

        從山水的發展狀況談起,北宋晚期因文人畫大興,逐漸帶動山水的快速發展,以蘇軾為首的文人畫,蘇軾對於山水畫的美學觀有其看法,強調以形寫神的文人精神,並且在其《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的文章中表示文人畫的山水概念,「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以描繪山水的意境和氣氛為主,只要達到形神相似的境界,那麼描繪山水畫的再現就已足夠了。[1]以上是從文人畫的觀點來看山水畫的變化;因此,我們將從文人畫的山水發展來推演至南北宋的山水構圖變化而分析。

 

歷史上,雖然宋代的政治和經濟狀況較為混亂而不安,然而在文化的成就卻是達到前所未有的輝煌,不僅海外貿易的興盛,農業技術的推廣造就了手工業的發達,爐火純青的技術發展,讓宋人的生活達到了喜於追求品質享受的階段。在南宋時期更重新設置了禮樂的規章制度,人文風氣的提倡流行,儒學的漸趨盛行風氣更是前所未有的重視,以朱熹為主的理學發展,更奠定了畫家們在創作作品的精確實際和理性態度。

 

以北宋宋徽宗所創的宣和畫院,成為山水畫蔚為風行的發起地,畫院中較著名的山水畫家,我們常以郭熙和李成的山水畫來說明北宋的山水特色,因其兩者所繪的山水風格統一而被藝術史學者稱作「李郭畫派」,其更以「寒林蟹爪」的獨特表現方式,成為我們分析「李郭畫派」的山水特色之一。1072年,郭熙所作〈早春圖〉成為分析李郭畫派的最佳代表,也是現今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其中之一的鎮館之寶。

 

從〈早春圖〉畫中我們明顯可見樹幹彎曲多支的特徵,像寒地裡的枯枝造型,而樹幹彎曲的型狀就像是螃蟹的爪子般,故以「寒林蟹爪」來統稱此技法。在空間方面,山水畫的透視有別於西方風景畫的精確透視,我們以線性的書寫來構成山石的前後層次的位置,多點透視的描繪方法,成為中國水墨畫的精要性質。

 

對於空間的描述,我們還常以「可觀、可居、可遊」的名詞來說明山水畫所呈現的時空感。若是從空間的前後高低位置來分析,那麼將以平遠、高遠、深遠,三遠的方式來說明此,從郭熙撰寫的山水訓中我們可窺見之:「山水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2]〈早春圖〉的空間安排被細分為左右兩邊,左邊以渲染的手法淡淡形塑出遠方的山脈,是一種平遠到深遠的表現;而右邊可清楚的看到瀑布垂直向下的流竄,是一種高遠的表現,中國山水畫的空間營造在這幅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外,北宋的山水通常以巨大壯碩的山脈描繪其中,巨碑式的山水稱號成為定義北宋山水的另一風格表現,山脈的高勢呈現,我們可將其視為地理環境的影響,北宋因其首都為汴京,由於地理環境較偏北方,而北方又多以高山峻嶺為主,這是畫家作為正確的理性描繪。而擁有巨碑式山水特色的主山呈彎曲的S形狀,可以道家思想中的龍脈說法作為解釋的依據,而山脈充滿了動勢的表現,更突顯了郭熙在描繪〈早春圖〉的早春乍現的氣候,一種氣候快速變化的瞬間狀態。山水中以合理的構圖安排,也呈現了合理的人物活動和建築建造。我們再細看皴法的運用描繪,〈早春圖〉的山石多以水墨擦染的方式來完成,畫中山石的構成,我們以「雲頭皴」或「鬼面皴」的形容來稱之,說明山石的前後構成極為曖昧不明,難以清楚分辨,山石的構成像極了天上的雲朵,連綿不絕;但有時仔細一看,卻又好似骷髏頭的可怕模樣,令人觀察起來既有趣又好玩。

 

        李郭畫派的另一位畫家李成,其所作的〈晴巒蕭寺圖〉也將其描繪的「寒林蟹爪」表現的別緻突出,畫中的正中間出現了類似道教的寺廟宮殿,從畫面的最底層出現了一些人的活動和旅館茶店,延伸至畫面的中上層,以即延伸至畫面的最頂部位置,我們可將其視為一幅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宇宙觀精神,也突顯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密切關聯性。

 

        北宋另一著名的宮廷畫家,更是北宋南渡以後山水變革的關鍵人物,李唐以其名作〈萬壑松風圖〉為例。此圖也為北宋山水代表之一,主山佔據畫面2/3的位置,巨碑式的山水稱號非其莫屬,空間的營造還是上述說明的三遠法則;但在皴法的繪製上,就明顯的和〈早春圖〉相異,我們將以「斧劈皴」的獨特稱號來說明,這是李唐在描繪山脈的主要皴法運用,李唐在山石中使用了許多類似中斧劈的裂紋痕跡,筆刷揮灑的力道強而有力,好似斧頭劈砍樹木時候的揮動情境。畫中的瀑布由上而下,視點的合理安排也成為後人重要的參考依據,若以更詳細的分析,我們可從瀑布的流向動勢來說明北宋對於水口的安排,是即為精確而詳實重要的。

 

        從上述簡單的介紹北宋的山水特徵,接續推演至南宋的山水變化,更有其特別的呈現脈絡。南宋地理位置較偏向南方,而南方也多矮小山丘,畫家作為合理的描繪,從前北宋巨碑式的山水特色也轉為山脈地勢較低的矮小丘陵,但山水畫的技法演變則多承續北宋,我們將以南宋「邊角構圖」的虛實手法取代北宋巨碑式山水的呈現。由於宋代政治一直不穩定,屢次遭外族攻擊而武力懦弱不堪的情況,當南宋首都從北方的汴京遷至臨安,首都遷至南方的南宋,以宋高宗趙構創建為首的紹興畫院繼續壯大宮廷畫家的傳承。

 

        南宋的山水發展,多承襲北宋,更是以李唐為主的山水而演變至南宋所謂「馬一角、夏半邊」的獨特再現,這是有別於以往畫院中宮廷畫家重視法度的精緻描繪。馬遠和夏圭的山水畫,構圖精簡而乾淨,筆鋒勁道有力,剛強而豪爽,並且拖泥帶水的表現風格都被視為南宋主要的山水畫樣貌。

 

        我們將舉其馬遠的名作〈春徑山行圖〉為例,有別於北宋的大山描繪,南宋以半邊實、半邊虛的構圖方式取代,若是以地理和氣候的環境來觀看,我們可將其虛實的半邊構圖,歸咎於南邊多雨而雲霧水氣較多的特徵。但若是以畫家心裡的因素來分析,我們可說這是北宋遺民深感亡國之痛的明顯案例,而在南宋的山水畫中,我們也可見到山水中常會出現一位高士和一位追隨高士的琴童,南宋的畫家藉由高士的描繪,代替心中那份亡國之痛,並且象徵著即將隱居山林,不問世事的情境,這種表示亡國之痛的心理情狀,到了元代會更加明顯。

 

        我們姑且先不談元代的山水,繼續探討南宋的山水技法的變革脈絡,回到馬遠的〈山徑春行圖〉,畫面除了呈現邊角構圖的虛實狀態,遠方的山脈表現,類似斧頭劈砍的描繪,成為南宋山水沿襲北宋的最佳例證,馬遠承襲李成的中斧劈轉而成大斧劈的皴法運用,並且更對人物的描繪有其一套風格。對於人物的衣摺,馬遠以「釘頭鼠尾」的線條勾勒出衣中的摺痕,是以線條最初描出類似鐵釘的造型,直到收尾之前而出現類似老鼠尾巴的線條造型而結束。斬釘截鐵的線條,也帶入了在畫樹幹強調轉折特質的特徵。

 

        另外和馬遠分別以畫山水著名的夏圭,其作品〈溪山清遠〉也有其相似之處,空間大部分的留白取向,暗示了江南的水氣充足,氣候宜人,當然虛實的特質也放置其中。在山石的表現方面,也承自李唐的斧劈皴描繪,剛強有力的大斧劈皴特徵也精湛的顯露無遺。對於夏圭的山水畫而言,有一則相傳的說法,即是其在描繪建築的時候不用界尺輔助來描繪,這裡更突出的表現夏圭描繪山水畫的獨特。觀其南宋畫院的山水流變,我們可說大部分的山水畫皆師承李唐,歷史上更有所謂南宋四大家的著名稱號,以李唐為首,其次分別為馬遠、夏圭和擅畫羅漢的劉松年。

 

        透過以上簡略的南北宋山水分析,我們更可容易了解到山水的發展特色,不同時代所造就出來的山水風格,都是屬於每個時代特有的精神象徵部,也是一種時代精神的表徵。經由簡略的描述山水畫的脈絡,我們更可在學習描繪山水化的過程中,擴展眼界,不只是依據《芥子園畫譜》的範本來總括山水的造型特色,這也成為學生們在學習山水畫的重要觀念養成。

 


 


[1]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頁99-1002005,臺北,三民書局。

[2]張俊傑著,《山水繪畫思想之發展》,頁1672005,台北市,歷史博物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