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小说的盗版与伪托

 汉青的马甲 2015-02-18

现在,我和在座的同仁一起讨论一下明版小说的盗版和假托的问题。


我们今天投入市场上的书有很多混乱的情况,有些书是盗版的、抄袭的、侵犯著作权的,这方面的官司很多。比较大的案子,像季羡林先生的诉讼案。季先生他们一些作家的散文,没经过作者的同意就被使用了,这是一种侵权的行为。还有抄袭的现象,比如,有些外国文学的名著,有人用别人的翻译,别的出版社出的书,稍微改动几个字,换了一个翻译者的名字,就又拿去出版了,这都是侵犯著作权的情况。这种情况,不是现在才有,从明代起就有这种情况,而且也相当严重。当时也作为一种问题,但是没有法律保护。有的盗版也的确手法多样,不容易看出来。


明代是出版业一个很兴旺的时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这是主要方面。但是也有它的消极方面,像盗版呀,抄袭啊,假托啊,伪造啊,这种情况很多,造成一些混乱。就同样一本书,有人改头换面,换了书名,就又拿出来了,读者不知道,有可能就买了伪书,拿回家一看,就是别的一本书,不过稍稍有些改动,或者前后次序颠倒了。而对于后世的人来说,要想研究中国小说史,就造成了很多疑案,出现了很多谜。明代的每一部小说都有一些谜。就拿作者来说吧,像《金瓶梅》的作者,今人提出的候选人名单就有三十多个,但是谁也不能够定案。这当然跟出版没有关系,跟什么有关系呢?跟整个小说不被社会重视,也就是所谓“鄙视”有关系。作者自己不大愿意署名,就用了一个笔名,像《金瓶梅》的作者,署的是兰陵笑笑生。像这样的笔名很容易被人家冒充,一会说是这个人,一会又说是那个人。有的书改名换姓、改头换面的出版了很多。


我今天谈的就是小说的著作权的问题,假如说侵犯了著作权,这就是盗版。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陆人龙的一部叫《型世言》的书,最早发现的这部书是郑振铎先生所收的叫做《幻影》。《幻影》这部书是残本,只剩下七卷,作者名字叫梦觉道人和西湖浪子,也是笔名。郑振铎先生考证了一番,找不到作者的真姓名。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了一部《三刻拍案惊奇》,这部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燕山出版社也出了一个不同的版本。《三刻拍案惊奇》跟《幻影》内容相同。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的刘修业先生到法国去工作的时候,她发现了法国巴黎图书馆有一部书叫《拍案惊奇二集》,其中有十卷和《二刻拍案惊奇》相同,十六卷跟北京大学所藏的《三刻拍案惊奇》相同。这个情况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并进行反复研究,几十年下来也没有最后判定原来的作者是谁、什么时代出的,直到前十几年法国有位华裔学者叫陈庆浩,他在韩国的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了一部书叫《型世言》,这部书有序言,有插图,并且每一篇都有小序,很有特点,文献价值很高。经过研究才断定,《型世言》是最早的版本,编著人是陆人龙,这才得出最后结论。再看那部《幻影》,我请国图善本部把馆藏的《幻影》复制出来几张书影跟《型世言》版本做一比较,这里有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情况,《型世言》的署名是陆人龙,而《幻影》的署名却是梦觉道人、西湖浪子,作者名字改变了,书名也改变了,书中的回次也倒乱了。一般的说,这是一种盗版行为,但有一个特殊情况还不能做出最后判断。我看了一下,例如《幻影》这个本子的第二回跟《型世言》第二回内容一样,只是第二行第三行作者暑名改变了,第四行回目改变了,原作“千金不易父仇、一死曲伸国法”改成“千金苦不易、一死乐伸冤”。可是从第五行到第九行的正文来看,字体完全一样,原来书的眉批上面评语(《型世言》上面是有眉批的)删了,版心(现在叫中缝)书名改了,原来叫《型世言》,现在叫《幻影》,回目都改为五言句。这种特殊现象有可能是这部书的版片被后来印《幻影》的人拿到,他把第二行到第四行挖改了,把中缝挖改了,但还用这个本子来印刷,改名叫《幻影》。后来又有人拿来改名叫做《三刻拍案惊奇》;《三刻拍案惊奇》是凌蒙初的作品,现在他也改了,只有一个梦觉道人编辑。更晚一些又出了一部《拍案惊奇二集》,不叫《三刻拍案惊奇》了,有的人就称之为《别本二刻拍案惊奇》,巴黎的《拍案惊奇二集》三十卷,前面十卷是从《二刻拍案惊奇》拿过来的,后面二十四卷就是从《幻影》或是从《三刻拍案惊奇》拿过来的,回目又改了,编者写的是凌蒙初的别号即空观主人。这部书就我想决不是凌蒙初本人做的,是刻书的人改的。由于凌蒙初很有名气,所以就冒了即空观主人的名,主要为了推销。同时,这部书又叫做《二刻拍案惊奇》,其实那时候《二刻拍案惊奇》也有了,它是《二刻拍案惊奇》的另一种版本,就是说只有十卷是《拍案惊奇》。可能是刻书的人拿到《拍案惊奇》又加上《幻影》的一部分混在一块,目的是为了推销、牟利。就这部书的版本源流来说,经过几十年研究,最后才揭开这个谜底。法国一位华裔汉学家在台湾把它影印出来,由此,大陆上好多出版商就根据这个版本出版了好多铅印本。因为这是新材料,前人都没有见过《型世言》的作品,在韩国保存了下来。所有这些混乱如果放在现在,这个官司就打不清了,这也是一个侵犯著作权的问题。现在看来,原作者是陆人龙,他的书被盗用了,后来刻的《二刻拍案惊奇》不仅盗用他的作品,还盗用了“即空观主人”这个别号,但这决不是凌蒙初的作品。放在现在来看,这就是侵犯了他的“署名权”,就是一个大官司。


明代书坊主刻的书很多,最有名的一位刻书家叫余象斗,是福建的一个书商,他刻过好多书,继《西游记》之后又刻过简本的《西游记》加上东、南、北编成《四游记》。最初《四游记》是四部书:《东游记》、《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西游记》采用的是阳志和删节本的《西游记》,很简略。余象斗在《东游记》的前言里指出:别人翻印他的《南游记》,(《南游记》的原名叫做《华光天王传》)他就很生气。他的前言里说的非常激昂慷慨,他说,我刻了华光传(就是《南游记》),都是出了我心胸之编集,非常辛苦,也花了很多钱,但是现在有很多射利者(就是牟利的那些书商)照我本堂的样式照猫画虎,翻刻我的书,现在书坊里有很多人翻刻我的书,……无耻之甚。把人家骂的狗血淋头。余象斗骂别人翻印他的书是无耻之甚。他是知道应该尊重作者的权利,应该尊重版权,但就是这位余象斗也翻印了别人的好多书。比如:明代还有一位很有名的刻书家叫熊大木,也是福建人。他编辑的一部书叫《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余象斗就拿过来了,改名为《大宋中兴岳王传》,把编者改为红雪山人余应鳌(余象斗有很多别号,人家搞不清楚),实际上这部书是熊大木编的。他甚至于照抄了熊大木的序言。又署了一个名字叫三台馆主人(余象斗刻的书很多都是用三台馆这个名字刻的,因此三台馆比较有名)。他翻刻的《岳王传》序言也改了,又改了一个著者笔名,书里又改成了余应鳌编次,这就使我们对余象斗的声誉不敢恭维了(虽然他刻了很多书,对我们研究小说史方面有贡献)。他虽然说的正大光明,说他的书被盗版了,事实上他也盗用了别人的书。还有一部书《唐书志传通俗演义》,这是一部讲唐代的历史演义。这部书原来在清江堂刻本里面写的是:金陵薛居士的本。最早的编者应该是薛居士,下面是熊钟谷(也就是熊大木)编辑,熊钟谷编辑的《唐书志传》。余象斗的三台馆又把它给翻刻了,改了名叫做《新刻按鑑演义全唐通俗志传》,不仅它的书名改了,作者也署名叫做红雪山人余应鳌编次,很明显地抄袭了熊大木的版本。下面我再谈一谈有关《列国志传》的一些情况。《列国志传》是现在《春秋列国志演义》的前身。三台馆刻本说是余邵鱼编辑。(余邵鱼他在前言里说是他的族叔)但是那也很值得怀疑。这个版本刻的一年又有他叔叔的序言,序言说他已经死了的先族叔编的,怎么在刻印的那一年又写了序,所以后来又有人翻印《列国志传》就根本不提谁是编者,就加上陈继儒重校。陈继儒是明朝有名的作家,“重校”已不是他写的。还有一部《全汉志传》,讲的是汉代的历史演义,现在我们见到的有清白堂杨氏刻本,原来也是写上鳌峰后人熊钟谷,就是熊大木编的,但是书上又刻上书林文台余世腾梓行。这也是可能的,编的是一个人,出版的又是一个人,编者是熊大木,出版是姓余的;但是也很可疑,因为余世腾就是余象斗的一个化名。这回他没有把熊钟谷的名字抹掉,比较老实的,但是西汉部分(《全汉志传》有西汉部分,有东汉部分)的第一页上“文台是余世腾”五个字略小,像是挖改的。后部分也就是东汉部分又署名爱日堂刘世忠梓行,这部书前后不一样,这种情况很有可能这个余世腾(也就是余象斗)刻了这个版,印了几版以后,又卖给那个姓刘的—— 刘世忠,而刘世忠在后面又挖改了。他为了省事,在第一页上挖了一个刻印的名字,在其它各卷还保留了余世腾的名字。这种书商就是为了赚钱,不注意名,不象余象斗既要利又要名。余氏三台馆《全汉志传》(现在影印本都有了)可能在当时,这个版本卖掉了。这部书已经占领市场了,他又出了一个新招,把它删改一番,改名叫做《新刻按鉴编集二十四帝通俗演义全汉志传》,把编者改为汉朝的蔡邕了。蔡邕是东汉末期人,他怎麽可能编二十四帝演义呢?这完全是标新立异欺骗读者。底下是“三台馆元素订梓”这又是一个谎言,荒诞无稽。当时通俗小说的读者比较广,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出版商都来出这部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全汉志传》它也不是熊大木一个人编的。可能在熊大木之前就有一部《两汉开国中兴传志》的历史演义。这部书和熊大木的《全汉志传》详略不同,但是从它的内容来看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而相同的地方又来源自更早的元朝人的平话。元朝人刻的全像平话现在有5种保留下来,现在保存在日本。这是根据当时说书的讲史话本经过删改以后编成的一套书,其中有部书上刻着“至治”年号,可以肯定,这是元末刻的。它保留下来的《全汉书平话》只有一个续集,而这一部分现在被这两种书(《两汉开国中兴传志》和《全汉志传》)都吸收了,改编了。所以熊大木这个人还比较老实,一开头他就说是编次,就是编撰一下,并不是说创作的意思,这种情况很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明朝初年的通俗小说中的历史演义特别多,这些历史演义绝大部分是从元代甚至宋代的话本(就是讲史平话)改编而成的。讲史平话除现在保留下来的全像平话五种以外,还有《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关于它是不是说话人底本,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我个人认为是说话人的底本)。它有繁简两种,一种是很简单的一个提纲,一种是比较详细的记录本。这种记录本最早也不是为了出版,有的是为了师徒传授,有的是为了自己说书用。到明朝前期就有一些书商根据这种话本改编成历史演义。像《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在见到的嘉靖刻本是最早的。它前面冠有晋史臣陈寿史传。他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史书加以解释发挥而来,所以最早的作者都说是编次,这样才比较符合史实。明初编写历史演义的作者,原创的很少,几乎没有,只有少量如《英烈传》,据说这是郭勋为了要宣扬他祖先的功绩而编的(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他的祖先立了大功,所以要编《英烈传》)。《英烈传》最初的本子上还讲它还有旧本。当这部书编完以后,他把它拿到宫廷里请人去讲,目的是让皇帝听到这个演义故事以后,就会顾念到郭勋祖先的功劳,多施恩于后人。所以像这种情况从历史演义的角度来说,大概明代前期绝大部分都是用说话人的底本来改编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就是盗版,因为它有删、有改、又有增加。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应该说改得最好,他编的这个本子决不是只靠《三国志平话》,因为《三国志平话》极其简略,而且其中删节掉了文字,造成语言不通,前言不搭后语,元代《三国志平话》决不是这个样子。如果在场上由说话人讲这个故事是非常丰富的,但有些离开史实太远。元刻本《三国志平话》非常简略,显然是删节本,这是因为出版者为节省成本,有时候拿到底本以后删掉一部分篇幅。另一版本《三分事略》中最后少两页,上卷少掉两页,中间少掉两页,下卷也少掉两页。这种情况都是书商有意骗人,降低成本,故意删掉。现在看到的《三国志平话》是很宝贵的一个文献,它保存了元代之前的三国故事,但是它却删节的前言不搭后语,远远不是罗贯中见到的那种底本的样子。罗贯中见到的《三国志平话》要比它丰富。当然罗贯中或根据正史或根据戏剧或根据其他的书补充了很多材料,才能成为这样,所以像罗贯中这样不能说他是盗窃了元朝人说话人的本子,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改编和盗版是两回事,有的盗版书是全文一字不改的拿过来,书名改了,作者改了。像《型世言》最早的作者是陆人龙,以后的版本就有各种不同的署名,主要是为了牟利。


《全汉志传》是根据元代的《全汉书续集》的平话改编的。《全汉书》正集失传了,但是从《全汉志传》特别是《两汉开国中兴传志》还能看到正集部分的内容,跟他后面部分相连系(故事相连,风格也是一致)。前半部分也是有来头的,它的来头就是宋代人、元代人说书的话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失传的正集的大致轮廓。《后汉书》的话本也失传了,但可以在《全汉志传》和《两汉开国中兴志传》看到它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种改编。到了《全汉志传》还没完,一个是余象斗改编成的《二十四帝通俗演义》,冒名是蔡邕编的。后来又有人把它修订了。西汉部分是由一个叫甄伟的人修订为《西汉通俗演义》;东汉部分是由一


个叫谢诏的人修订为《东汉通俗演义》。现在我们承认他有部分著作权,因为他是根据前人的改编的。但是,从现在著作权法来看,他也是侵犯了别人的著作权,因为他改编没有经过原著者的同意,没有署上根据什么来改编。但在当时就不一定起诉,因为这种事太多了。东、西汉演义就是后来的《两汉通俗演义》,最后就没有再编的了,再编就是新编的了。一直到民国初年,蔡东藩编了一部《汉朝通俗演义》,那是新编的了。从《两汉通俗演义》往前看,它是一个中国小说史发展的一个过程,一个逐步修订、逐步扩大的过程。这样的情况是中国小说发展的特点之一。但是还有很多删节本,或者是把作者的名字去掉了。比如《西游记》这部书也很复杂。早在宋代就流传唐僧取经的故事,还有壁画,元代瓷枕上就画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元朝有《西游记平话》。 到了明代初年编《永乐大典》时(永乐五年之前就有《西游记平话》)只保存了一回:魏征梦斩泾河龙。从保存在《永乐大典》中那一回《西游记平话》来看,比较简略,和现在见到的百回本《西游记》差别很大。现在见到的最早的《西游记》刻本是万历二十年刻本,万历二十年刻本的作者现在大家定为吴承恩,这个作者至少他不是原创者,是改编者。这部书到底是不是吴承恩编,还是个疑问,因为只有一条材料,地方志说他编有《西游记》,但是根据《千顷堂书目》说这《西游记》是属于游记,不是小说,放在游记这一类里。所以到现在学术界研究《西游记》有两种看法。但至少有一条是对的,他不是原创者,是改编者。早在元朝就有《西游记平话》,《永乐大典》里就收有《西游记平话》。据各方面的有关材料来看,在吴承恩之前肯定有好几种版本的《西游记》,所保存的资料,有比吴承恩多的东西,一个是朱鼎臣刻《西游释厄传》,其中就有唐僧的父亲陈光蕊遇难的故事。唐僧有81难,出生时就有4难,刚一出生就被抛在江里漂流,朱鼎臣刻本删的非常简略,有的地方读不下去。另外还有一部叫《唐三藏出身全传》,刻印的年代可能晚于万历二十年,编者叫阳至和,删的也非常简略,“阳”字在明刻本里是太阳的“阳”,到后来改成“杨”。在明刻本阳至和的《西游记志传》里,也把陈光蕊遇难的一段删掉,但他还保留一点,就是杀陈光蕊凶手的名字叫刘洪,但到了通行的《西游记》里,把刘洪也删掉了,他只简单地讲了一句:刘洪把唐僧母亲抢去以后,幸亏刘洪的母亲是好人,让唐僧的母亲出家修行了。就这么一句话,极其简单。但是在后来的《西游记》里把这一段也删掉了,没有唐僧出世这一段故事。这也是《西游记》版本上的一个问题。像这一类书在中国通俗小说历史上是什么现象呢?删节是一种情况,增补是另一种情况,续书又是另一种情况,但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史料。就阅读来说,当然是修订到最后的才是最好的本子,但作为小说史的研究和版本史的研究来说,就要充分掌握这些材料加以全面分析。比如关于《西游记》的作者问题,最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了一本书叫《话说吴承恩》,该书的作者在《西游记》的作者问题上花了很大力气,否定了作者是吴承恩,但是所论证的一些论据很多人都讲过了,说是李春芳的根据也还是不足。原书上并没有署名吴承恩,所以并不存在吴承恩自己要冒别人的名,盗别人的版的问题。世德堂刻本也没有说是吴承恩,现在我们看到《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这是后人考证出来的。现在我讲盗版的问题,这是另一种情况,出版社用你的书删节了一些内容,就把你的名字抹掉了,又加上别的什么名字(有的还好,加上了编次,有的连编次都没有),这种情况就是侵犯了别人的著作权。


另一种情况就是抄袭。书坊这些老板总是想方设法的降低自己的成本,加快出书,标新立异,起个书名推销出去。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公案小说,现在叫侦破小说。这一类书(以内容来看)案子的情节基本相同,只是它改头换面,把海公案换成包公案,再把人名一换,故事情节基本相同,把内容中原告、被告这些名字换了张三或李四,主人公的名字也改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包龙图判百家公案》,这部书是万历二十二年刻本,这是现在见到的最早的刻本。这部书的目录前三十回都加增补二字,此书原来只有后七十回,后来加上前面三十回的增补。这是根据别的小说来加的,其中有很多是根据文言小说改编的,比如说第一回是从《剪灯新话》里的文言故事《永州野庙记》改编的。人名换了,故事情节也有所改变;《百家公案》的第二回是从一部文言小说《花影集》的故事改编过来的。但是他改的比较多,后头还改了一个结尾,原来跟判案故事毫不相干,在这里他改编了一个包公判案的故事;第五回也是从《花影集》里改编的,这里要特别的谈一谈:第五回讲的是包公和狄青的故事,狄青家里来了一个梅花妖,作了狄青的妾,包公去了狄青家,狄青让他的妾出来相见,而她躲起来不敢出来,她说包公是正人,我是花木之妖,不敢见他。这个案子看起来有点奇怪,不属于判案一类。这个故事来源于最早的唐代小说《甘泽谣》,讲的是武三思家里有个妖精,狄仁杰要上他家去,这个妖精躲了起来,她说狄仁杰是正人,我不敢见他,这跟判案没有关系。到了明朝就有人改编了。在祝枝山(祝允明)《志怪录》里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柏树妖精的故事,主人公叫石亨,来的客人叫于谦,这个妖精说于谦是正人,我不敢见他,就躲了起来。还有一个人叫侯甸,他编一部书叫《西樵野记》。同样一个故事,只不过是侯甸把这个妖精改成桂花妖。到了更晚一些时候,出了一部书叫《古今清谈万选》(也是文言小说)把这个妖精改成梅花妖了,又多了两首诗,石亨也写诗,梅花妖也会写诗了。再晚一点,有部叫《幽怪诗谈》的书,是明朝末年崇祯刻本,这部书和《古今清谈万选》故事一样,书中的妖精也叫梅花妖。从唐代的花月之妖变成柏树妖,变成桂花妖、变成梅花妖,到了《包龙图判百家公案》里的案子,基本上没有改动,又抄到包公案中去了,其中第五回就是。这个故事非常典型,流传的比较久。《古今清谈万选》据王重民先生考证,最早是刻在万历八年之后,而《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是刻在万历二十二年,抄袭的痕迹很显然,100个故事都是东抄一个西抄一个,有很多是把文言小说抄来稍微改动了一些字,并没有把完全它改成口语,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明代小说在发展期间往往改编话本,但其中有改编的好的,有改编的不好的,这个阶段在万历之前,拟话本还没有完全成熟,到了冯梦龙、凌蒙初时期,文人写成的拟话本口语化程度比较高,艺术水平也比较高了。最初都是抄来抄去的,有的完全照搬文言小说的文字。《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流传到后来就改编成《龙图公案》,《龙图公案》也是100回100篇,其中有48篇完全是从《百家公案》里抄出来的,主人公是包公。其它52篇经过研究者考证也都是有来源的,都是其他公案集里有的,只是名字改一改。这些公案小说现在都被淘汰了,因为互相抄袭。现在古本小说集成都印出来,以前没人看,根本不知道,藏在国外。为什么没人看,因为是大同小异,就是判案的官换了一个名,有时是郭公,有时是包公,有时是海公,同一个故事,稍微改动一下,就成了包公案了。最晚出来的《龙图公案》到底是刻在什么时候,我还不敢肯定。它大部分内容是把前面的公案故事抄来,把所有审案的官改成包公,当然也有一些细小的修正。这种抄袭的手法很不高明,仔细一看,情节相同,但这个情况很难查实,因为他是改编,作者、原告、被告或者罪犯名字都改变了,情节稍稍有些变动,恐怕包公自己再生也判不了这种侵犯版权案。《龙图公案》也没有作者的名字,只有一个评者,这里头也反映了一个情况,就是当时没有著作权法,版权观念也不强,随便谁都抄,谁翻印都可以。


现在的政策是作者如果去世五十年以后,就不受法律保护了,谁都可以出版他的书了。古人的著作,即使作者去世不到五十年,谁都翻印,就是当时出的书过不了几年,就像现在盗版光盘一样马上就出来了。这个选编,那个选编,就没有什么顾忌。比如三言二拍,后来就有人选了。《今古奇观》选的比较好,比较精,选的有特点,它选的是明代故事,不选宋元话本,大部分都是明代文人的拟话本著作。《今古奇观》流行以前,我们见不到三言二拍时候只能看《今古奇观》。以前《今古奇观》最流行,该书作者也是一个笔名,也没说是他自己写的,像这种选编当时有很多,如《警世奇观》、《删定二奇合传》、《新选今古奇闻》、《续今古奇观》。明末清初这种选本很多,但都不能超过《今古奇观》,都被淘汰了,没人看了。而现在三言二拍又大量出版,哪个出版社都可以出三言二拍,所以人家都直接看三言二拍,谁也不去看《今古奇观》了。因此连《今古奇观》都被淘汰了。书的出版和市场很有关系,这种情况在明代已经形成了。我上面讲的几种是通俗小说,明代的文言小说也是如此。文言小说这个名称,我们就是随便这么说。实际上,文言小说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的。一方面文言小说界限不太明确;另一方面,通俗小说里面也有很多用文言文写的。像《三国志演义》基本上还是文言文,很少有白话文,我们不叫它白话小说《三国演义》,叫它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也就是这个原因。《三国演义》这部书你说它是白话吧,它基本上不是白话,说它是文言小说吧,又不完全是文言小说。因此文言小说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


文言小说在明代也有很多盗版现象(还不能叫盗版,那时候因为作者已经去世了),有很多唐宋小说被假托、伪造。鲁迅屡次讲这个问题,曾在一篇《书的还魂与赶造》的文章里谈到:“从明末到清初,就时有欺人的丛书出现。那方法之一,是删削内容,轻减刻费,而目录却有一大串,使购买者只觉其种类之多”,这就是说,目录很丰富,洋洋大观,而内容删减了。“之二,是不用原题,别立名目,甚至另题撰人,使购买者只觉其收罗之广。如《格致丛书》,《历代小史》,《五朝小说》,《唐人说荟》等,就都是的。现在是大抵消灭了,只有末一种化名为《唐代丛书》,有时还在流毒。”对这种书深恶痛绝,屡次加以揭露。在鲁迅那个时代,这些书大致都被淘汰了,只有《唐代丛书》流毒很多,很多人还在使用。因为唐代小说当时的选本只有《唐代丛书》是最多的。到了今天,我们的出版业中有些同行们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为了要多出点书,又把一些经过删节或伪造的书重印出来推销给读者,有的不是足本,有的重排的本子错误很多,这类书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其中唐代小说最多。鲁迅自己编有《唐宋传奇集》,他的主旨就是因为以前丛书有很多是伪造的,作者是伪造的。“妄制篇目,改题撰人”。一是杜撰出来篇目,二是改变了作者。鲁迅有一篇文章叫《破唐人说荟》,就是揭破《唐人说荟》这部书,这是很早以前他写的文章。他列举了这部书里那些胡闹的例子:一是删节,二是硬派,三是乱分,四是乱改句子,五是乱题撰人,六是妄造书名,而且乱题撰人,七是错了时代,把年代改错了,把唐代作品改成了宋代,宋代改成唐代,或是把明代改成唐代。这些情况,鲁迅在二十年代就特别注意了。但是从鲁迅以后,一般不太注意文言小说,所以有很多包括学者写的学术著作里仍然信以为真地称引《唐人说荟》,《唐人说荟》有些作者是错的,篇名也是杜撰的。说明不重视小说,不重视小说的著作权这种情况,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改变。鲁迅提出来的最早的刻本是《古今说海》这部书。《古今说海》是明代嘉靖时期刻本,刻的比较早。这部书以前是很难见的。清代有翻刻本,前几年也有了排印本,流传更广。其中的问题是鲁迅说这部书是最早乱改作者的,话说的苛刻了一些。这部书的作者还比较忠实原作。他的做法是:唐人小说单篇的、没有题目的,他拿出来以后加上一个题目,一般不加作者。只有很少几部有作者,一般没有作者。我见到过几个版本,像明刻本、四库本《古今说海》绝大部分没有作者,比较晚的书加上一些作者名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五朝小说》。什么是五朝呢?魏、晋、唐、宋、明,这是五朝。这部书问题很多,来源都不清楚,鲁迅说的“有时还流毒”,这个流毒没有清除。从出版方面来说,前几年,有好几家出版社重印了《五朝小说》。这种情况,我今天还要提一提,因为鲁迅早就讲,这部书害人不浅,因为它的流毒很广。有的出版社印了《五朝小说》,只有魏晋两朝小说;唐、宋、明都没有了,书名还叫《五朝小说》;有的出版社所印的《五朝小说》,他选了一个比较晚的版本,就是民国十五年扫叶山房的石印本;石印本一般根据手抄本复印的,抄手有时出的错误很多。扫叶山房印出来的不叫《五朝小说》,改个名叫《五朝小说大观》。这个石印本是一个很差的底本。有的出版社还把《唐人百家小说》,《宋人百家小说》,《明人百家小说》分卷来出版,这倒也无所谓,问题在于《五朝小说》里有很多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妄制篇目,改题撰人”。比如魏晋部分,他把宋人集里头一些没有题目的故事加个题目,加个作者。比如有一篇《楚王铸剑记》,署的作者名是汉朝的赵晔。这一篇本在《搜神记》卷十一里,署名是干宝,但也不一定是干宝自己写的,也可能是搜集了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或是根据前人的记载而来的,但决不可能是汉朝赵晔写的。还有一篇《西王母传》,署的作者是汉朝的桓驎,这个故事的文字见于唐朝一个道士杜光庭编的《墉城集仙录》。杜光庭是晚唐人,他编了很多神仙故事,特别是女仙故事,其中有一篇就有《西王母传》。他当然也有资料来源,但最后写定者是杜光庭,《五朝小说》把它收了进去,署名是汉朝的桓驎。《太古蚕马记》它写的是张俨;《丁新妇传》他写的是殷基,多个作者。而这些作者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见过这个作者有这样的作品。而现在跟《搜神记》里头的故事、文字基本相同,所以造成了混乱。有人引用《五朝小说》,作为出处就上了当。唐代部分,我们知道《红线传》是《甘泽谣》里的一篇,袁郊写的,他就改成杨巨源撰。《枕中记》是很有名的,作者沈既济,《全唐文》里别的小说都不收,但收了《枕中记》,可是《五朝小说》却把作者写上李泌。李泌是唐代的名人。像这种情况很多。还有一些书,不是传奇了,是小说集。有一部书叫《耳目记》,作者也是有的,是晚唐五代的刘崇远。《五朝小说》的《耳目记》不是原书,它用了《耳目记》的名字,而内容是从张 的《朝野佥载》里抄的一些东西。唐五代部分叫《唐人百家小说》,《唐人百家小说》有一篇叫桃源居士序,也是个笔名,无从追究。鲁讯揭露的《唐人说荟》根据《唐人百家小说》又稍做补充,编者叫莲塘居士。《唐人说荟》比《五朝小说》影响大。因为以前容易买到的是《唐人说荟》,或者它的改名叫《唐代丛书》。《五朝小说》明刻本很少人见到,没有什么影响,而现在是比《唐人说荟》名气大了。好多出版社都印了《五朝小说》。《五朝小说》的来源也很多,《五朝小说》指的是魏晋百家小说、唐人百家小说、宋人百家小说、明人百家小说四个部分,每一朝刻的年代不同,好像先刻魏晋百家小说,又刻唐人百家小说,又刻宋人百家小说,又刻明人百家小说,刻的年代不同,以前有很多藏书家书目上都有这《五朝小说》,说是根据《说郛》的残本改编的。现在见到的《说郛》有三种,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其中100卷的排印本是张宗祥编的,重校的,比较可靠;120卷的《说郛》是宛委山堂本,伪书很多,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五朝小说》根据《说郛》残本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一个是其中《唐人百家小说》有更早的版本(北大图书馆有部《唐人百家小说》就比《五朝小说》的《唐人百家小说》篇目多)。我曾专门为这个问题写过文章,其中,比如把明朝人写的《中山狼传》(这是明朝人马中锡的作品)在《唐人百家小说》早的版本上他写的作者是唐人姚合。所以有的书就根据这个把《中山狼传》算成是唐人小说。《丛书综录》里头也根据《合刻三志》这种书,因《丛书综录》没有用北大的《唐人百家小说》这部书,就用的《合刻三志》,作者唐人姚合。包括修订版的《词海》中某一版里,写的《中山狼传》作者有三说:唐人姚合,宋人谢良,明代马中锡。这三个说法从哪儿来的?就是从《唐人百家小说》来的,我现在见到最早的是《唐人百家小说》。《宋人百家小说》也收了《中山狼传》(我说的《宋人百家小说》就是北大藏的那本,现在《五朝小说》里有的没有收)。又说宋朝人谢良是《中山狼传》的作者。现在研究者都认为是马中锡写的,但也有不同说法。这个故事有可能是民间流传的故事,有人写下来,马中锡把它改编的,另外有个人也把它改编了,这是个改编性的作品。但是《宋人百家小说》呢,里头有很多新的东西,其中有些篇目现在《五朝小说》也有的。有一篇《龙寿丹记》,作者叫蔡襄,其实呢,原文是从沈括的《梦溪笔谈》抄出来的。还有一篇署名是沈括的《惠民药局记》,《五朝小说》也收了,《宋人百家小说》也收了。实际上是从宋末元初周密撰写的《癸辛杂识》里抄出来的,给它起个名叫《惠民药局记》,又加上作者名——沈括。真正沈括的东西,他又改成别的名字。像这一类东西很多,不改作者,只给它起名的那就更多了。《唐人百家小说》比《五朝小说》多;《唐人小说》收的比如《杜子春传》是从《玄怪录》里抄的(或是《续玄观录》),有不同的记载,但是他呢,收到《五朝小说》里作者名字就改为郑还古。像有一篇叫《墨昆仑传》,是五代人刘崇远写的,收到这里给个作者叫冯延巳。《墨昆仑传》是从《太平广记》里抄的,他不知道作者是谁,按了一个作者名字。像这一类书在《五朝小说》里是比较多的;唐人小说比较有名的像杜牧的《扬州梦记》,他在《五朝小说》里给起了个作者名字叫于邺,这个故事比较完整地记载在《唐阙史》里。大概大部分《五朝小说》中的故事都是从《太平广记》里抄出来的,抄出来以后,他也没考证原作者是谁(也不想考证),随便给他按个名字,像鲁迅所说的就表示他收罗之广。人们以前受他的蒙蔽经常引用,比如引用的《人虎传》(包括清代很有名的《登科记考》的作者徐松,他引用书的时候就引用了《人虎记》),这个故事也是从唐代小说《宣室志》里抄的,他给按个作者名字叫李景亮(唐代有这个人)。有很多学者写的学术著作里都引用《人虎传》,而作者是李景亮。还有一个故事叫《袁氏传》,这是从裴硎的《传奇》里抄出来的,他给起个名字,又加个作者叫顾 ,因此造成很多混乱。


“假托”在《五朝小说》中非常严重;再一点就是年代不明比较多,包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里著录了一部《明人百家小说》,《存目》中说是根据《说郛》残版编的。我们现在看,作为一部丛书的《五朝小说》之前,已经有了《唐人百家小说》的单行本,有《宋人百家小说》的单行本,而且内容比它多,开始我以为就是从这个本子来的。一看里头字不一样,说明不是翻刻的,而内容不一样,前人认为,《唐人说荟》里莲塘居士说过,他根据的《唐人百家小说》144种,而现在他又扩充了增加了多少种。但是《五朝小说》中《唐人百家小说》是104种。我开始以为104种唐人小说是它的前身。现在看来,他说的144种大概是有他的根据的。在《五朝小说》之前的《唐人百家小说》,肯定有一种版本是144种的,莲塘居士的《唐人说荟》是根据这个144种的《唐人百家小说》来的。《宋人百家小说》也是这样,他现在收的《宋人百家小说》传奇类只有十篇,而单行的《宋人百家小说》是195篇,比它多的多。所以《五朝小说》没有必要再从《说郛》里找这些书,因为在它之前就有《唐人百家小说》、《宋人百家小说》可以依据。《魏晋百家小说》是不是有更早的刻本,没有发现;《明人百家小说》有单行本,我见到的是比较晚的了。《四库全书存目》里著录的一个本子,说是根据《说郛》来的。现在见到的120卷《说郛》是顺治三年刻的,如果用的是这残版的话,那就是说比顺治三年晚多少年编的《五朝小说》,那不大可能,而且他的《五朝小说》的明代部分,原来刻本是《皇明百家小说》,后来挖改了,把“皇明”二字挖掉了,明朝人称明朝为皇明,清朝人不可能叫皇明。还有一个情况,根据内容来看,现在120卷本的《说郛》里面有很多挖的空框,这个空框如果从它的前身,更早的比如说《绿窗新话》来对,其中有些字都是“胡”啊、“夷”啊这种字,人们都知道清朝人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当时最忌讳用“胡”、“夷”这种词,这是一种情形。有的地方有很多空框,没有字,如果要找到更早的版本来看,都是跟“胡”啊、“虏”啊一样,跟这种字有关的。说这部《说郛》是“顺治三年刻”,我看是假的。现在有很多人都已经提出这个问题了,把“胡”啊、“夷”啊这类字挖掉,说明是清朝人干的事情。


关于《五朝小说》与《说郛》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现在看来,还是一个问题,我个人是没有这个能力来解决,因为有很多丛书是根据《说郛》的本子来的。《说郛》中一种书一个页码,要抽换它很容易,这里抽掉几篇,那里加上几篇,汇合120卷。在这之前,是不是有100卷的《说郛》?台湾人昌彼得有个《<说郛>考》考证,说这部《说郛》有一个刻本,现在不存在了,它的特点,他说,根据书目注录,下面都有某某人校阅,因为根据其他的丛书,根据《说郛》改篇的丛书有很多,现在有的还可能看得到,他的本子和现在《说郛》有的一样,有的也不完全一样,现在见到的都是善本了。《合刻三志》、《绿窗女史》、《八公游戏丛谈》这些书,有一部分书有一个特点:作者一行里保留了校阅者的名字。现在我见到的《宋人百家小说》里有的作者一栏里都保存了一个是谁辑,一个是谁校阅的字样。《宋人百家小说》有很多种书都是陶宗仪辑,陶宗仪是《说郛》的编者,元末明初人。还有一些书是陶宗仪阅。在现在的《说郛》里没有的;在《五朝小说》里也没有;在早一些的《宋人百家小说》、《唐人百家小说》中有这种记录。这部《说郛》跟陶宗仪自己编的《说郛》可能关系更近一些,更密切一些。昌彼得的考证是说这部《说郛》早一些有一个刻本,现在见不着了。它的特点应该像其他丛书一样,其中就保留陶宗仪辑、陶宗仪阅或者说某某人阅的字样,现在的120卷《说郛》有影印本,可以见得着,它里面保留有某某人校阅的只有第六卷的一个地方。


刚才说到《皇明小说》。《皇明小说》是明朝人刻的说法。(因为郑振铎著录《明人百家小说》,好像就说是一个明刻本),我见到的版本比较晚,但在一本《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的,有注说,毛主席看的《明人百家小说》是万历元年刻本。这本书大约藏在中央文献研究所,我们看不到,他根据什么判断《明人百家小说》是万历年元年刻本?没有根据。编者年代也都是明朝的。《明人百家小说》编者是沈庭松。刻书是崇祯七年,现在我们见到的《明人百家小说》是崇祯七年刻的;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的那本书有一个注:他讲,毛主席看的《明人百家小说》是万历元年刻本,这是个疑问。由于现在有很多书都分散在全国各个大图书馆,不可能拿出来进行版式对比,也就是比较比较行款是否一致,是否一个版本,是清楚还是模糊,哪个印次。因为同样是《五朝小说》,《说郛》也是如此,它印次有好多次。往往《说郛》各个地方藏的卷数都不一样,就是说,这次印的可能多几卷,那次印的可能少几卷。要用这种书来比较才能说明它的前后关系;现在掌握的材料还不够,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五朝小说》不是《说郛》的残版编起来的,它应该在崇祯七年之前就有,而《说郛》里面有的挖改都是清朝人干的。鲁迅把宛委山堂120卷本《说郛》称之为假《说郛》,真《说郛》是100卷。而现在流传的60卷、60几卷的本子的只有抄本,有人想整理,曾经咨询我,我说,我很有兴趣,但是没有这个条件,因为有一部抄本在香港冯平山图书馆,据说很有特点,有一个抄本在临海博物馆,是汲古阁抄本,都见不到。国家图书馆藏的几个抄本也都不一样,要整理它,需要花很大工夫。那也不一定是陶宗仪原本的100卷的书。张宗祥所编校的100卷铅印本是比较接近原书,但后三十卷也不是原书,因为用到了明朝人的书。陶宗仪活到了明代,但是他的书不可能用到明代很晚的书,后面三十卷用到明代很晚的书,因此也不可靠,但是把100卷本作为研究资料,还是可靠的;120卷本《说郛》是不可靠的。


《说郛》之外还有一部明刻本比较重要。明代小说《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很有名气,后来有一位名叫自好子的人编了一部书叫《剪灯丛话》,《剪灯丛话》是董康从日本买回来的;董康是位藏书家,他非常重视这部书,他说其中137篇文言小说有很多是以前没有见过的。可是仔细一看,内容都是见过的,作者名字很多都是假造的。有人曾写过一篇文章讲12卷本《剪灯丛话》里伪造的东西。我在写给《文献》里的一篇文章谈到12卷本是伪托的书。这部书影响不大,因为现在没有人再去印这部书了。


清朝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藏书家叫顾之逵,他编了一部书叫《艺苑捃华》,转抄了《说郛》这类书,其中也是有很多作者是假的。还有一部叫《龙威秘书》,清朝人编的,编者叫马俊良,是从《说郛》中抄出来的,又给它起了个名,更是伪中之伪。很奇怪,商务印书馆印《丛书集成》时候就收了这一部书,这部书是不够资格收进去的,说明对小说不够重视,对小说作者著作权还没有认识,因此这类还能够流传。这一类书有时还有用,像《唐人说荟》,相当长一段时期被人家利用。现在人家不引用《唐人说荟》了。《太平广记》有铅印本,其它早就有石印本,人家不重视,《太平广记》没有作者,没有人去研究,现在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了,所以这些错误就能发现了。明代小说刻本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中有的改编对小说艺术的提高起着很好的作用,像罗贯中改编的《三国志演义》比《三国志平话》不知要提高多少。改编和盗版不是一回事。但是有的照样翻印,或者是假托作者,由此造成的混乱给我们研究小说史造成很多困难,有很多疑案到现在没有解决。四大小说、四大奇书、或六大小说也都有这个问题,作为研究者一定要注意版本,作为读者也要了解这种情况。书有不同的版本,我们应该看可靠的版本,就是说经过整理,经过学者严肃、认真点校的!现在一些书像通俗小说的出版就比较昌盛,书出的很多,像三言二拍,就有上百种版本,三言二拍是比较可靠的,但是也有排印的问题、注释上的问题。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言二拍比较严肃,但是注得比较简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的三言二拍的注本比较好。有的出版社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照印出来,特别是有的书装潢很好,礼品书,但内容未必好,排印的错误比较多(笑)。我忠告读者,要先了解一下,出版社是否可靠,注释是否可靠。比如《西游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本身很好,但是有些地方是整理者改字改错了,本来是不错的字,他给改错了,他说底本就是国家图书馆藏本万历二十年世德堂本,世德堂本是最早的了,但本身有很多错字,你根据别本来改它,当然应该改,他说了,我根据什麽什麽版本改的,还是说得过去。有的出版社照抄了文学出版社出的,他说我是根据世德堂本,世德堂本不是这样的,人家改过了,人家改错的地方,你又照样出,这也可以说是盗版。所以买书不要贪便宜,买盗版和太次的书,也不要看礼品书装潢很漂亮。装潢漂亮有什麽用?为了装点门面,(有的人就怕房子空)就买部豪华的礼品书放上,实际上他不看,那还不如放上酒瓶!(笑)古人就有这样的,不足为怪,但是读书人要慎重。耽误大家的时间,谢谢大家!


  •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