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义 它源于宋元时代盛行的“讲史”话本,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第一节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 该作品约成书于明初,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至万历间吴观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 毛本《三国》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作了详细的评点。其正统的道德色彩更加浓厚,但在艺术上有较大的提高,其评点文字也多有精到的见解,故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近人常将它简称为《三国演义》,并渐渐地与《三国志演义》混为一谈,甚至将在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书名《三国志演义》取而代之了。 第二节 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志演义》的主旨: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作为作者倡导的明君良臣的主要标志,就是能在政治上行“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才能上崇尚智勇。在人格构建的价值取向上,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 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小说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 作者将这一场历史悲剧归结为“天意”或“天数”,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呼唤民族大众传统文化精神的史诗。 第三节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一 虚实结合得比较成功,描绘出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 在对小说与历史的“质”的差异上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重塑历史时,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进行艺术创造,使实服从于虚。 二 叙事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1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结构宏伟严整,头绪纷繁而又脉络分明。 2兼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时而实写、明写、正写、详写,时而虚写、暗写、侧写、略写,使全书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 三 全景式的战争描写。 1描写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多样,规模宏大,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洋溢着诗情画意。 四 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 书中人物的性格一般比较单一稳定,印象强烈鲜明,呈现出单纯、和谐、崇高的美。 1出场定型。写人物在书中首次出现时最能反映其性格的故事。 2反复皴染。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但应该看到,小说所塑造的这些具有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往往没有内在的冲突,缺少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有时将主要特征夸大过分,造成了失真之感。 五 形成独特的历史演义体语言风格。 1语言为浅近文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有利于营造历史气氛;有时直接引用一些必要的史料,也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2偏于叙述而少描写,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阳刚之气。 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三国志演义》 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以75万字的规模,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列国系统的小说: 1余邵鱼编写《列国志传》,该小说在《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讲史话本的基础上,据正史,采杂说,以时间为经,以国别为纬,叙述了从商纣灭亡到秦并六国800年的历史。全书脉络清楚,中间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民间故事,但由于叙事简略、文字粗率,缺乏艺术性。 2明未冯梦龙将之增补改写成《新列国志》,集中写春秋、战国时代的故事,扩展到七十馀万字,共108回。作者使情节在总体上更忠于历史,又不完全拘泥于史实,保存了一些民间故事,并注意“敷衍”和“形容”,使头绪纷繁之中血脉更加贯串,描写摹神之处令人击节起舞,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 3清蔡元放,将《新列国志》略作删改润色,加入一些夹注和评点,易名为《东周列国志》,共23卷,108回,成为以后最为通行的本子。 隋唐系统的小说: 1《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隋唐两朝志传》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它们都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叙述较为简略。 2在文学性方面有较大突破的是《隋炀帝艳史》和《隋史遗文》两书。前者结构谨严,文笔细腻,语言清新典雅。后者专注于描写一群乱世英雄,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塑造了一批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国志演义》对我国历史小说的繁荣和发展关系至大,乃至对其他题材的小说创作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它长期被人们视作一部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和军事著作,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恐怕没有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可以与之相比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