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年三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建辉芨芨草 2015-02-18
 
 大年三十,第一项活动要祭全神。所谓全神是指家中贴上神码的各位神仙,例如天地神、财神、仓神、灶君、关帝、观音、土地、碾神、井神、牛马神、路神、山神、水神等等。这种信仰源于古老的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崇拜,表达人们对各种为人类生存繁衍做出贡献的神仙、动物和自然资源的感念。其中虽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但却是中华民族古代先民天人合一,追求与世间万象和谐相处的朴素哲学思想的写照。

这项活动一般在中午或傍晚举行,由家庭主妇主祭。首先给各个神位上香,在院内天地神案上摆放最丰盛的贡品菜肴,焚纸、点蜡烛、跪拜、祈祷、放鞭炮,然后端着供品到每个神位前举供、跪祭,用意是答谢各位神仙一年的眷顾,祈求保佑来年平安健康,五谷丰登,进行完各项祭祀活动后全家人才能进餐。

捏饺子。饺子又称“扁食”或“水饺”,据史料考证,饺子是由魏晋南北朝时的“偃月形馄饨”发展而来的一种家家享用的食品。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偃月就是半月形,半月形的馄饨就是今天饺子的形制。民间有句俗话叫“好吃莫过于饺子”,可见它在中国食品中的地位。中国人爱吃饺子,是因为饺子不仅五味俱全而且象征团圆和美满,其中有新鲜蔬菜,还表示“咬春”的意思。因此各家在包饺子时,都十分精心和讲究,外观要好看,整齐排列好似兵阵,水煮不能破,对于过新年的人来说,煮破饺子是一种不吉利。

过年时吃饺子盛行于明代,因为饺子谐音“交子”,因此在除夕之夜新旧年交替之时,吃饺子是一种追求吉利和祈盼丰年的涵义。再说除夕这日下午或者年夜饭后,一家人有的擀皮,有的调馅,有的包有的煮,全家人要围坐一起,一边谈笑一边准备“更年交子”,本身就是一个大团结大协作。烘托一种家和万事兴的气氛。

若是新婚媳妇和婆婆一起煮饺子,婆婆一般会让媳妇尝尝饺子熟不熟,即使熟了媳妇也一定要说:“还生呢”,婆婆听了会很高兴,说明媳妇今年一定会给她生个大胖孙子。若是不小心把水饺弄破,一定要赶紧说:“水饺挣了、挣了。”

明灯旺火,指的是除夕这日入夜,要点上长明灯烛,给神位上香,要彻夜明亮,明灯旺火意味着来年红红火火,阖家兴旺,其实这也是古代火崇拜的孓遗。这种习俗来源很早,《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南北朝时除夕燃草,驱除恶鬼的习俗。

除夕燃火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遍及城乡,像张悦《岳州守岁》中的“除夜清尊满,寒亭燎火多”,丁芝《京中守岁》中的“守岁多燃烛,通宵莫掩扉”,储光羲《秦中守岁》“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都反映了除夕夜明灯旺火已经是全国性的习俗。

所谓照虚耗也是产生于唐代的习俗,《辇下岁时记》说“除夕夜在灶里点灯叫照虚耗”。所谓“虚耗”即祸害人类庄稼财物的恶鬼,古人认为家中财物损失,多病多灾等都系虚耗鬼作祟。道书中载有多种驱鬼的虚耗符,而且虚耗二字皆加鬼旁,以灯照之,意在使其无处躲藏。在新年驱逐出家中的虚耗鬼,保佑全家一年平安,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年夜饭,指的是除夕入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得最后一次晚饭,又叫“年饭”、“合家欢”、“分岁饭”等,是筹备春节过程中家家户户合家欢聚最热闹的时候,吃饭时请家中长辈上桌,其他人按辈分和岁数大小依次而坐,合家团聚,敬酒说笑,共叙天伦,处处洋溢着和美团圆,幸福快乐的气氛。由于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饭,生活在农耕时代的人们对这顿饭极其重视,一是必须在全家聚齐进餐,即使家中有人羁縻在外不能及时赶回,也要在餐桌上留出他的位置、碗筷,象征全家团圆。二是尽其所有而丰盛,以酬劳全家人一年的艰辛和奉献,堪称一家老小的大会餐。

年夜饭的菜色讲究很多,不同地区也各有特点,但有一点共同之处,即年夜饭必须有鸡有鱼,取“吉(鸡)庆有余(鱼)”的意思。米饭要大米中加入黄米,寓意“金玉满堂”。做年夜饭时,菜要多做,吃时不能全部吃光,要剩下一些菜。晚上有的地区还要蒸几个芋头,俗称“扒鬼皮”。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诗经》就有“为此春酒,以解眉寿”,沁人心脾的酒香既包含亲人间的祝福,又是营造欢乐气氛不可或缺的佐料。中国古代守岁时还要饮屠苏酒,吃五辛盘,屠苏酒是一种用草药配制而成的药酒,魏晋时期就已经流传,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疠的功效。守岁时,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小喝一点,有益身体健康。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奇特。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饮屠苏酒正好相反,是从家里最小的饮起,年长的在后。古人解析说:“少者得岁,故贺之。”也就是说,年少的过年又长一岁,值得庆贺,而老年人担忧添岁岁月无多,所以后饮。故苏轼《除日》诗中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写道:“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五辛盘由葱、姜、蒜、韭菜、萝卜等五种有辛辣的蔬菜拼合而成,在晋代就有记载,有驱邪、祛病、保健之功效。

守岁,吃完年夜饭不久就进入守岁时段。酒足饭饱的一家人,有的坐在椅子或板凳上,有的坐在炕上或围着火炉,其乐融融的攀谈,在时光消磨中共同等待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习俗早在汉末魏晋时候就已经形成,晋代周处《风土记》讲“蜀之风俗,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到唐代此风大盛,不仅贫民百姓守岁,达官贵人也要守岁,这一风俗也传到了皇宫,贵为天子的皇帝也要守岁,唐太宗还曾做过两首守岁诗,一首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钩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由于除夕夜过后就是新年,因此称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所以唐太宗诗中说迎送一宵中。到了宋代,守岁之风更加盛大,《东京梦华录》中“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的情景就是这一古俗的记录。到明清乃至近现代,守岁一直是除夕夜不变的重要风俗活动。

关于年底守岁的来历,民间流传着种种神秘的传说,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对于年字的解释,一说年是上古洪荒时代的一个怪兽,它平时潜伏不出,只有到除夕夜里才到世上祸害人畜,第二天早晨再回到巢穴,但是年怕红颜色、火光和响声,人们为了躲避年兽的祸害,除夕之夜不敢出门,点火放炮,合家围坐,喝酒守护,一来相互壮胆,二来消磨时间,直到次日早晨年兽回巢才出门,

一说年是一位除魔降怪的英雄,因在新年之夜除恶魔而牺牲,人们为了感念它而在除夕之夜点香焚火祭祀他。

春节的形成还有一种说法在于万年创建历法说。远古时期一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混乱,于是下决心把节令定准。通过观察,他发明了“日晷仪”、“五层漏壶”,通过测日影以及漏水计时的办法测量一年的时间。后来国王祖已让万年修订历法,在完成那一天,万年对国王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已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经过多年的观察,当万年最终完成任务时,已经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国王深受感动,将这部历法定名“万年历”。

其实,这些都是古人为了营造年夜的神秘隆重气氛而编的故事。真正原因是源于古人的宗教信仰和对火的崇拜。在科技不发达的历史岁月,疾病、灾难是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和危险。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作用下,人们认为这种疾病灾难是由于鬼祟的作怪产生的,于是在旧年将去新年将至的除夕,人们总是想通过各种仪式来驱逐各种作耗的鬼祟,从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最典型的习俗莫过于年终举行的大傩活动。

所谓“傩”,从字形上看是人类遇到难事,从本义上讲是行动有节。原是上古时代,原始先民手舞足蹈举行驱疫逐鬼,祈求安宁康乐的一种仪式。因为行动上常发出“傩、傩”的声音而称为“傩”。大约在先秦以前,古代先民每逢年终都要举行傩仪,逐恶鬼于禁中。《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值戴假面,绣画色衣,执今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余千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湾,谓之‘埋祟’而罢。由此可知,古代年终举行大傩祛疫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盛大的活动。到了晚近时候,傩这种大型的祛疫仪式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很多与祛疫有关的习俗却依然保留。比如“守岁(祟)”这种民俗活动,就包含了上古时候去除邪恶的宗教含义,“岁 ”“祟 ”同音,有看住鬼祟不许他作怪的意思。

在守岁活动中,还有一种“踩岁”的习俗。所谓“踩岁”,据《燕京岁时记》记载 “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行走之处,芝麻杆撒之,谓之‘踩岁’”。这种踩岁的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防治恶鬼邪魔作祟的习俗,因为“岁”、“祟” 同音,“踩岁”就是“踩祟”,即把各种鬼祟踩到脚下使他们不能作耗。因为芝麻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说法,又因为干燥的芝麻杆一经踩动便会发出“咔吧、咔吧”的清脆声。在庭院上撒上芝麻杆犹如布置了报警器,如果有鬼怪进门,坐在屋里守岁的人们可以很快听到响声,可以会提早防范。这种报警的另一个用意就是听拜年人的脚步声,主人好做好迎接的准备,在当代,人们尽管不会再认为疾病灾难是因为鬼祟的作怪,但在除夕夜脚踏芝麻杆发出的声音仍能给人一种神秘、肃穆、庄重的感觉,所以还是保留在许多农家守岁的民俗活动当中。

守岁活动历经两千年不衰,关键在于这一活动的内涵和价值,名虽为守岁,实则是一家人敞开心扉的交流,汇报一年的成就和经验教训,谋划新一年发展的方略和计划。平时大家都忙于各自的事业,很多家庭成员又不在一地,难得有精神交流的机会。除夕守夜,不仅为家庭成员提供交流的场所和机会,也为整个家庭新一年的分工和发展确立了奋斗目标。于是在这种文化内涵和作用,就成为守岁活动久传不衰的最重要原因。

游戏,由于有守岁习俗,除夕之夜是不能睡的,在岁月推进中就诞生了一些除夕之夜在室内玩耍的游戏,帮助人们消遣时间,度过一年的最后一晚。如围棋、象棋、九连环、骰子、纸牌、骨牌、猜谜等等 。即使进行这样的游戏 ,也不能像平时那样大声喧哗,因为除夕这一夜不能大声说话,不说不吉利话是一条重要禁忌。

在除夕之夜,还有一种游戏性质的风俗,转香椿树讨高,这一习俗只适用于身材矮小的人。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由母亲带着矮个子的子女完成。母亲先在距家最近的高大挺拔的香椿树前喃喃祈祷,然后子女围着椿树正转三圈,决不能倒转,边转边唱许愿歌“椿树椿树你好香,正转三圈跟你长,今年我若长了个,明年为你烧炷香”。转完头不回,一路跑回家。传说遇到人或回头就不灵了。因为香椿树有个特性,即使把它栽在别的大树底下,它也能慢慢窜到别的树梢,高人一头。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