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痢疾妙方(方10首)

 学中医书馆 2015-02-18

治痢疾妙方(方10首)
1白头翁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白头翁汤热痢方,连柏秦皮四药施,味苦性寒能凉血,坚阴治痢在清肠。
【组成】 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解】 本方所治湿热痢,为热毒深陷血分,纯下血痢之证。治疗重在清热解毒凉血,俾热
毒除,则血痢自止。方中以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为治热毒赤痢之要药;配以黄连、黄柏、
秦皮清热燥湿,以助白头翁清热解毒以止痢。合而用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
【主治】 热毒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
黄、脉弦数。可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中毒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坏死
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肺炎、泌尿系感染、滴虫性阴道炎、阳痿、角膜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恶寒发热、表邪未解、里热又炽盛者,加葛根、银花以增强解肌清热作用;腹
痛、里急后重明显,加木香、槟榔、大腹皮以行气导滞;夹有食滞、腹痛拒按、苔厚腻,加枳实、
山楂以消食导滞;发病急骤、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属疫毒痢者,加生地、紫草、丹
皮、赤芍以滋阴凉血。

2芍药汤
【来源】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芍药汤中用芩连,当归槟榔与绵纹,木香甘草配肉桂,湿热痢疾疗效优。
【组成】 芍药15克,当归9克,黄连9克,黄芩9克,大黄6克,木香5克,槟榔9克,
肉桂2克,炙甘草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方解】 痢疾初起,多由湿热之邪所致,湿郁化热,郁腐肠道、中焦失运、气血失调、发为
痢疾。治宜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故方用芍药、黄芩、黄连、大黄(即绵纹)清热燥湿,且大黄又
能通里导滞而缓里急;芍药又与当归、木香、槟榔合用,理气血而行郁滞;芍药与甘草相伍,缓急
止痛,和中调药;妙在配入少量之肉桂,性热反佐而且诱导之功;服后痢下不减者,因积滞较重,
可再酌情增加大黄之量以攻下去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调气和血,通里导滞之功。
【主治】 湿热泻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
可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肠梗阻等病症。
【加减】 若见舌苔黄干、热甚伤津者,去肉桂之温燥;苔腻脉滑、兼有食滞者,去甘草,加
山楂;腹胀满、气滞较重者,去肉桂、甘草,加枳壳;泻下赤多白少,甚或纯下赤冻者,改当归为
归尾,并加丹皮以加强止血之力;伴有表证者,加葛根。
【附记】 若表证重者,不宜应用本方。
3香连化滞丸
【来源】 清·沈金鳌《妇科玉尺》
【歌诀】 香连化滞青陈皮,厚朴枳实配黄芩,当归白芍生甘草,槟榔再与滑石襄。
【组成】 青皮、陈皮、厚朴、枳实、黄芩、黄连、当归、白芍、滑石、木香、甘草、槟榔各
等份。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也可用饮片作
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理气化滞,清热燥湿。
【方解】 方用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厚朴、枳实理气化湿而导滞;配以黄芩、黄连清热
燥湿;当归、白芍和血;滑石、甘草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滞,清热燥湿之功。
【主治】 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腹痛肠鸣、泄泻呕恶、下痢赤白、稠黏臭秽、里急后重、发
热口苦、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腹胀,胃纳减退、胃脘疼痛、大便不畅,甚或便秘、消
化不良、胁肋疼痛、喛气脘闷、饮食停滞、胸中烦热痞闷、脏毒便血、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可用
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急性肠炎较重,可加车前草、小飞蓬、鸡眼草、葛根;细菌性痢疾便下脓血明
显,加地榆、马齿苋、赤芍、丹皮;阿米巴痢疾,加白头翁、秦皮、黄柏、地榆。
【附记】 凡属脾气虚弱,脾失健运的泄泻;肾阳虚衰的溏泄以及寒湿阻滞的腹泻、痢疾,均
非本方所宜。孕妇忌服。
4参连开噤汤
【来源】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 参连开噤汤石莲,湿热疫毒蕴结肠,脾胃已虚噤口痢,扶正祛邪两皆宜。
【组成】 人参9克,黄连3克,石莲子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健脾,清热止泻。
【方解】 方用人参益气补虚;黄连清热燥湿;石莲子健脾涩肠,既助人参益气健脾之力,又
增黄连清热止泻之功。综观全方,扶正祛邪,药少力专,其效不凡。

【主治】 噤口痢,症见呕不能食、发热口渴、舌红。可用于慢性痢疾、慢性胃肠炎、慢性结
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尿崩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症。
【加减】 若见口渴明显,加麦冬、石斛、芦根养阴生津;呕吐不止,加半夏、姜、竹茹和中
降逆;肢怠乏力,加扁豆、山药、粳米健脾和中;屡饮屡吐,可先服少量玉枢丹,再服本方。
5燮理汤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燮理汤方止痢好,金银花与生山药,萸连肉桂寒热用,牛蒡白芍生甘草。
【组成】 生山药24克,金银花15克,生杭芍18克,牛蒡子(炒捣)6克,甘草6克,黄
连45 克,肉桂(去粗末)45 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燮理阴阳,清热止痢。
【方解】 痢证是因为寒火凝结下焦,瘀为脓血,留滞不下,而寒火交战之力又逼迫之,使之
下也。故方中黄连以治其火,肉桂以治其寒,二药等分并用,阴阳燮理于顷刻矣;白芍能泻肝胆之
火,协同甘草(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痢证之噤口不食者,必是胆火逆冲胃口;里急后重者,必
是肝火下迫大肠,故白芍能治之。滞下久则阴分必亏,气化不固,故用山药滋脏腑之真阴,固下焦
之气化;牛蒡子能通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金银花善解热毒,以防肠中之溃烂。单白痢,病在气
分,故加生姜以行气;单赤痢,病在血分,故加地榆以凉血;痢中多带鲜血,其血分尤热,故加鸭
蛋子,大清血分之热。此方治痢,卓有成效,尤宜于妇幼老弱之患者,至剧者,连服数剂亦必向愈。
【主治】 红白痢,噤口痢。
【加减】 单红痢,加生地榆6克;单白痢,加干姜6克;血痢,加鸭蛋子20粒(去皮),
药汁送服。
【附记】 据(《陕西中医》(7)1987年)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100例,分别
服药3~5剂,治愈率95%。
6黄芩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黄芩汤用芍甘并,二阳合痢枣加煮,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组成】 黄芩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止痢,和中止痛。
【方解】 太阳、少阳合病,虽无先后次第之分,然受邪有轻重、主次之别。本方之治,是以
少阳受邪为主,少阳火郁较重而太阳表邪不著,少阳郁热内迫阳明,下趋大肠,传化失司,故自利
腹痛或大便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方中黄芩苦寒,清泄少阳、阳明之热;芍药酸寒,益阴和
营,土中泻木;甘草、大枣益脾和中,顾护正气。综观全方,可使少阳邪热得清,枢机得利,里气
因和则腹痛下利诸症可愈,太阳表邪自然解除。后世治痢之方,多是从本方化裁而成。
【主治】 太阳、少阳合病,症见身热口苦、腹痛下利、或热痢后重、大便脓血、肛门灼热、
舌红苔黄、脉弦数。
【加减】 若兼呕吐,加半夏、生姜(即黄芩加生姜半夏汤);若腹痛者,去大枣,加木香、
槟榔;大便脓血者,加山楂、炒地榆;湿食交阻而小便短少者,去大枣合四苓散,再加陈皮、厚朴、
木香。
【附记】 寒湿痢疾、舌苔白滑、脉迟而缓、口不渴者,不宜使用本方。
7驻车丸
【来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歌诀】 驻车丸中用黄连,干姜阿胶与当归,久痢伤阴兼便血,清热养阴止痢良。
【组成】 黄连180克,干姜60克,当归90克,阿胶90克。

【用法】 上药(前3味)共研为细末,以醋烊化阿胶为丸。每服9克,日服3次,米汤送服。
今多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清热养阴止痢。
【方解】 方用黄连清热止痢;配以当归、阿胶养阴和血,并佐干姜温中止血。合而用之,共
奏清热养阴、止痢止血之功。
【主治】 久痢伤阴、便血、或有滑脱不禁、或泻下不畅、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于慢性
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以及便血等病症。
【加减】 若久痢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烦渴、舌红绛少津等阴虚证者,加炒白芍、熟地
黄、麦冬、山药。
【附记】 凡急性痢疾、泄泻,或慢性痢疾、泄泻而证属脏腑虚寒者,不宜应用。
8没食子丸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没食子丸用黄连,黄柏再配生地榆,肠虚血热痢下证,收涩止痢石榴皮。
【组成】 没食子15克,地榆15克,黄柏60克,黄连45克,石榴皮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10~20丸,温米汤送下,空腹时
服。今多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清热凉血,收涩止痢。
【方解】 方用没食子、石榴皮收涩止痢;配以地榆、黄连清热凉血;黄柏清热坚阴止痢。综
观全方,清中有敛,共奏清热凉血,收涩止痢之功。
【主治】 肠虚血热、泄痢频数、大便夹有鲜血、或便赤汁、腹痛不甚剧者。可用于慢性细菌
性痢疾、慢性肠炎等病症。
【加减】 一般可酌加木香、槟榔。若见脾虚证者,加党参、白术、扁豆;血多者,加黄芩炭、
丹皮炭。
【附记】 若痢下初起,实邪积滞者,不宜应用。
9清利消食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清利消食高良姜,木香槟榔肉蔻襄,山楂建曲石菖蒲,秦皮黄芩水灯芯。
【组成】 煨肉豆蔻10克,广木香9克,槟榔9克,山楂炭12克,建神曲12克,秦皮12
克,高良姜12克,黄芩10克,石菖蒲15克,水灯芯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消食化积,清解湿热。
【方解】 方用肉豆蔻、神曲、山楂、槟榔消食化积散瘀;配以广木香、高良姜行气止痛,以
消中焦之积食;秦皮、黄芩、石菖蒲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水灯芯清热利水;广木香、槟榔还有理
气行水的作用,气机畅,水气行,则湿可除,下焦湿热可解。合而用之,共奏消化中焦之积食,清
解下焦郁滞之湿热之功。
【主治】 痢疾(积滞湿热型),症见腹部微痛、大便泻白色稠黏液汁、坠胀欲解、解便次多
量少,一昼夜达八、九次至二、三十次不等,小便色微黄不畅,或与大便同解,中脘常微胀痛、噫
气多、矢气少、或口干苦、手心发热、舌苔微白或痰黄,脉沉或微沉不浮,或微弦或微紧,或涩。
【加减】 积食甚者,去肉豆蔻,加草果仁9克;湿甚、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2克,苍术9
克。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此为积食与湿热兼杂之病,非寒与热感染之病,不可用黄连、
黄柏、栀子一类苦寒之品,免伤脾胃之阳气;亦不可用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辛热之药,以防耗伤
阴津。
10养阴凉血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养阴凉血生地黄,银花地榆枯黄芩,芍首甘麦明玉竹,沙旱阿胶茜草根。
【组成】 金银花30克,生地榆10克,干生地15克,枯黄芩10克,杭白芍15克,生首乌
24克,生甘草10克,杭寸冬10克,南沙参15克,明玉竹15克,旱莲草15克,茜草根10克,
阿胶15克(另烊化分冲)。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 养阴增液,败毒泻火,清热凉血。
【方解】 痢下多日,全为血便,有时带花红冻子,口干不欲饮,为热毒深入血分,脉数舌红,
不饥不食,为肺、脾、胃与大肠之阴皆伤,故方中重用金银花甘寒无毒,能治肠澼血痢;佐以干生
地甘寒泻火,润燥补阴,凉血生血;白芍善收阴气,和血脉,能止下痢腹痛;阿胶滋肾养肝,益气
和血,治肠风下血,为治热痢调大肠之佳品;地榆能治诸血疾、冷热痢、疳痢与血痢不止;茜草根
既能补中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旱莲草益阴止血,为治血痢之妙品;更用寸冬、甘草、沙参、玉竹
益气养阴;仅以一味黄芩,泻大肠之火,善治澼痢腹痛;用何首乌,能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考
首乌人皆用以为滋补肝肾之良药,少有知其为“消痈肿”、“肠风脏毒”之妙药者。《纲目》名此为疮
帚,亦名红内消,草药家多生用捣敷恶疮有效;《太平圣惠方》用“治大肠风毒,泻血不止”。故本
方中亦加之。本证为阴虚血痢,正气大亏,真阴大伤,所以不用黄连、黄柏等恐苦寒化燥,更伤其
已耗之阴,故只用既能止血、止痢,又能养阴生血之品,复加甘平益气,养阴生津之味,组合成方,
用之颇验。
【主治】 阴虚血痢,症见痢下多日不愈、全为血便、有时带红花冻子、脉沉细数、舌红苔少、
口干不欲饮、不欲食、小便短赤。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屡用屡验,其效如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