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梅花宴
这张梅花“宴”菜单别具一格,毛笔手写。
农家土制糕点新做法,有着梅花的香味和色彩的完美搭配。
首次端上梅花“宴”的服务员小伙也被菜品所吸引。
来自艺术节的受邀嘉宾完全被菜品所吸引,都忙着拍照。
刀工细腻的“萝卜梅”,刚柔相济,神韵颇佳。
大厨们在探讨梅花“宴”的制作方法。
由鸡块、咸肉、虾茸等原料制成的“邓尉探梅雪飘香”。
用奶油制作而成的梅花色香味俱全。
本报记者 张健 周伟蔚 摄影报道
冬日赏梅,乃是江南一带自古形成的风俗。其实,梅花在苏州人的文化中,不仅作为一种花供人观赏,亦可入菜,冬日品梅花宴,是一件最风雅不过的乐事。今年梅花节期间,苏州吴中太湖旅游发展集团以梅花为元素创新性的推出了一桌梅花宴,苏州市民的赏梅方式又由此多一项选择。 沈复《浮生六记》的《闲情记趣》中专门记了芸娘所置梅花盒:芸“为置一梅花盒,用二寸白磁深碟六只,中置一只,外置五只,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底盖均起凹楞,盖之上有柄如花蒂。置之案头,如一朵墨梅覆桌……”而在位于东山游客中心的太湖厨房,这桌梅花宴同样精巧雅致,光是看菜名就足以体会苏式梅文化的特色:雪绽寒梅蕊芬芳、雪海飘香水清浅、疏影悠然生玉露、知访寒梅过野塘,每道菜名就像一首诗,读来回味无穷。创作这桌梅宴的厨师长告诉记者,菜品中采取的梅花元素主要包括梅花花瓣、枝条、梅浆、话梅等,也有一些菜虽然不是用梅制成,却状若梅花,养眼异常。譬如“邓尉探梅雪飘香”这道菜,原料是用自制腌制已久的鲜肉做成小桥形状,再在边沿用东山老烧鱼做岸,辅以梅花花瓣点缀,配以小船、渔翁,整道菜有事有景有味道;再如寒梅迎春端雪鸡这道菜,用梅子酱腌制鸡块,而后煮熟去骨,配蛋点缀,四周辅以梅花再进行闷熏,最后菜肴的口感是甜中带微酸,酸中带梅香,吃上一口,回味许久。 梅在百花之中层次极高,往往上升到道的层面,苏州文人对于梅花的品赏同样很高,如同喝茶有茶道一样,赏梅亦有梅道。品梅花宴作为赏梅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是非常讲究。记者看到,在品尝梅花宴的房间里处处挂有梅花主题的书画作品,均由光福一带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创作而成,不仅是为了装饰房间,更让梅花宴品起来更具韵味。据介绍,来享用梅花宴可不是夹起筷子放进口中那么简单,需经过四步骤:其一为赏梅,当菜肴端上桌后赏鉴菜形;其二为忆梅,赏梅是苏州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等待菜肴上桌的过程中,大家可互相交谈,回忆从前赏梅的趣事、乐事,回顾关于梅花的文化典故;其三为品梅,即品尝梅花宴和梅花酒;其四为评梅,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名食客心中也有一千种梅花宴的滋味,在品完菜之后,食客需对菜肴加以点评,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梅宴印象”。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专家、苏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叶正亭在品赏中提出,此次的菜品在色香味的创新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视觉效果的营造上,在意境的把握上还略有欠佳之处。梅花宴虽然都是菜,但文化内涵及其价值是可以通过精巧的烹制来体现的。譬如梅香虾仁一道菜,如果再在盘中多放些梅花花瓣,多到“一目了然”,可能在端上来的那一刹那,视觉上的冲击和意境上的营造就能一下抓住客人的心,一下就把客人“打倒”。 |
|
来自: 苏迷 > 《苏州美食与苏帮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