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養道基

 老實修行360 2015-02-18

培養道基



 

  1. 佛法極其單純,人心卻很複雜。倘一個人先具備道基戒行,並且有明眼善知識的指導,那麼欲清淨法眼、獲得大自在其實不難。我覺得「大唐不是沒有禪師」,而是堪付囑的人難得!


  2. 解脫乃一連串個性改變的過程,無論自修或弘法,都應特別側重人格的薰習和道骨的淬鍊。


  3. 禪在古代乃是為聖賢豪傑、仁人俠士而說的,而今學禪的人,倘未能先陶練出一副鐵中錚錚的道骨,所謂修禪學禪,其實只是紙上談兵書生之見罷了!然而,膚淺庸俗的當前社會,芸芸眾生誰能擁有鐵中錚錚的道骨呢?解脫境少有人可及實屬必然。


  4. 我喜歡與人以道相交,而我也認為「正理昭然,念茲在茲」是每一個學禪人所應該具有的人格特質!一旦心中沒有道,再廣博的學問或再深的情誼,都只是庸俗。我鼓勵現代禪每一位同修,人人都以道為尊、以道相交。


  5. 同修的感情怎樣才是真正的好?就是彼此都不會對對方起瞋心或負面情緒,都知道對方愛護我、不會看不起我,樂意將內心美好的、困惑的事情分享分憂,無所不談,而且在這當中進一步能含蓄、節制──雖直心而不會讓人難堪,豪爽而不會讓人覺得鄙俗。


  6. 現代人怎麼學禪?我的建議是:
    先做一個有品有格的人。不學佛無所謂,但是,不能不做人。


  7. 「修行」即是「修正身口意行為」;「修行」應該首先從學做人,學做一個智、仁、勇兼備的君子開始。當學佛的人願意切實去做,從已知的鄙劣身心改造起,則他心中將充盈踏實感,他身邊的眷屬、同事、友人,也將感受並稱歎信仰佛教對人的實際益處!我說,此人是大乘佛教根器!是善學佛者、善修行者!


  8. 孔子說:「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又說:「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雖然我們暫時不知佛教的境界,也不知悟道解脫的內容,但成佛作祖,至少總須有和世間君子一樣的道德操守與成熟心智吧!如果連世間君子的修養都不及,那麼侈談什麼修行學佛、悟道解脫呢?


  9. 佛的境界好像一千公尺的高山,我們想爬上一千公尺的高山,可以先從三百公尺——做人的道理開始。一個人做人做得很好,他可能學佛也學得不錯了;可是,一個人如果連做人都做不成功,卻說他修行境界很高,這裏面恐怕就有問題了。


  10. 現代禪認為,即使不學佛也沒有關係,學做人比較重要。更進一步來講,根本沒有「學佛」這件事情;嚴格來講,只要「學做人」——把人格建立好,不斷地昇華,廣義言之就是佛弟子了。不斷地鍛鍊自己不執著的修養、豐富自己的學問見識,就是學佛的具體內容。所以如果能夠把握它的精神,形式不妨隨緣而變。


  11. 善根跟善良是不一樣的,密勒日巴曾說︰「一時生起的信心,跟累劫所生的信心,表面相似實不同。」為什麼?因為一個是「一時」所產生的信心,一個是長久以來所累積的信心——這已變成「信根」了。善良也是一樣,三、兩年來所培養的善良,跟從小到今所形成的「善根」表面相似實不同!佛教為什麼講「善根」?「根」就是已潛入骨髓裡面的,這個人不管環境多麼惡逆,善良的秉性依然在。「善根敦厚」是唐宋時,禪風得以興盛的重大原因。這也正是今天現代禪的第一個理念︰學佛暫時不學都沒關係,做人先做好。做人在學佛之上——做人比學佛更重要,更該趕快做。


  12. 解脫道的實現,其首要的步驟是——先使自己成為一個「現代人」。「現代人」的四項基本涵養,不僅僅是有志於正覺的初學者,應該好好地加以深思、反省、檢討、揣摩、實踐;即便是已為人師者,倘若欲「百尺竿頭,更上一步」亦應如是。當不時回顧它、品味它,不斷地擴充「平等」「無私」「理智」「客觀」等修養的深度及純度。


  13. 噶舉派的大手印乃是以傳統的「四共加行」「四不共加行」為修習大手印的前準備;而現代禪則是以「科學」「人道」「禪定」「情義」等涵養為道前加行。


  14. 「流氓做不起,不能當禪師。」一個人如果連「流氓」的氣魄都沒有,有什麼資格談修行!這和孔子所說「君子不重則不威」的意思是一樣的。凡具格的修行人必然都有莊重、果斷的性格。


  15. 做任何事,不只是口說而已,當我們在說話的時候,除了嘴說之外,甚至我們的皮膚、血液、呼吸、心也統統要講同樣的話;每做一件事時,人便要整個全部在那裡的!不是口說心想而已,要整個人全部都投入在那種氣勢裡,假如連這種氣勢都無法形成,那怎麼有辦法成為法門龍象、佛祖剛骨呢?


  16. 禪的教育首重人格道骨,待學禪的人具足人格道骨了,禪師才會再進而指導明心見性之道。


  17. 什麼是道骨?舉現前的例子來說,預備當禪師的人,在禪堂上首先要受得起棒喝。一般學禪的人,並無法接受無理的折磨,總是先要求別人(包括他的老師)有理,他才要講理;別人對他好,他才要對別人好。其實這是凡夫心。以這種凡夫心學禪,永遠不可能有收穫。


  18. 莎士比亞說:「你可以相信一座山移動了,但不要相信一個人的個性會改變。」
    善根很難培養,所以我們特別注重人情義理的薰陶 


  19. 我們一定要重視人情義理,要重感情,要念別人的恩,要有節有骨!為了真理要放棄既得利益,要坦白,在真理面前不能再為了保護自尊,而死不承認;要守信重諾,不要輕易地批評朋友,不要輕易地答應別人,如果答應別人就要做到。要將人情義理做好,不要隨隨便便的;做人做得好,不學佛都無所謂,在我今日看來認為做人比較重要。因此要堅定地站在重視人情義理的立場,這是包括在善根的範圍裡的。


  20. 德行也就是老一輩日本人所說的「義理」。我覺得義理是做人的本份,不論你是不是學佛學禪的人,義理都是最重要的,那是無可商量的前提。


  21. 在禪的修行領域,「人情義理」不僅是平常的做人道理,也是解脫境的表現。


  22. 事情做錯沒關係,因為它可能可以補救;但心態人格的錯誤,就是個隱憂了。(處事要外圓內方,不能失掉基本的立場與情懷;在豪情、俠氣、耐力、氣魄中要不失理性與細膩。)


  23. 學佛不要偏鋒、也不要怪異,就在日常生活中踏實地做一個堂堂正正、心腸柔軟的男子漢。這應是最優先的。


  24. 平常獨處的時候要善自護念,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有修行氣質的人。


  25. 平常我教同修務必先做一個快樂、聰明、有品的人。快樂跟聰明當然是重要的,可是有品對修行人則是更重要的。經上甚至提醒我們:「信戒無基,不可聞空」「有智無信,增長邪見」。


  26. 修行的指導和世間一般技藝的傳授都有相通的原則,即因材施教與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可躐等教學,否則往往會成反效果。以佛法實際的指導來說,如果學習的人,未先具備基本人格、慈悲心懷……等基礎法器,卻直接教授他修習空相應的禪定法門,則不僅學人無力了解甚深空義,甚至會有誤認「空乃斷滅」的情形發生,從而撥無因果、胡作非為……。


  27. 佛陀說法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直接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也不是對每個人都說緣起無我的理趣。而是先教人分別善惡、信天樂施、愛敬父母、承事沙門……等等增長善根的道理;一段時間之後,覺得對方有信受奉行,善根已經具足了,接著才教授他成就禪定與般若的方法。


  28. 由束縛到達解脫,不可缺乏「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欠缺福德的人,一意求證空性的結果,頂多只是成為一個膽敢追逐五欲的三昧勇士而已,於人於世又有何益哉?等而下之的,更有不幸的情形,那就是誤以解悟為證悟,誤以任性為任運、隨業為隨緣地胡作非為……。試思之,那世間豈有寧日?


  29. 「信戒無基,不可聞空!」空性口訣不會使貪瞋重、無品德之人馬上成為善人正士;反之,將使他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做為欺負嚮往佛教的善男子、善女人的誘餌。是故經有明訓:「為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指導修行一定要以道基戒行為先。


  30. 什麼是佛法的第二義、第三義?第二義、第三義,可以泛指戒德、定力和空性見,除非一個人先端正人品德行,具備基本定力,以及深信深解苦、空、無常、無我義是修行人最終的皈依處,那麼方才可以和他切磋佛法第一義的問題。


  31. 娑婆眾生業障深重,要解脫很難,所以我對有志修行的同修一向珍惜憐憫;對般若慧與禪定力從不要求速成,對古風道骨的戒律德行亦不苛求,唯對劣根惡行絕不鄉愿。希望凡有緣同修共住者,對於自己之劣行(如猜忌、刺探、放肆、妄語、兩舌、惡口……)應及時革除,倘有違犯應於一盞茶之間立即懺悔,如此方能減輕業障習氣,成就道基法器。


  32. 一個人如果沒有皈信三寶,具備敦厚的德行,那麼聽聞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慧法語,將易成為「惡取空者」!也就是撥無因果,肆意妄為的佞人。


  33. 這個人到底有沒有開悟,一般人並不了解,也不一定很在乎,但最主要的是你要有基本人格。換句話,就是你這個人有沒有人情義理?有沒有具備慈悲心?有沒有具備愛心?誠不誠實?理不理性?能不能負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能不能放下不應得而得的利益?我覺得一個人,真正讓人尊重、感念的是人格,而不是悟不悟。


  34. 在這世間上,俗語說:「天公疼憨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天沒有親戚,誰有德性,則上天就會特別照顧他);一個修行人也是這樣的——沒有親戚,誰有善根,善知識就絕不會錯過他的。


  35. 一個人倘若善根不具足、悲心缺乏的話,即使為他直指人心,也沒辦法使他的人格更趨成熟、更能夠堅持人情義理的立場;信戒無基的悟境,頂多使一個人成為膽敢追求五欲的「三昧勇士」而已,於人於世又有何益哉?


  36. 開悟之前,善根不敦厚的話,一旦略得空義之後,善心善欲很難再主動、積極的生起,他會在任運之中隨善根自然增長,也會在任運之中隨波逐流,與世浮沉。


  37. 其實「善根」並不玄,它只是一般做人的道理而已,浮泛地說即是薄貪瞋——對人、事、地、物不容易生起負面的情緒,諸如猜忌、嫉妒、批評、討厭、生氣、不耐煩等,也不會為了保護既得利益(無論是物質的、精神的、財貨或面子、聲望),文非飾過,自欺欺人。具體地說明是:守信重諾、惜情念恩、富同情心、容易原諒別人、善盡自身責任與義務、有節有骨、質直心柔軟、坦白無心機……等。


  38. 因為善根很難養成,所以在教學上,對於基本人格、人情義理方面,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勉勵大家。說法也要隨順經典的常軌,諸如持戒、修定、斷貪瞋,以及要發心、發願等。
    其實以禪來說,這些統統是無關痛癢的方便說。如果是善根深厚的人,並且對善知識具有無比的信心,則可為他直指頓悟頓修的大明覺,此外不論一、二、三、四、五、六、七……。


  39. 具有雄健精神的修行人,他效法天行健而自強不息,在任何時間、任何處所之下,都會不斷自我策勵,充實生活的技能和生活的智慧。
    不能先成為具備陽剛性格的人,是沒有資格窺探佛法第一義之奧祕的。


  40. 道基淺的人,如果沒有善知識教導,他便始終是膚淺、庸俗、無知的凡夫,毫無人格美可言;道基深的人,縱使沒有善知識教導他該怎麼做,他也會是心地樸實,具豐富感情、性情果斷的人。


  41. 一般我很少要求學人必須修行(除非有求教於我),但偶有以迎拒之心親近我者,則必遭霹靂棒喝!


  42. 無論要不要學禪,或者有沒有信佛,有三件事最好做到:

    一、 恪盡職責、履行責任義務、善待周遭的人,特別是屬於你責任、義務範圍內的眷屬。
    二、 做一個具備理性、民主、寬容、客觀、平權,並且能夠獨立思考的現代人。
    三、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淬鍊平靜如水的定心和剛硬如鐵的意志。

    一個人如果先做到以上三點,那麼無論選擇哪一種宗教做為自己的信仰,或者深入修習哪一種禪法,都將會很容易獲得真知灼見的智慧。


  43. 不論真理是什麼,既生乎當世,即應順應時代精神,尊重世間智者共識,且將一干諍論暫時擱置,而以恪盡職責、照顧身旁周遭的人為先,並做一個有品有格、理性寬容的現代人;繼之於日常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淬鍊平靜如水的定心和剛硬如鐵的意志 。當學佛人具備這些涵養、歷經此番鍛鍊後,人生已很少有足以擊倒他的刺激,或不敢面對的問題了,至此方擁有堅實的人生。之後才各自去追求所宗仰的宗教境界——或老實念佛、或止觀雙運、或修四念住、或只管打坐……。


  44. 學佛的人所要學的是阿羅漢、菩薩、佛陀的人格,當然更要信守人間的情義。世上應無薄情寡義的禪師吧?所以,現代禪主張,學佛人應該先做一個惜情念恩、守信重諾的義人——這無關乎悟不悟。


  45. 如果學佛的人想「悟道解脫」,想成為「佛陀」,那麼眼前明確的努力目標——那就是先讓自己成為人格潔淨、意志堅強、洞明世事的仁人君子。


  46. 佛是人格圓滿的人,如果想學習圓滿人格的人,最好先從一般人格學習起,先使自己成為一個人格者——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惜情念恩、守信重諾、坦白誠實、客觀積極……的人。當我們學佛的人先具備普通的人格、健全的人格之後,再進而學習、效法更圓滿的人格,我們認為這樣才是穩重、踏實的學佛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