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天後宮(上)
—
天津衛的老房子之宗教場所(十一)

1985年後修復的天津天後宮山門殿(照片來自互聯網) 民國時期的天津天後宮山門殿(照片來自互聯網)
天津天後宮座落在天津南開區古文化街80號。
公元1272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并在直沽寨(天津)設立了漕糧轉運接運廳,大直沽至海河上游三岔河口成為了漕糧轉運京師的中轉碼頭。公元1316年(元延佑三年),直沽寨改為海津鎮。公元1326年(元泰定元年),海津鎮興建天妃宮。當時的天津建有兩座天妃宮,一座是座落於海河東岸大直沽的“天妃靈慈宮”,早年稱“東廟”,建於明代元延佑年間,於庚子之戰被焚毀,現僅有遺址。另一座就是天後宮,早年稱“西廟”,俗稱娘娘宮。天津天後宮最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並舉行酬神演出的場所,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後寶誕日),要舉行皇會,表演龍燈、高蹺和旱船等民俗藝術。公元1403年(明永樂元年)天津天後宮重建。明正統和萬曆年間亦先後重修。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改稱天後宮;清順治、乾隆、道光、同治年間以及民國時期,天津天後宮都有局部重修和擴建、改建。天津解放後的1957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投資對天後宮內的主要建築進行了維修、油飾。“文革”期間,天後宮的前殿、牌樓和戲樓被拆毀。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天后宮內千瘡百孔,破爛不堪。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對天後宮一帶進行居民動遷、文物修繕和博物館建設,對天後宮海神天後媽祖、王靈官和四大金剛等神像進行復原。1986年元旦,天津天後宮經過重建重新對外開放。
天津天後宮坐西朝東,面向海河,沿中軸線從東向西依次建有:天後宮廣場、戲樓、幡杆、山門、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以及配殿和回廊等,總佔地地面積約528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341平方米,再現了明代中晚期木結構廟宇式建築建築風格。天津天後宮與福建莆田市湄洲島湄洲媽祖祖廟和臺灣雲林縣北港朝天宮並稱為世界三大道教媽祖廟。

1985年後修復的天津天後宮戲樓(照片來自互聯網) 二十世紀初法國人繪製的天津天後宮戲樓水彩畫(照片來自互聯網)
舊時天後宮戲樓為過街樓式建築,坐東朝西,樓下為低矮的通道,西向宮前小廣場,東連宮前大街,前行可通海河。戲樓前臉兩側是明柱,台口設護欄。天幕正中的位置鑲六角形透窗,上懸“樂奏鈞天”四字橫匾。北側有上場門有橫額“揚風”,南側有下場門有橫額“扢雅”。“文革”中,老戲樓被拆毀,1985年後才建成現在的樣子。舊時戲樓有“樂奏鈞天”大匾,該匾為桃木所制,長187釐米,寬54釐米。“鈞天樂”是道教語言,通俗地講就是“上天的音樂”。宋代從禁軍中選拔組成的儀仗樂隊叫“鈞容班”,他們以騎吹形式在“御駕”出行時演奏教坊樂,在儀仗中貼近御駕前後,稍外才是鼓吹。“樂奏鈞天”匾系楷書,沒有落款,民間傳說是康熙皇帝玄燁所書。玄燁在位61年,曾來天津10餘次。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十二日,他乘禦舟遊北京南苑,北運河兩岸的秋景使他樂而忘返,他竟乘舟順流而下,一直駛到三岔河口。玄燁面對三岔河口熱鬧繁華的景象欣喜不已,隨即寫下《天津》詩一首:“轉粟排千艦,分流納九河。潮聲連海壯,樹色入京多。鼓楫魚龍伏,停帆鸛鶴過。津門秋望遠,明月湧金波。”由此看來,玄燁為天後宮戲樓題寫“樂奏鈞天”匾,不是沒有可能。況且從書風和筆體上看,這四個字與康熙皇帝的書法的確很接近。
“文革”中,天後宮戲樓被毀,“樂奏鈞天”匾流於民間;今“樂奏鈞天”匾為後人仿製之作。
1985年後修復的天津天後宮過街牌樓(照片來自互聯網)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的天津天後宮過街牌樓(照片來自互聯網)
天後宮山門殿牌樓,為木結構二柱一樓式元代風格建築。南面斗拱下是“海門慈筏”四字橫額,北面斗拱下橫額是“百谷朝宗”。原“海門慈筏”額,楷書木刻,藍底金字,上款“康熙十三年(1674年)歲次甲寅春王正月”,下署“聖飭天津道副使加六級關中薛柱鬥立”。薛柱鬥,陝西延安人,拔貢,歷官山東按察司副使、天津道加六級副使、湖南布政使、安徽巡撫。清康熙九年(1670年)待任天津道,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主持慕修《天津衛志》並作序。另,“百谷朝宗”匾額無款識,姑録以待考。
 1985年後修復的天津天後宮前殿外景(照片來自互聯網)
天後宮前殿是面闊3間的過堂殿,始建於元代,明代曾重修。門前屹立兩尊石獅為1985年修建工程中出土。殿內重塑了王靈官以及加惡、加善、千里眼、順風耳的全身像。前殿南側門額懸“三津福主”匾,前殿北側門額懸“普天同慶”匾。“三津福主”匾,楷書木刻金字。上款“康熙十三年(1674年)歲次甲寅春王正月”,下署“恩飭天津道副使加六級關中薛柱鬥謹獻。”所謂“三津”有兩解。一:北運河、南運河在天津三岔河口交匯而入海河,是為“三津”;二: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三衛合一,故名“三津”。
1985年後修復的天津天後宮正殿外景(照片來自互聯網)
民國時期的天津天後宮正殿內景(照片來自互聯網) 1985年後修復的天津天後宮正殿內景(照片來自互聯網)
天後宮正殿,俗稱娘娘殿,亦稱天後殿,是天後宮建築群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公元1326年(元泰定三年),明代大修。天後宮正殿建造在高大的台基之上,前接卷棚頂抱廈,後連懸山頂鳳尾殿,中間面闊3間,進深3間,為7檁單簷廡殿頂建築。1985年大修後,保留了原有建築風貌。正殿中門上懸“護國保民”匾,上款“萬曆元年(1573年)歲次癸酉仲冬月吉旦立”,下款“右衛指揮候選巡撫部院關中楊兆書。”此匾原為坊額。據康熙年間《天津衛志》卷一載:“護國保民坊,一在東門外天妃宮前,一在城外西北龍王廟前。”清康熙年間,牌坊改用薛柱鬥題“海門慈筏”額,楊氏所題改為掛匾,懸為正殿中門。今存之匾係“文革”後據清乾隆之後摹品複製,年款“曆”字改為“歷”,避弘曆名諱也。正殿右門上懸“宇宙精靈”匾,上款“萬曆歲次庚寅仲春”,下款“右衛指揮候選巡撫袁應兆書。”原匾作于萬曆十八年(1590年)二月,今匾系重摹品,年款“曆”字亦被改為“歷”。正殿左門上懸“資生錫類”匾,上款“萬曆三十七年歲次己酉十月立”,下款“欽差督理通惠河道部郎協李升基書。”原匾作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今匾亦系重摹品,年款“曆”字也被改為“歷”。大殿門前兩側一對石獅,也是這次修建中出土的。大殿台基周圍均系花崗岩條石包砌,台基東南角的條石上仍保留“道光二十三年”刻字。天後殿內供奉天後聖母神像。天後聖母神像高2.7米,頭戴鳳冠,身披霞帔,神情端莊祥和,一派雍容華貴的姿態。兩旁設彩衣恭立的四侍女:兩人打扇,一人捧印、一人抱瓶。神像佛龕的上方懸“垂佑瀛壖”匾,系公元1808年(清嘉慶十三年)仁宗睿皇帝巡幸天津時禦書;原匾當中有“嘉慶御筆之寶”方印。抱柱楹聯為“滂洋萬里但見碧海磨青銅,漂渺三山回望自雲生翠巘”,情景交融之中折射出人們生活的安定祥和。正殿兩側設鑾駕一副,十分肅穆莊重。殿內壁畫描繪了天後聖母的生平事跡以及她利澤顯聖的歷史傳說。其中“四海同光”新匾系臺灣北港朝天宮董事長曾蔡美佐於1991年贈給天津天后宮留念的匾額。
歷史上,天後實有其人,原是福建蒲田湄州島上的一位姓林名默的女子,生於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卒於公元987年(清雍熙四年)。據記載,林默自幼“生而神異”,聰明伶俐,習水性,“能乘席渡海,雲遊島嶼間”,曾多次救助遇難船隻,被眾人稱道,贊她為龍女。林默去世後,百姓十分懷念,每當在航海中遇到風險時,就幻想一種超人的力量來拯救,祈禱林默的保佑,逐漸成為人們的精神寄託。當人們航行闖過風險而平安渡海之後,就越加附會于神女林默的靈驗。起初只是在民間廣為流傳,後被官方承認並啟奏當朝,到了南宋紹熙元年開始封林默為“順濟夫人”,公元1272年(元至元十八年)晉封為天妃,至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晉封為天後。清代,人們對於天後宮的信仰,從保護航海神靈擴大到保護天津地方的神靈,被譽為“天津福主”,燒香膜拜的已不僅僅是船工、漁戶、航海船家,而更多的是乞求子嗣的老媼少婦。在天津民間有一種流傳最廣、影響很深的迷信習俗,那就是為求子嗣去天後宮內“拴娃娃”。為了適應人們的迷信心理,天後宮的道士們不斷增添各類神像以及各種神殿。天津解放前夕,天津天後宮內除了供奉於鳳尾殿的淨瓶觀音、滴水觀音和渡海觀音外,還有子孫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乳母娘娘、王三奶奶等大小神像100多位。
天津天後宮“媽祖泉”“普濟泉”碑刻(照片來自互聯網)
天後殿前有“陰陽二泉”,陽泉謂之“媽祖泉”、陰泉喚作“普濟泉”,分別於1994年和1999年疏浚。天津民間有“天後娘娘坐海眼”的傳說:
天後殿前有“陰陽二泉”,陽泉謂之“媽祖泉”、陰泉喚作“普濟泉”,分別於1994年和1999年疏浚。天津民間有“天後娘娘坐海眼”的傳說,即:很早以前,天津城東頭的一戶人家收了個童養媳,數九寒冬還逼著她去河邊挑水。一天,從遠處來了個騎馬的人,聽完這小姑娘的哭訴,把個一尺來長的馬鞭遞給了她說:“你把鞭子在水桶裡一晃,水就滿了。”童養媳接過鞭子一試,空桶裡果然溢滿了清水。從此,小姑娘再也不用為挑水發愁了。時間一長,婆婆起了疑心,決定跟蹤去看個究竟。這天媳婦又去挑水了,剛把馬鞭一晃,婆婆就從背後竄出來,喝道:“你搞什麼鬼?”小媳婦嚇壞了,手一松,鞭子掉到了水桶裡,頓時水就像噴泉一樣,從桶裡呼呼地往外冒,眼瞅著天津衛就要變成汪洋大海了,童養媳索性坐在了水桶上,水這才停止往上湧。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心地善良的姑娘,就給她塑了像,她就成了天後宮裡的娘娘。娘娘屁股底下坐著的就是那個闖了大禍的“海眼”。據說,媽祖泉的泉水離地面僅有0.1米,但不論下多大雨或多長時間不下雨,其水位始終不變,其水質也總是那樣清涼甘甜。“媽祖泉”和“普濟泉”碑刻為著名書法家余明善題寫。
1985年後修復的天津天後宮藏經閣外景(照片來自互聯網)
天後殿之後是面闊5間、上下兩層的木結構建築
——
藏經閣,俗稱“后樓”。該建築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雖然歷經清朝和民國期間的一些修繕,但主體結構保留至今。現閣內分別鑲在下層南北山牆上的壁碑,可見“重修天後宮後樓牌記”,是1923年(民國十二年)重修的記錄。藏經閣前臺基兩側也立有兩座石獅,一為1985年修建時出土,一為複製。

1985年後修復的天津天後宮廣場幡桿(照片來自互聯網)
1986年,天津民俗博物館在天後宮正式對外開放並成為當時天津首家民俗專業博物館和中國較早的民俗類專業博物館。天津民俗博物館以天後文化為基礎、對天津的地域民俗進行了挖掘、徵集、收藏、研究和展示,先後開闢了“漕運與天津城市的形成”、“天津婚育習俗”、“天津商業習俗”等展廳,相繼建成“天後聖跡圖”、“媽祖泉”、“普濟泉”和“天後文化長廊”等景觀,同時恢復了“天津皇會”、“天後宮傳統文化廟會”、“天後誕辰系列紀念活動”等天津傳統民俗活動。
目前,天津天後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天津市特殊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