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男子性功能障碍,中药治疗阳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多年来从肝论治,取得较好疗效。现将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我院男科门诊记录完整的81例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阳萎的诊断标准[1],同时经中国勃起功能问卷【2】自测。西安市中医院老年病科郭汉林 1.2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81例,全部病例均经中国勃起功能问卷自测,各项得分相加≤21分为阳痿,其中轻度24例,中度47例,重度10例。年龄20-39岁49例,40-59岁21例,60岁以上11例。合并前列腺炎者32例,早泄31例,失眠17例,高血压12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4例。 2.治疗方法 基本方:柴胡12g 白芍15g 枳实15g 仙茅12g 仙灵脾20g 山药15g 。加减运用:早泄、遗精、盗汗者加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芡实15g 山芋12g;腰膝酸软、疼痛加韭子15g 补骨脂15g 菟丝子15g 杜仲15g;尿频、尿道灼热加败酱草30g 蒲公英30g 益母草20g 蛇床子12g;会阴、睾丸隐痛、下坠加当归15g 丹参15g 橘核15g 元胡15g 川楝子15g ;临房胆怯加石菖蒲12g 远志12g 茯神15g ;眠差、多梦加黄连12g 干姜6g 枣仁15g 龙骨20g ;健忘、心悸加何首乌15g 远志12g 菖蒲12g。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阴茎能勃起,且舒适完成性交。好转:阴茎勃起能完成性交,但不舒适。无效:阴茎不能勃起。 3.2治疗结果 痊愈35例,占44.3%,好转31例,占39.2%,无效13例占16.5%。总有效率83.5%。 4.典型病例 刘某,男,44岁,教师。2006年5月18日初诊。阳痿伴失眠1年。平素体健,工作繁忙。2005年5.1节过后出现失眠、入睡困难,伴头昏腰困、神疲乏力,健忘,情志不随,急躁易怒,继而性欲淡漠,且阴茎勃起迟缓,硬度差,勃起角度<90度,难以插入阴道,勉强房事每月不足1次。婚后十几年性生活正常,专科检查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辩证属肝气郁结,阳事不用,治宜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理气兴阳。方拟四逆散加味:柴胡15g 白芍15g 枳实15g 仙茅12g 仙灵脾20g 山药15g 韭子15g 补骨脂15g 黄连12g 干姜10g 生枣仁15g 龙骨30g 石菖蒲15g 甘草10g。药进7剂,失眠改善,性欲增加,阳事已举,仍用原方加蜈蚣2条。再进7剂,诸症悉除,每周可同房2次,病告治愈。 5.讨论 阳痿《内经》称之为“阴痿”,《和剂局方》称之“阳事不举”。清.韩善征氏这样说:“阳者,男子之补肾,痿者,弱也,弱而不用,欲举而不能之谓”。现代医学对阳痿的定义是:阴茎持续不能达到和维持足以进行满意性交的勃起。因阳痿在英语﹙impoterce﹚一词与性无能同义,含有贬义,故被ED取代。祖国医学对阳痿很早就有了较深刻认识,将其病因归之于“气大衰而不用”,“热则筋弛纵不收,阴萎不用”。后世医家多数认为房劳是其发病主因,补肾是治疗阳痿的基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大部分阳痿病人长期使用补肾药,不但疗效欠佳,且副作用较大。笔者认为情志之变引起肝郁不舒是其主要发病基础。治疗阳痿不可拘泥于补肾壮阳为主的传统疗法,而应从肝调治兼顾脾肾,多脏论治,才能取得较好疗效。正如《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其病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伤于热则纵挺不收”,说明阳萎和足厥阴肝经有一定的关系。四逆散方中柴胡舒肝伸阳,枳实行气开郁,合则调畅气机;芍药柔肝,甘草和中,酸甘相合,调柴胡之散、枳实之破,升降通达,协调无弊,共奏疏肝解郁、理气合血、调和肝脾、通达郁阳之功。仙茅、仙灵脾 填精益髓,温肾起阳。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仙茅、仙灵脾有雄激素样作用,其中仙灵脾中淫羊藿苷能增加一氧化氮的生成,从而增加性刺激下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的松弛作用,增强阴茎充血胀大的勃起功能。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肾,且兼有固涩作用。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获良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8. 2.郭应禄.勃起功能障碍【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58-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