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筑城,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历经600多年,造就了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天津意为天子车驾渡河之处。
在这短短的600多年时间里~~天津有许许多多的别称!族掰掰给大家找来了最常见的九种!为大家科普一下!爱天津的小盆友们一定要造啊~~ 


1、沽上 
天津地区历为九河下梢,河流漫衍,以沽、口、嘴、港、沟等为地名的不胜枚举,其中尤以所谓'七十二沽'最为著称。这七十二沽均有所指,其中与海河直接相关的,《(同治)续天津县志》记为二十一沽,《天津通志·军事志》称经调查实存十七沽,著名的像丁字沽、西沽、大直沽、咸水沽、葛沽、大沽等名称。《(乾隆)天津县志》以为:'因地异名,其实皆海河也';清史学家谈迁于《北游录》中记天津见闻云:'凡海上傍水村落皆曰沽。'而《县志》与谈迁所言皆是,那道理和直沽兼有水、地之名是一样的。以此,天津的墨客骚人常署地望为'沽上',意思其实和说'海河之滨'是相仿的。
2、海津  元代定都大都(北京)后,直沽的地位迅速上升,其时职掌海漕的有临清万户府及接运厅;职掌三汊沽盐场的有'司令'(从七品);职掌捞取杨村和直沽口蛤珠的又有'管领珠子民匠官'(正七品);职掌'直沽沿海屯种'的还有'镇守海口屯储亲军都指挥使',因此曾将直沽改设'海津镇'。临河濒海,确是天津的特色,历史上又有这么一个建置,故有'海津'的别称。
3、三津  这好理解,潞(北运河,亦称白河)、卫(南运河,亦称御河)在三岔口交汇成海河,是为'三津'.三岔口天后宫就有'三津福主'和'佑护三津'的匾额,可见此称由来已久。由'三津'再仿'沽上',又可别署为'津上'。|
4、海门  这个别称出自海河入海口的自然形胜。《明一统志》云:直沽海口'两岸壁陡,一域中横,土人谓之海门。潮汐所至,北抵杨村,南抵程官屯,西南王庆坨,率二百余里,皆淡水也。咸潮抵海门而止,无岔入者,若天设之以限内外。'明代天津八景之一即为'海门夜月',明李东阳有诗吟咏。东门外天后宫内也有'海门津筏'的匾额。
5、津门  清陈廷敬以为系由'海门'演化而来,其所撰《海门盐坨平浪元侯庙碑记》云:'海门者,海水之所出入也……津门者,众流之所汇聚也……河海会流,三汊深邃,更名津门。'但自清雍正朝以后,天津作为河海交汇之地,内为漕、盐及百货转运枢纽,外为防海重地,设府置县俨然一大都会,其屏障京师的作用日形显著,因此这个别称的内涵也逐渐从自然形胜向政治军事经济的门户方面转移。
6、津沽  这个别称比较后出,显然是合'三津'与'沽上'二者而为之,解放初天津有'津沽大学'一所,即用此称。
7、海上  常用来泛称海河下游一带;还有称瀛海或瀛津的,意思都差不多,与'渤海之滨'相仿佛。
8、析津 这个别称是由'星象'上来的,所谓天上的'析木之津,下应小直沽',乃是一种比附的说法,而且极易与历史上京师大兴附近的'析津府'相混淆,不足为训,只偶见使用。
9、卫阳  这个别称的来由,大约是因为天津卫城地处卫河之畔的缘故,最早记载见于《(康熙)天津卫志》,但涉猎所及,史志文献中未见有人使用。但这个别称起源也许很早,很有可能脱胎于清《卫志》纂成后佚失的明代《天津三卫志》。
内容精选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于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