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习俗中的孝道

 阿里木杜 2015-02-17

 






【导语】春节交织着阖家团圆的温馨与喜庆,积淀成一个民族美好的集体记忆。春节最核心的魅力就是家的温暖。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把对“家”、“人”的爱意倾注于许多礼节、仪式上的表达,春节更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现在,我们虽然保留着许多春节的风俗习惯,但是其背后的含义和渊源却常常被忽略或淡忘。本期订阅号,我们与网友们一起看看春节习俗里的孝道。


拜年: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行礼、送祝福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


  春节团拜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春节习俗。过去,拜年的人要围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见,不至于拜不到。如今,信息社会,拜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这些方式虽然不如登门拜年直观、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人们可以更随意、更恰当地把握拜年时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是古老的年节民俗与现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同时,短信拜年把拜年内容与优美诗意的文采、真诚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结合,内容极富个性,或轻松幽默、或充满情趣、或极富哲理、或谆谆教诲、或温馨浪漫、或真诚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拜年形式怎么变化,发自人们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是永远不变的。


新年祭祖: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思想


除夕之夜,农历新年伴着子夜的钟声到来。在新年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祭祖,这一礼仪,有的地方称之为“拜家堂”,因为祖宗是称为“家亲”而不是称为神的。祭祀祖先一般在家中进行。有的地方,家家户户在堂屋中悬挂祖先画像,但多数地区是供着祖先的牌位。除夕子夜前后,开门放鞭炮之前,祭祖的活动便开始了。祖先的牌位前摆好美酒佳肴、时令果品,供列祖列宗“享用”;点燃香纸蜡烛后,家长率子孙行叩祭礼。在祭祖时,要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逐项禀报家中一年来发生的喜庆事件,大到娶媳、聘女、生儿添丁,小到生活怎样等。




民间将祭祖推为新年第一要事,是延续宗族和家庭香火的重要礼仪。祭品相当讲究,不可用鳝鱼做祭品,因鳝鱼是尖尾巴,形状为渐渐细小下去的,俗以为是“绝尾巴”。“绝尾巴”在百姓的心目中是绝后没子孙的意思,所以,拜飨祖宗不可用鳝鱼。茄子,俗称“吊杀鬼”,也是祭祀禁用的。新年祭祖的意义是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繁荣昌盛,诸事顺意,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思想。


迎婿日:大年初二,姑爷看望岳父岳母


正月初二,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即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俗称“迎婿日”。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在台湾有这样的民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门担担。”意思是说有父母的女儿,在年初二以后,娘家人必然来接回去团圆,只有无父无母的女儿,没有亲人想念,娘家也就不派人来接了。


中国人最亲密的是血缘关系,姑爷有“半子之劳”,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大年初二,姑爷带着贵重的礼物去看望老丈人、丈母娘,正是一年一度作为“半个儿”见“亲娘”的机会,以慰问“二老”。有的地方称新女婿为“娇客”。对于“娇客”拜年,岳父母家无不盛情款待。




民俗专家认为,“迎婿日”是一种“黏合剂”,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一定积极意义。


毕节送豆花:年纪最大的老人喝得到方圆几里人家的豆花


毕节年关时会制作很多豆腐,大多时候都是几家关系比较好的邻居一起,就做豆腐也要花费一天时间。制作豆腐用的黄豆是早就备下的,入了腊月,豆子被取下来用水浸泡几天,然后一遍遍地换水,去掉浮沫并让皮用手轻搓可脱就上石磨了。在记忆中,推磨是很优雅的农活,一人身子随着长长的木柄一前一后很有节奏地抑合,另一人拿了小勺一勺一勺往磨眼里喂豆子,磨子发出吱吱的很快乐的声音。在石磨的下面是大的木盆,白色的桨从磨缝里流出来像是不断的线一根根落进盆子里。桨磨好了就用一方大大的棉布,俗称包袱布裹住吊起来,在上面的就是豆渣。豆汁滤下来放入锅台内煮沸,红红的柴火映红孩子们和大人的脸,满是期待的喜悦。


通常一家打豆腐邻居孩子们都会去,因为豆腐花是好东西,而且是有限的,多半是要做成豆腐的。那些嫩嫩的白白的豆花是给孩子们和老人特别的惊喜,也是乡亲们疼爱孩子,孝敬老人流行的表达方式。于是当豆花凝固点卤前,大人们总是用碗给孩子们一碗碗盛上,就算是平日里拌过嘴的人家有孩子在,也会化解了去,照样喝得到豆花的。再就是老人,年纪最大的老人常常喝得到方圆几里人家的豆花。




浙北苏南地区茶文化:正月上门拜访长辈,入座待饮“三道茶”


  我国南方等地对饮茶极其讲究,春节尤是。正月走亲访友,特别有长辈的必定要上门拜年。客人进门先是互祝新春,问候老辈,然后入坐待茶。


  第一道:甜茶。祝客人一年甜到头。甜茶是用糯米锅巴和糖泡成的。糯米煮成饭,把饭放在热铁锅上贴,烧结成一片片锅巴,泡成甜茶既香又糯,十分可口。


  第二道:熏豆茶。熏豆茶共有六种佐料:

1.熏青豆,有丰富蛋白质。
2.胡罗卜丝,有胡罗卜素。
3.腌制过的桔皮丝,能调中快隔,导滞化痰。
4.苏子,能宽胸下气,润肺开郁。
5.芝麻,能益胃渗湿,补肺清热。
6.少量嫩芽茶。这种茶鲜美可口富有营养。


  第三道:一杯清茶。餐后饮用可清涤肠胃油腻。


所以这新春三道茶,既合乎礼仪,又合乎保健原理。




我们为什么要回家过年?

HAPPY 2015'S NEW YEAR


2014年1月17上午,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孝感学院党委书记、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波,民俗学家、作家、知名博主艾君,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商雨佳,做客中国文明网,就“春节为什么要回家过年”等话题畅谈“孝道在当代中国”,并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春节临近,远方的儿女们都要不辞辛苦的回家团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有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节日是培育亲情、传播亲情的最好机会。大家团聚在一起叙述一年来对于亲情的感受,体会家庭的温暖。这是培育孝道、展现孝道的最好舞台,所以利用这个机会行孝非常必要。


回家过年是每个人都十分关心的事情,过年的这个民俗在我们国家由来以久,“过年回家”是很多远在他乡游子的一个必然选择。传统文化以血缘为中心展开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所以家庭、父母被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到了今天,虽然许多传统的仪式人们都忘记了,但是“过年回家”作为我们民族的一个特有的文化密码却一直保持至今,成为国人的一种集体记忆。




今天人们过年又为什么呢?为了团聚家人、慰祭心灵。“回家过年”家在何方?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那是一个让人心醉让人流泪的地方,高堂二老就是我们心灵的故乡,回家过年是件幸福的事。对这两位给予自己生命的人,你为他们做多少都不够。相比较给父母一点钱,想起来打个电话,我们过节回家看看,父母可能更为期待;相对于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我们能亲手给他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买一件合身的衣服,当面一句贴心的问候,也算是一种回报。


家对国人而言是唯一的归宿,所以在春节这个浓缩着孝情的“我们的节日”中,儿女忘不了对父母祖先的孝心敬意,只要父母健在,无论身处何方都要在春节来临之前赶回家看望父母。你看昨天是春运潮的第一天,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怀揣孝顺之心日夜兼程,路上再多的艰难都抵挡不了家乡温暖的召唤。回到家乡听着格外亲切的乡音,看着时常入梦的花木,与儿时的伙伴拉拉家常,终于感到这才是我的根。


【结语】举例与“孝”有关的春节习俗,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节日中,中国人讲求的“孝老爱亲”渗透在方方面面。中国一直是一个重视“孝”的国家。许多古话都体现出古人对“孝”的重视,“百善孝为先”;“种田得谷、敬老得福”;“子女孝、父母安”。“行孝”不仅仅只是春节时期的一个习俗,一个举动,而是对长辈、老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在当代社会,行孝贵在“用心”二字。“用心”行孝,才是真孝、大孝。


(来源:麟缘阁念佛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