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出家意思是心超天地萬物外,真正的出家是對存在的本質有洞察的能力;真正的出家是指對人類有無私的悲心。
-
四雙八輩聖者乃僧寶之真義。現代禪認為菩薩不限出家或在家,倘有定慧悲智,僧俗二眾皆得為眾生依怙。
-
古人說,「世上無盡傷心事,不入空門那得消。」我的體悟是這樣:空門,在此非指遁世的出家,而是指法爾如是,諸法畢竟空。
-
如果沒有出離心,不能淡泊、刻苦修行,所謂出家,只是從台北「搬」到鄉下另一個「家」而已,何曾出家。
-
一個人必須具備怎樣的人格特質或是心理準備才能夠出家?首先,必須「應做已做,應辦已辦」。就是說他應該負起的責任都已經做到了,沒有虧欠別人,也沒有未了的責任;譬如說,沒有貧困的父母親需要他奉養,沒有幼小的小孩需要他繼續養育。換句話說他自己孑然一身沒有虧欠別人,這樣的情形他的責任與義務已經告一個段落,這樣的情形他便具備出家的第一個因緣。
第二,就是他要有悲心——出家要幹什麼?出家不僅是為了自己出家學道,還希望能夠把好的東西來推銷給別人,要有此種菩薩心腸。如果,有這樣悲心的話,那麼他具備出家的第二個因緣。
第三,很重要的就是——他必須要先具備一個基本的人格。為什麼需要具備基本成熟的人格呢?因為出家不是為了自覺就是覺人,自覺與覺人通通是為了要學習一個圓滿的人格。而圓滿的人格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基本人格的基礎上;這些基本人格很重要,自己要先培養好,培養好不僅不會有辱僧團聲譽的言行,同時也可以幫助自己去揀擇善知識。
-
在塵不染塵,心遠離三界,謂之真正的出家。就這個意義來講,絕大部分的現代人,其實就在原本的工作崗位裡,就在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裡面好好修行就可以,不需要非得捨棄家庭不可。
-
真正的出家是指禪定個性的鍛鍊,對物慾的淡泊,難忍能忍、難捨能捨,並表現在具體的修養上。例如怎麼跟同事相處?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能不能保持清醒、平靜的心志?能不能體諒對方是身不由己的被業力所推動。真正的出家表現在如何孝養父母,體諒他們的困難;真正的出家表現在怎麼樣沒有目的的去關愛別人。不然的話,出家只是搬家而已。
佛經上說︰「心離三界才是出家。」真正的出家、真正的修行是可以在婚姻生活裏面體會的;真正的出家是可以在上班當中體會的;真正的出家是可以在炒菜、走路、投入社會運動、關愛社會裏面體會的。換句話說,我認為,人只要能夠沒有企圖的關愛別人,能夠認識自己、體諒別人,這個人不管有沒有剃頭髮,不管穿洋裝或是印度裝,都是出家;如果不能的話,走到哪裏都是在家。
-
涅槃是遍一切處的,因為遍一切處,所以修行不需捨近求遠。「安禪何必須山林,滅卻心頭火亦涼!」一個會修行的人,現在就會修;如果不會修行,出家換一件衣服也不一定能使你的心性改變。不能往身、口、意去淨化,出家也等於只是搬家而已,沒有真正出家。
-
修行真正的得力,乃表現在「有人的地方」——你如何對待父母、兄弟、妻兒、師友、同事、上司、部屬,乃至似乎與你無關的社會大眾呢?你在面對這些人和處理繁瑣事務時,你的心志是否清醒寂靜?你的判斷是否客觀公正?你的態度是否誠摯尊重呢?當你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和誤解,你是否沮喪不安?你是否懷恨埋怨?在這個時候你是否明見:他們也是身不由己受業力所制約?你是否仍然肯定——「雖然有苦的感受,卻找不到受苦者;雖然有行為的表現,卻沒有行事的人」——這一理性的立場呢?
如果能,那麼在家、出家都一樣好;如果不能,那麼想出家好修行,都算是一種合理化的逃避,並沒有針對「有因有緣而生起的痛苦,施予有因有緣而息滅的對治」,那麼所謂「出家」,也只是換一套不同的服裝,從臺北「搬」到鄉下另外一個「家」而已,何曾出家呢?
-
對出家修行,我們尊重它,也樂觀其成,但是要明白,時代不同了,無論就修行的立場,或是整個時代的背景,我們都應該好好地發揚在家佛教;特別是菩薩為了度眾生,要「萬事與人同」,要「同事」——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要盡量和別人一樣,這樣一來自己可以好好履行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就算修行不是很成功,但起碼善盡了做人的責任,撇開學佛不談,至少在做人上是及格的。
-
現代禪與傳統佛教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傳統佛教基本上是以出家人為中心,這種態度就是以出家人為祭司階級;現代禪則認為「人人皆可為祭司」,非常不認同傳統佛教「男尊女卑、僧尊俗卑」的觀點,因為這不僅違背了時代潮流,更背離了佛陀提倡眾生平等的精神,是應當加以改革的。
-
現代禪雖然對出家佛教也讚歎,但是,更重視大乘精神的貫徹。所謂「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而度之」,在今天,假如佛教的本義是「當相即道」,是「緣起即空」的話,為什麼不能夠就在士農工商的當中,指導人們去體驗佛法呢?誰說學佛最後一定要出家才能證得阿羅漢果呢?我想不是這樣的!
-
現代人修行大都各自在家,但心境上要「住非家想」——身未出家,心出家。
-
具格的出家人給世人做了最好的榜樣——有人選擇這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