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谈“老小孩”

 投宿客 2015-02-19
“老小孩”这个话题因为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关,所以写在健康养生栏目。
“老小孩”这种提法大致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形容有些老年人的年轻态心理,活泼好动,喜欢探索,好奇心强,有类似孩子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无疑对心理健康乃至身体健康都有好处;二是老人周围的人不正常的对待方式,一般认为人老了,性格会有很大改变,有人甚至认为人到老年性情会回到幼年时代,因此就用对待孩子的方式照顾老人,甚至用对待孩子的口吻与老年人说话,这种方式无疑对老人的心理健康没有好处。

人老了需要年轻一代的家人照顾,也需要一些必要的语言安慰,但是他们也是成年人,也有自尊心,老人辛辛苦苦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婴儿拉扯到童年、青年,而后又把他们送进社会,成了成年人,此时的老人绝不会把已经成年的后代看做婴儿,而是充分尊重成年后代的社会、家庭地位,为后代的成长、成熟感到欣慰。人老了以后一般也不会想到将来自己会成为被“哄”的对象,想到后代会用自己曾经用过的方式,即带孩子的方式对待自己,尽管老年人的确在生活上会逐渐成为被照料对象,但老人和婴幼儿是不相同的。
所以,我从来不提倡用对待孩子的方式与老人交流,至于生活上的照料也与照顾孩子不一样,老人周围的家人,亲友也应当充分尊重老人的自尊,尊重他们的长辈地位,让老人的心理获得一个成年人应有的尊严。这对老人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而且心理健康又有助于身体的健康,这些都是家人、亲友希望看到的。
退一步说,即使老人真的成了老年性痴呆,你用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待老人也不会得到老人的认可,因为老人已经在精神上已经缺乏对别人态度的认知能力,这时你的态度只能作为自己对自己的语言行为作解释,也就是自己在“哄”自己。
尊重老人,他们不是孩子;照顾老人,他们需要照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