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痔瘘熏洗剂在肛肠病手术后的使用的论文---中医学论文

 负鹏载舟 2015-02-17

【关键词】  肛肠病;痔瘘熏洗剂;外治法


痔瘘熏洗剂是本院肛肠科依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的用于肛肠疾病的外用洗剂,是由大黄、虎杖、鱼腥草、荔枝草等,经浸泡、煎煮、浓缩,加入适当悬浮剂和防腐剂等工艺制成的外用浓缩液,具有消炎止痛、消肿止痒、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用前经过稀释,熏洗患病部位,方便快捷,临床应用疗效确切。急性毒理试验等表明,本品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笔者对62例肛肠病术后患者应用本品进行熏洗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共观察120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2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23~74岁,平均44.7岁;其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32例,肛瘘切开切除术后17例,肛裂切除术后13例。对照组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龄19~73岁,平均48.3岁;其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28例,肛瘘切开切除术后14例,肛裂切除术后16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种、临床表现及术后创面大小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凡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混合痔、肛裂、肛瘘诊断依据的患者纳入观察对象。www.11665.cOM全部为肛肠疾病术后的住院患者,创面为开放式,未应用长效麻醉止痛剂。以术后疼痛、创缘水肿、新生肉芽组织填充修复创面为三大主要症状,并根据症状进行分级。
   
  排除标准:同时患有糖尿病、贫血、尿毒症、黄疸、恶性肿瘤、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的肛瘘、肛裂、混合痔术后患者,以及术后合并感染患者,不纳入本次观察范围。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痔瘘熏洗剂(江苏省中医院制剂室统一煎取,浓缩为每瓶500 ml),每次用100 ml加开水1 500~2 000 ml,在每日大便后,趁热气盛时,将肛门部位先熏蒸5~10 min,待药液不烫,温度适宜后,再将伤口全部浸入盆中,坐浴15~20 min,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1 000~1 500 ml于大便后先熏蒸后坐浴15~20 min,每日1次,7 d为1个疗程。
  
  2组患者术后均选择有效抗生素静滴3~5 d。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观察熏洗治疗后消炎、止痛、消肿、生肌等疗效。显效:局部无感染,肛门疼痛明显减轻,肛缘水肿消失,创面无渗液、无渗血;有效:局部无感染,肛门疼痛减轻,创面有少量渗液;无效:肛门疼痛未减轻,创面仍有渗出,创面愈合时间无明显缩短,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显效率为85.5%,对照组为32.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4%,对照组为70.7%。对术后切口疼痛、创缘水肿、创面渗液、切口不愈合等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详见表1、表2。表1  2组肛肠病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2组总有效率比较,χ2=18.03,p<0.01表2  2组肛肠病术后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肛肠病致病机理主要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或久坐久站,负重远行,或劳倦内伤、妊娠多产等,从而导致阴阳失调,邪气内侵,瘀血阻络,久而化热,湿热下注肛门、大肠而致病。术后患者由于手术伤及血脉,局部血液、淋巴回流障碍,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水肿,疼痛加剧,影响创面愈合。故术后疼痛、创缘水肿、愈合迟缓为肛肠疾病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应用中药熏洗坐浴,可使药力和热力直接作用于患处,痉挛的括约肌得以松弛,局部的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得以改善,从而使经络通畅,水肿吸收,疼痛缓解,是肛肠外科的传统疗法。
   
  痔瘘熏洗剂主要由大黄、虎杖、鱼腥草、荔枝草等组成,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收敛﹑活血化瘀作用;荔枝草味辛性凉,有利水消肿﹑解毒清热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和荔枝草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且很少产生耐药性[2-3]。鱼腥草辛凉,可解大肠热毒,去瘀血;虎杖有活血定痛﹑清热利湿之功。以上诸药配伍,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奏解毒化瘀﹑活血止痛﹑收敛生肌之功。痔瘘熏洗剂对皮肤没有刺激性、毒性小,适合于创面止痛,能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加速新生肉芽组织生长,使创面快速填充修复,明显减轻了肛肠疾病患者的术后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2-133.

  [2]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1-332.

  [3] 宋立人,洪 恂,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98-1499.

 更新时间:2011-03-22 22:17:11  作者:1166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